视频简介:
视频标签:第十一届全国高中
所属栏目:高中数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第十一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大赛《圆与椭圆性质类比》山西—刘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山西—刘国玲—设计—圆与椭圆性质类比
数学探究:圆和椭圆性质的类比
【内容和内容解析】
-
内容
圆和椭圆性质的类比,回顾圆的性质,推广到椭圆中,发现和证明椭圆的其他性质.
这个活动包含的内容比较多,除了数学探究活动所需的必要流程外,还需要完成以下内容:
(1) 研究范例:圆与椭圆性质类比之“垂径定理”的范例.
(2)对于学生所选的方向,如何在一般观念,一般研究套路的指导下展开研究,需要给出一些建议.
(3)学习GGB软件的使用,包括手机版,网页版.
(4)由于疫情期间,学生居家学习,部分成果汇报是在网上完成的,学生还要自学视频录制的一些操作.
基于以上原因,本单元内容建议课内分为3课时以及课下活动:
课下活动:(1)学生先自主探索,梳理圆和椭圆的性质,通过类比,发现有关联的性质,并说明理由,小组合作探索,以组为单位书写报告. (2)课代表统筹安排各组研究内容.
第一课时
:分析圆锥曲线“垂径定理”范例,介绍几何对象研究的一般套路,在一般观念的指导下,指出研究思路,明确研究任务,完成上述(1)(2)内容.
课下活动:学生先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探索,教师给予指导.发现、提出有价值问题,探究解决.
第二课时:中期汇报.分小组展示发现、提出问题的脉络,分享探究过程,交流经验开拓思路,完善论证过程,也可提出研究过程中新的猜想以及探究的瓶颈.
课下活动:学生进一步探索,互帮互助,完善修正探究成果.
第三课时,结题交流.全面展示探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并撰写论文.
上述内容(3)(4),学生上网查找操作方式,自己解决,没有统一安排时间.
(由于疫情影响,学校两次放假,第一,三课时在网上交流完成)
-
内容解析
圆锥曲线的发现和研究起始于古希腊,人们非常喜欢这种简朴而完美的曲线,像欧几里得(Euclid,前325-前265)、阿基米德、阿波罗尼奥斯等几何学大师都醉心于圆锥曲线的研究。当时人们是以纯粹的几何学观点来研究这种与圆密切相关的曲线的。是一种纯理念的探索,取得了非常辉煌的研究成果,其中以阿波罗尼奥斯的(圆锥曲线论)为代表。直到十六、十七世纪之交,开普勒(J.Kepler,1571-1630)发现行星运动三大定律,才知道行星是绕着以太阳为一个焦点的椭圆轨道运行的。开普勒三大定律是近代科学开天辟地的重大突破,它不仅开创了天文学的新纪元,而且也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根源所在。所以,圆锥曲线不仅是几何学中的完美对象,而且“也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中所自然选用的精要之一”,让我们感慨于数学与大自然居然有这样的“心灵相通”,由衷地赞叹数学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所以,圆锥曲线的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又多掌握了一些非常重要的数学知识,同样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从中充分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把理性思维、科学精神的培养落在实处,
椭圆是圆锥曲线的代表性内容,双曲线、抛物线的内容与它同构。“椭圆”的内容架构、研究过程和思想方法与“圆的方程”基本一致,首先是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椭圆的几何特征,再根据几何特征建立标准方程,然后利用方程、通过代数方法进一步研究它的性质以及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自然的,对椭圆的研究,坐标法是根本大法,数形结合是根本思想,这里充分体现出“研究对象在变,研究套路不变,思想方法不变”的特征。
椭圆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全新曲线,可以为学生利用圆的方程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探索性学习,独立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自主归纳和概括数学结论,并学会有效地用于解决数学内外的问题等提供理思载体。与圆的定义一样,椭圆的定义是基于运动轨迹的,其要点是“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的点的轨迹”;表现出高度的简洁、和谐之美。再把抛物线定义的要点“平面内到一个定点与到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放到一起,可以发现它们是几何学本质的直接体现-“几何的本质在于度量,度量的本质在于长度”。通过基本运算给出距离(长度)间的确定关系,进而得到圆锥曲线的定义,让学生体验这些定义所蕴含的完美的数形结合思想,可以全面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水平,形成新的数学学科视角,提高数学表达的条理性和严谨性。
数学探究是围绕某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研究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合理的数学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通过自主探索、合作研究论证数学结论.圆与椭圆都是封闭二次曲线,有很多相似的性质,这样的问题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学习,解决问题。
此次探究活动,因为学生已经对圆的性质比较熟悉,在类比迁移中容易展开。采用各组选方向,分组探究,制作PPT汇报,写论文实施数学探究活动,能够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从中体会数学研究的乐趣,并且展现个性,尝试创新。
本单元例要求学生完整经历数学探究的过程,掌握数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提高“四能”,培养学生数学研究兴趣,提升数学抽象,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素养.
3. 教学重点
经历完整的数学探究过程,掌握数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步骤,体会每一个环节的必要性和完整性,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目标和目标解析】
-
单元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通过类比圆与椭圆的性质,提高逻辑推理能力,提升数学抽象素养.
(2)通过数学探究活动,归纳与掌握数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步骤,理解数学探究的多样性,进一步提升数学抽象,数学建模,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素养.
2. 目标解析
达成上述目标的标志是:
(1)学生通过分组、合作等形式, 总结圆的性质,类比椭圆的性质,制作出PPT.
(2)学生能回答“你怎么发现的这个问题,提出了怎么样的问题,怎么分析得,如何解决得”;归纳与掌握数探究的一般步骤,能提出或理解数学探究的多样性.
【学生学情分析】
-
学生学情
在这个部分我从两个方面分析:
一.学生方面
学生现在学段是高三的一轮复习阶段,他们已掌握了圆锥曲线的基本性质,也曾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深入研究过,但还未经历过数学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数学教学中,我们总是习惯于让学生做现成的,条件封闭的题目,对于这样相对开放的探究活动孩子们是兴奋的,但也是迷茫的,不知该探究什么.
基于以上分析,我对学生的初步探究作了一些预设:学生可能会把一些常见的圆和椭圆性质点状得罗列,毕竟学生对做题方面还是熟悉的,写出的是一些离散的、不连贯的碎片化知识(事实上正是如此)。
二.教师方面
高三复习阶段数学教学中,教师备课更多考虑的是,知识点是否复习到位,学生训练的题型全不全,我们为学生设计好了一切。 教师利用数学探究的教学方式复习,是比较陌生的,虽然我们经常学习这方面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经验,尤其是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还需要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2. 教学难点
在一般观念指导下,用研究几何图像的一般套路探究所选内容.
【教学策略分析】
我们知道,新教材的不同章节中,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具体方法都会发生变化,但整体框架和研究路径是基本相同的。以此作为每一章教材“谋篇布局”的指导思想,不仅可以使教材体现数学的整体性,而且能使学生通过一个个具体对象的学习,逐步明了研究一个数学对象的基本框架和路径,这对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数学的方式”,明确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更加有的放矢地展开学习,从而有力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益。
所以我决定从研究一个数学对象的基本套路为主线,引导学生用有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展开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最后希望学生将他们所研究的碎片化的问题串在一起,建构所研究内容体系,体现数学的整体性;加强一般观念的指导,提升教学的思想性,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在研究过程中,还要注意充分利用“运算”的纽带作用形成学习进程,引导学生先用几何的眼光观察与思考,再用坐标法解决,通过“运算”发现规律,有效借助运算方法解决问题,通过运算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进而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建模、逻辑推理、直观想象等素养也就得到了提升。
【教学方式设计】
在教师的带领下,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
【数学探究规划】
教师先以引导的方式,设计“问题串”,将圆锥曲线的“垂径定理”的研究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先给学生以完整的数学探究过程。这一环节,是学生思维从“做数学题”到“ 数学探究 ”的一个过渡,帮助学生在思想上从“做数学题”转变到“数学探究”。
之后,教师以引导和启发为主,设计“问题串”,帮助学生通过类比的方式, 接下来,再让学生按照要求开展小组合作的方式自行选择研究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课内活动和课下活动两部分。课下活动以学生的组内合作研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课内活动包括课题示范、中期交流和成果展示,以各组学生展示交流为主,教师点评和指导为辅。这一环节是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学”,体会“做数学”的味道。
在整个的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各探究阶段进行阶段性评价。在成果展示后,需要对各组进行评价。以达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反馈的目的。
另外,考虑到学生对GeoGebra软件不够熟悉,需要给学生提供以下资料,让学生学习GeoGebra软件,帮助学生的研究过程。
1. 《GeoGebra与数学实验》,包括R软件的下载、安装.
2. 探究活动各阶段所需的文档模板,包括:《课题准备工作》(附件1)、《课题准备工作评价》(附件2)、《课题中期报告》(附件3)、《课题中期报告评价》(附件4)、《课题成果公报》(附件5)、《课题评分表》(附件6).
建议课上使用3课时.课下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
【教学过程设计】
课下活动
1、情境与问题
高中解析几何包括四种二次曲线,分别是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有的教材将这四种曲线统称为圆锥曲线,也有的教材定义后三种才是圆锥曲线,还有的教材“折中”地将圆作为椭圆的一个特例看待。但无论怎么规定,它们同为二次曲线的“血缘关系”都无法否认,也就是说这四种曲线的性质应该存在着某些共同点。
那么,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好像一时回答不清楚,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对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性质了解得不全面、不透彻,无法从全局直接看出这四者的共同点。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考虑,学生在初中阶段比较系统地学习过圆的知识,对圆的性质了解得比较透彻,如果我们对圆的性质逐一尝试,并且发现其中某些性质能推广到其他三种曲线,那么我们就找到了四种曲线性质的共同点。本着这个想法,考虑到椭圆和圆的相似度较高,对于圆的每个性质,可以先考察它在椭圆中是否成立,本次探究先让学生研究圆与椭圆两种比较相似的图形。下面我们就依照这个思路来探究圆与椭圆性质的共同点.
2、试着做一做
请列出圆的性质,然后检验这些性质在概圆中是否仍然适用。
3、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流程提出如下要求:
完成任务:(1) 学生先自主探索,梳理圆和椭圆的性质,通过类比,发现有关联的性质,并说明理由,再小组合作探索,以组为单位上交.(一周时间)
(2)姜焱(数学课代表)汇总各组研究内容,与各组组长协商初步确定各组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是高三的一轮复习阶段,给出个人和小组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圆和椭圆性质,为后续探究做好准备.
第1课时 了解研究方法 确定探究任务
【教学内容】
回复习圆中垂径定理,类比到圆锥曲线中,探究圆锥曲线的“垂径定理”.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圆的垂径定理,积累椭圆一个性质研究的活动经验;
(2)通过经历圆与椭圆“垂径定理”的类比过程,明确研究思路,体会“先用几何眼光观察,再用坐标法推理,论证和求解”的基本思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体会“先用几何眼光观察,再用坐标法推理,论证和求解”的基本思路.
(2)教学难点
用几何的眼光观察,即对“几何要素”的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引导语
环节一 复习性质,按几何元素关系分类
问题1:你能说出圆和椭圆的类似性质,他们的共性是什么?涉及哪些几何要素?
追问1:你能说出圆和椭圆的类似性质,他们的共性是什么?
追问2:涉及哪些几何要素?
师生活动:复习圆与椭圆几何性质,并引导学生按几何要素关系归类,如定义涉及长度度量,垂径定理涉及角度.
环节二 圆中垂径定理
问题1 回忆圆中垂径定理,你能说出它的内容吗?
追问:圆中还有那些类似的性质?
预设回答: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
追问2:你还能想到哪些有关垂直的性质?
预设回答:直径所对圆周角为直角,切线与圆心与切点相连的线垂直.
追问3:你能说一说他们的联系吗?它们的共性是什么?从统一的眼光看,那些是极端情形呢?
预设回答:(1)切线是弦的极限情形
(2)垂径定理的垂直和直径所对圆周角是直角的联系:如上图中 , 是中位线的关系.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垂径定理,以及有关垂直性质.
设计意图:学生初中学过这些性质,但没有从统一,动态的角度将其联系起来,故需
从圆的垂径定理,发散到所有与之相似的内容,引导学生用统一的角度归类,体会运动变化的思维,有助于学生探究后续内容,也即从几何图形研究的一般套路出发,分析几何图像的几何要素,学会用几何的眼光观察,应用运动变化的思维,抓住垂直这一几何关系,厘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初步体会研究一个几何图形的性质的探究思路和方法.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水平,形成新的数学学科视角,提高数学表达的条理性和严谨性。
环节三 类比到椭圆中
问题1:在椭圆中有类似的性质吗?试类比椭圆,说出你的猜想.,用GeoGebra验证.
追问1:你还能说出椭圆哪些性质?如何证明?
预设回答:
追问2:你能证明这些性质吗?
师生活动:用坐标法证明性质,让学生领会坐标法和数形结合思想。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是高三复习阶段,椭圆这些性质并不陌生,只是没有系统的归纳过,用圆作类比,能将知识融合,同时也感受到圆与椭圆性质类比非常有必要的,通过类比能很好理解代数关系的几何意义.
环节三 确定研究思路
探究任务 以上我们梳理了圆与椭圆的一些性质,知道了用运动变化的思维将其归纳,合理类比,信息技术验证,再用坐标法证明,这一研究思路.那么以圆与椭圆为研究对象,按其几何元素关系分类,用向坐标法对性质进行再研究,你还能发现什么结论?证明你的发现,并阐述你的发现过程.
实施要求与建议:
(1)组建小组,每组成员原则上不超过六人.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集体讨论探究方案,确定研究思路.之后小组成员各自展开独立探究,并以专题作业的形式撰写研究报告.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完善研究成果,并形成一份小组研究报告,在全班进行成果交流、评价.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GeoGebra软件等),可能会有更加丰富的成果.
(4)注意留存过程性记录,重要活动与讨论都要有文字与图片记录.
师生活动 学生课下完成.
设计意图 以终为始,用明确的任务和要求指导学生开展数学探究活动.
课下 自主开展探究,小组合作推进
该环节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建议给学生1周时间,学生只有在课下进行了充分探究,才能确保课上深入的思维交流互动.
在教师的鼓励与指导下,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完成探究作业.教师或学生可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然后开展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及时掌握并督促小组活动,批阅小组探究作业,收集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在活动过程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探究.
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教师指导建议:
1.大多学生容易把数学探究活动误认为习题课,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将以往在解题中发现的结论,或直接查阅资料获得的结论,逐一罗列,再加以证明.教师应及时追问这些结论是如何被发现的(习题是如何被设计出来的),引导学生探究其背后的原因,用“ 坐标法”展开探究.
2.部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利用查阅资料得到的一些结论,“执果索因”探索来源,这样容易造成各个结论之间彼此孤立,探究成果杂乱无章.教师应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借助逻辑链条有序串联,进一步理清探究发现的路径,双向递进.
3.部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喜欢查阅网上的传统几何方法推理论证,不愿利用坐标法,不会自觉地优化算法(如齐次联立,换元技巧等), 应用坐标法发现新的数量关系(如2022年全国乙卷21题的数量关系)。对传统几何法感兴趣的同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 传统几何和坐标法两种探究方式,再数形结合,融会贯通,并在运算的过程中提取有价值的数量表达式(如定值问题).同时进一步指出坐标法具备运算与推理两兼的双刃优势,结合GeoGebra软件验证,强化树立“运算”工具的优越性.
4.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不同的探究路径梳理自己的探究成果,不断强化学生对数学探究活动的认知,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遇到的问题与障碍,筛选收集示范展示案例,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对学生探究获得的结论进行排序,指导学生为第2课时展示交流做好准备.具体内容见第2课时的展示.
第2课时 交流初探成果,指导探究方法
【教学内容】
展示与交流问题发现、提出的过程,进一步明确探究活动的发现路径.
【教学目标】
(1)通过展示与交流学生小组探究成果,分享体会问题发现、提出的过程,相互借鉴和学习,积累“先用几何眼光观察,再用坐标法推理,论证和求解”的经验.
(2)能通过质疑、辩论、评价,梳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脉络,为进一步的探究奠基.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展示本组探究问题的发现与提出过程.
2.教学难点:梳理发现、提出问题的脉络,形成以一贯之的探究发现路径.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 总结探究活动本质
引导语 通过近一周内多次课下活动,我们对数学探究活动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数学探究活动不同于传统的数学习题课,它是围绕某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研究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发现和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合理的数学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通过自主探索、合作研究论证数学结论.数学探究活动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类综合实践活动,也是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数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及对应的行为是:
数学问题→数学猜想→解决思路和方案→ 数学结论
发现提出→ 猜测 → 提出 →自主探索与合作研究
|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数学探究活动的本质,形成主动探究意识,积累探究经验,梳理出以一贯之的探究发现路径.
环节二 展示成果,梳理探究路径
展示任务 经过前期的小组探究,大家都收获了一些成果,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同时深切的感受到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要比论证一个已有的结论困难的多.因此我们把本次中期汇报的重点确定为展示并交流“发现、提出问题的脉络”.下面有请各小组进行展示,其他小组的同学认真聆听,作好记录,稍后提出困惑,做出评价.
师生活动 学生梳理课下探究成果,重点展示本组探究问题的发现与提出过程,也可以展示部分探究成果,或提出困惑,小组间展开互评.教师可给予评价,也可以进行恰当引导.
成果展示
学生展示1 椭圆与圆基本性质的比较
1.定义
椭圆:上平面内到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动点P的轨迹曲线。
圆: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2方程
3.顶点
4.有界性
5.离心率 圆:认为离心率为0的椭圆
6.参数方程:
圆: 参数方程:
椭圆: 参数方程:
椭圆: 参数方程:
应用:
例1.M(x,y)是椭圆 上的点,求 的取值范围
解:设点M(cosx,2sinx)
则 所以
教师点评:从最基本的性质出发,类比圆与椭圆,你们给后面的性质研究奠定了基础.
学生展示2 有关垂直的园与椭圆性质类比
在圆x²+y²=r²中过圆心O引两条互相垂直的线OP,OQ,连接PQ,过O作垂线OD⊥PQ,则D的轨迹为x²+y²=r²/2
圆与椭圆本自同根生,那么这样做在椭圆中是如何呢?
在椭圆x²/a²+y²/b²=1(a>b>0)中过中心O引两条互相垂直的线OP,OQ,连接PQ,过O作垂线OD⊥PQ
利用信息技术(GeoGebra)直观了解
点D的轨迹仍是一个圆
由此猜测:在椭圆x²/a²+y²/b²=1(a>b>0)中过中心O引两条互相垂直的线OP,OQ,连接PQ,过O作垂线OD⊥PQ,点D的轨迹是一个圆
下面来证明
证明:设
结论:
在椭圆x²/a²+y²/b²=1(a>b>0)中过中心O引两条互相垂直的线OP,OQ,连接PQ,
过O作垂线OD⊥PQ,点D的轨迹是一个半径是a²b²/(a²+b²)的圆
应用:
例.(2007天津22)如图所示, 为椭圆 上的两个动点,
,过O作直线 的垂线OD。求点D的轨迹方程.
分析:点D的轨迹是一个圆,且半径为2b²/3,上述研究其实也是此题的背景。
教师点评:能从几何元素的关系归类,研究问题背后的一般规律,很好,在证明时用得不是常规的坐标法,巧设Q点坐标,其实用了类似极坐标的方法来证明的,可以试着用常规坐标法再证明。
学生展示三:仿射变换在圆锥曲线中的起源,性质与应用
众所周知,圆具有很好的几何性质,椭圆与圆可谓是同宗同源,于是我们猜想,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实现这种圆与椭圆的互化?我们由此引出本文的重点:仿射变换
在平面几何中,椭圆很像一个“挤压”过的圆,那么我们可以适当对椭圆进行“拉升”,从而将椭圆变成圆。放到平面直角坐标系成为坐标系的伸缩变换。
→
在椭圆转化为圆后,可以通过研究圆的性质来研究椭圆的性质,此处可以适当结合
平面几何的知识。
一.仿射变换的具体操作: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设椭圆 C :
令x`= ,y`= ,经变换后椭圆方程C`变为
此时我们发现,经变换后椭圆终于变成了一个单位圆,这意味着我们终于能用圆的性质来解决一些圆锥曲线的问题。(注意:经变换得出结果后仍需变换回原来的坐标单位)
二.仿射变换后的性质
接下来我们来探究一些仿射变换后的性质
1.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设椭圆 C : 直线 l :
联立方程,消去y,得出 =
对原直角坐标系进行伸缩变换
(椭)圆C` : 直线l` :
联立方程,消去y,得出 =
(很明显 没有发生变化,说明直线与曲线的位置关系(如相交,相切等)没有改变)
由此我们得出,经过仿射变换后的直线与曲线位置关系不变
2.变换前后直线斜率的变化
设直线 l : 经仿射变换,得l`:
易得直线斜率变为原来的
3.变换后的图形面积的变化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设椭圆 C : ,显然椭圆外接矩形面积为4ab
圆的外接矩形面积为4
→
仿射变换后,对应图形面积变为原来的
推广 标准变换后,对应图形的面积变为原来的 。在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的面积可理解作是 kxy ,其中 k 为常量。
三.仿射变换的应用
有了仿射变换这一研究圆锥曲线的工具,接下来我们不妨对其进行应用,将圆的性质推广到圆锥曲线的性质
-
直径所对圆周角为直角,设椭圆 C :
对原直角坐标系进行伸缩变换,(椭)圆C` :
变换后 ,所以变换前
-
垂径定理
→
变换后 ,所以变换前
3.仿射变换在一些题目中的应用
已知椭圆 ,记椭圆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点A为椭圆上一动点(非长轴端点),A 的延长线与椭圆交于B点,AO的延长线与椭圆交于C点,求△ABC面积的最大值。
解:令x`= , y`=y
椭圆方程C变为C`: ,
由圆的几何性质可得 ABC恒为
ABC ,由基本不等式可得,当且仅当 时, 取得最大值
此时 =1
将坐标系变换为原坐标系后,得出 的最大值为
仿射的深入分析
一.深入分析
-
椭圆垂径定理的推导
2.椭圆垂径定理的三种形式
(1)基本形式
-
特殊形式
3.椭圆中的切线的性质
我们现在利用仿射进行证明:
设圆(x²+y²=1)的一个切点为M(m,n),该点所对应的切线l为mx+ny=1,则该圆经过仿射变换后的椭圆( + =1)的切点M'(am,bn),切线l'为 + =1。
根据仿射后的点M'与切线l'可以分别得出直线O'M'的斜率为 ,直线l'的斜率为- 。
所以我们得出 × =- 。
二.典例示范
例.
椭圆C: + =1的右焦点为F,过原点的直线与椭圆C交于A,B两点,则三角形ABF的面积的最大值为?
法一:常规方法
当直线斜率存在时,设直线方程y=-kx,代入圆的方程得(1+2k²)x²=8,
∴x=± ,y=± ∴A( , ),B(- ,- )
< =4
当直线斜率不存在时,直线方程为x=0, = ×2b×c=4
综上, ABF的面积的最大值为4。
法二.仿射变换
建立新的坐标系使得x'= ,y'= ,则在新坐标系中,由于仿射变换的性质, ABF面积取到最大值的位置与原坐标系中对应。
在单位圆中, A'B'F'取到最大,即A'B'⊥O'F'时,即为过原点的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
则 的最大值为4。
教师点评:仿射变换,揭示了圆与椭圆的内在联立,也搭建起了两者之间互化的桥梁,此次探究也为我们第一课时的类比找到了内因,很有价值.
展示三:定点的发现与猜想
已知椭圆C的中心在坐标原点,叫电脑在x轴上,椭圆C上的点到焦点距离的最大值为3,最小值为1,
-
求椭圆C的标准方程;
-
若直线l:y=kx+m与椭圆C相交与A,B两点(A,B不是左右顶点),q且以A,B为直径的圆过椭圆C的右顶点,求证:直线l过顶点,并求该顶点的坐标.
分析:(1) (2)过顶点( ,0)
类比圆中:
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
观察发现:直径过圆心这个定点,且两图都有直角 ,以上与题目相似.
提出猜想: 一般的椭圆,直线与椭圆交于P,Q,点P,Q分别与右顶点A的两条连线垂直,那么在椭圆中是不是有一定点过PQ的呢?
证明:(齐次联立)
,
椭圆方程可变形为: ,即为
设直线PQ:
齐次联立,得
即:
同除以 得
所以 ,得 带入直线PQ方程得:
PQ: ,所以直线PQ过定点 .
根据椭圆的对称性继续猜想:A为左顶点,也应该过定点.用信息技术验证,确实如此.
既然左右顶点都有定点,那么上下定点呢?
现在对上顶点证明:
即
令 =x, =y-b
得 ,即
设
齐次化联立得:
即
即 =0
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 ,所以 ,代入直线方程得: =1
换元化简得 ,其中
所以可见直角顶点在上顶点时也有定点,为
同样根据椭圆的对称性可得:
上顶点时,定点为(0,-bc²/(a²+b²)) 下顶点时,定点为 (0,bc²/(a²+b²))
推广到一般:
现在我们得到了四个顶点所对应的定点:
结论:
直角顶点为左顶点时,定点为(-a(a²-b²)/(a²+b²),0)
直角顶点为上顶点时,定点为(0,-b(a²-b²)/(a²+b²))
直角顶点为下顶点时,定点为 (0,b(a²-b²)/(a²+b²))
(注:这里取消了 )的条件,所以 不成立,变为以上形式)
那么考虑非顶点时的情况,将问题中的点A在椭圆上转动时,会是会是什么情况呢?
再用GeoGebra观察时,发现了一个现象:当直角顶点在椭圆上转动时,该定点集合为椭圆.
用坐标法证明:
这里采用第四象限的点
通过以上证明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定点在(c²/(a²+b²))倍的原椭圆上,
我们还得到了原椭圆上的点与相对应定点之间的关系。
最终结论:(1)直角顶点为左顶点时,定点为(-a(a²-b²)/(a²+b²),0)
为上顶点时,定点为(0,-b(a²-b²)/(a²+b²))
为下顶点时,定点为 (0,b(a²-b²)/(a²+b²))
(注:这里取消了 )的条件,所以 不成立,变为以上形式)
(2)直角顶点在椭圆上转动时,“定点”轨迹为椭圆,这些”定点”在(c²/(a²+b²))倍的原椭圆上。
教师点评 上述探究过程逻辑链条清晰,成果丰富,是很好的一个探究方向.
定点问题二
教师点评:从一个小问题出发,研究其一般规律,可以学习上一个定点问题研究的思路,继续探究.
学生展示四:圆与椭圆中的蝴蝶定理,帕斯卡定理,极点极线类比
在对蝴蝶定理进行研究时,我们得到如下成果:
(1)蝴蝶定理新式证明方法:
求证:设P为圆内弦l的中点,过P作弦AB和CD。设AD 和BC各相交l于点E和F,则P是EF的中点。
(2)蝴蝶定理在椭圆中仍然成立。
(3)A,B为椭圆上的两点,直线AM,BN与椭圆C交于M,N,直线AM,BN的斜率分别为k₁,k₂,若该形式满足蝴蝶模型且k₁=λk₂,则直线MN过定点,反之,若MN过定点,则k
1=λk
2
我们对上述结论进行说明:
1作弦l的平行线BB’
作PMʹ┴BB’
∴PB=PB’
∠FPB=∠PBB’=∠PB’B=∠EPB’
由图知∠CBA=∠CDA
在内接四边形ABB’D中
∠ABB’+∠ADB’=180°
∴∠EPB’+∠EDB’=180°
∴P,E,D,B’四点共圆
∴∠PB’E=∠PDE
∴△FPB≌△EPB’
∴PF=PE
在该证法中,我们利用较少的辅助线和较为简便的算法得出了结论,而对比蝴蝶定理的其它证法,比如霍纳证法要更为简洁。
2为了计算方便,我们让平分弦PQ落在x轴上
椭圆一般式:A x²+B y²+C xy+D x+E y+F =0
P,Q在椭圆上
∴A a²+D a+F =0
A a²-D a+F =0
∴A a²+F =0,D =0
∴ A x²+B y²+C xy+E y+F =0
设A(x₁,y₁) B(x₂,y₂) C(x₃,y₃) D(x₄,y₄)
直线AB:y=k₁x 直线CD:y=k₂x
直线AD:y-y₁=k(x-x₁) (两点式)
∵k=
∴ =
令y=0,则点E的横坐标
记 =t
∴EM=│ │ 同理得:FM=│ │
∵A(x₁,y₁) B(x₂,y₂)在椭圆上 直线AB:y=k₁x 直线CD:y=k₂x
∴ +(B + )y²+E y+F =0
由韦达定理得: =- 同理得, + =-
∴ + = + ∴ - = - ∴EM=FM
(3)椭圆C的方程为x²/4+y²/3=1,A,B为椭圆C的左右顶点,直线AM,BN与椭圆C交于M,N,直线AM,BN的斜率分别为k₁,k₂,若k₁=2k₂。求证:直线MN过定点。
观察该题不难发现,此题符合蝴蝶定理模型,下面是解题方法:
设直线MN交x轴于D(m,0),过点D作XY⊥x轴,交AM,BN于点X,Y,交椭圆C与点P,Q
∴点D为PQ的中点
设X(m,y) Y(m,-y)
由蝴蝶定理,有:D为XY的中点,直线AM的方程: y=k₁(x+2)
将X(m,y)代入得: y=k₁(m+2) ,同理有-y=k₂(m-2)∴k₁(m+2)=-k₂(m-2)
且k₁=2k₂∴得m=- ∴直线MN过定点(- ,0)
下面是反向应用蝴蝶定理的一道题:
(2022年全国甲卷)
例2.设抛物线C: =2px(p>0)的焦点为F,点D(p,0),过F的直线交C于M,N两点.当直线MD垂直于x轴时,│MF│=3.
(1)求C的方程;(y²=4x)
(2)设直线MD,ND与C的另一个交点分别为A,B,记直线MN,AB的倾斜角分别为α,β.当α-β取得最大值时,求直线AB的方程.
常规做法:
设过定点(m,0)的直线l:x=ty+m与抛物线C交于A,B两点
设A(x₁,y₁) B(x₂,y₂) M( ,a) N( ,b)
联立得 消去x有y²-4ty-4m=0
∵Δ>0 ∴y₁y₂=-4m
F(1,0) D(2,0) ∵ab=-4 ∴N( ,- )
∵by₂=-8 ∴B(a²,2a) ∵ay₁=-8 ∴A( ,- )
∴直线MN的斜率k₁= = , 直线AB的斜率k₂= = ∴ =2k₂
∴tan(α-β)=
当k₂>0时, =2k₂>k₂>0,则α>β>0,α-β>0
当k₂<0时, =2k₂<k₂<0,则α-β<0
∴当k₂>0时,α-β有最大值
此时tan(α-β)≤ ,当且仅当k₂= 时,取等号
又∵k₂= ∴此时a= + ∴B(8+4 ,2 +2
∴直线AB的方程为y-( + = , 即x- y-4=0
∴α-β取最大值时,直线AB的方程为x- y-4=0
可以看到,常规做法繁复庞杂,而且存在一定的技巧性:为什么会得出斜率之间的关系呢?其实正是应用了蝴蝶定理的逆定理。
在图中,我们效仿上一道题,可以过点D做一条垂直于x轴的直线,由抛物线对称性可知,该直线与抛物线的两个交点的中点即为D点。所以,该直线与MN,AB的两个交点的中点也为D点。然后即可参照1题的解法,得到答案。
二、在对帕斯卡定理进行探究时,我们总结出以下两条性质:
①如果一个六边形内接于一条二次曲线(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那么它的三对对边的交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②若极点P在任意二次曲线外,过该极点的任意直线与二次曲线交于两点M,N,该极点关于该二次曲线的极线与二次曲线交于A,B,两线交于F,则P = ;该定理还有一种代数的推广性质: + = 。
我们对此进行证明:
①
作△CHF的外接圆交EF于K,交BC于J
∵∠DEF=∠DCF=∠HKF
∴DE∥HK即GE∥HK
同理得BE∥JK,GB∥HJ
∴△GEB与△HKJ位似
又∵位似三角形对位点的所在直线交于一点
∴GH,EK,BJ交于一点,此点为I
∴G,H,I三点共线,得证
②令 =m , =n ,设M(x₁,y₁),N(x₂,y₂),F(x₀,y₀)
则由定比点差公式可得
∵点P的极线AB的方程为 =1, 且点F在直线AB上 ∴ =1
∵点M,N在椭圆上
∴ ① ∴ + =1 ②
又∵ =1 ∴
又由定比点差法可知 ∴m=-n ∴ =- ∴ =
三.定理应用
(2022年全国乙卷20题)
已知椭圆E的中心为坐标原点,对称轴为x轴、y轴,且过A(0,-2),B( ,-1)两点.(1)求E的方程;( + )
(2)设过点P(1,-2)的直线交E于M,N两点,过M且平行于x轴的直线与线段AB交于点T,点H满足 = .证明:直线HN过定点.
方法一:常规解法
①当过点P(1,-2)的直线斜率不存在时
直线MN的方程为x=1
联立 ,得:y=±
不妨设M(1,-
) N(1, ),直线AB的方程为y= x-2
将y=- 代入得T(3- ,- ) ∵ = ∴ H(5-2 ,- )
∴直线HN的方程为y=( +2)x-2 ∴直线HN过点(0,-2)
②当过点P(1,-2)的直线斜率存在时,
设直线MN的方程为y+2=k(x-1),M(x₁,y₁) N(x₂,y₂)
联立 得:(3 +4) -6k(2+k)x+3k(k+4)=0
∴x₁+x₂= x₁x₂=
将y₁代入y= x-2得T( +3,y₁),H(3y₁+6-x₁,y₁)
直线HN的方程为 y-y₂= (x-x₂)
将点(0,-2)代入得 2( )-6( )+x y +x y -3
2( )-6(k -k-2+k -k-2)+x (kx -k-2)+x (kx -k-2)- 3(kx -k-2)(kx -k-2)-12=0
即(2k-3k²) +(3k²-k)( )+x (kx -k-2)-3k²=0
∵x₁+x₂= x₁x₂=
∴上式恒成立 ∴直线HN恒过点(0,-2)
方法二:极点极线法
易知P关于椭圆E的极线为 =1(即题目中直线AB)
设直线MN交直线AB于点F,由极点极线性质可知: =
设直线AB交直线NH于A’,作MQ∥AN交直线AB于点Q,有
又 = ∴T为MH中点∴△TQM≌△TA’H∴QM=A’H
∴ = = = ∴PA’∥MH
又MH⟂y轴 ∴PA’⟂y轴 ∴A与A’重合 ∴直线HN过定点A(0,-2)
(对比例的具体证明详见第二点的第②条)
方法三:齐次化处理法
直线MN的方程为x=1
联立 ,得:y=±
不妨设M(1,-
) N(1, ) 直线AB的方程为y= x-2
将y=- 代入得T(3- ,- )
∵ = ∴ H(5-2 ,- ) ∴直线HN的方程为y=( +2)x-2
∴直线HN过点(0,-2)
②
教师点评:研究得非常深入,从今年的高考题出发,类比圆与椭圆,了解背景,对备考很有价值.
说明 本节课上展示内容是教师与学生前期研究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进行梳理,并确定了展示的思路.教师可根据学生前期活动中收获的成果,灵活选取学生展示素材.根据问题的发现、提出脉络,最终依据学生的实际生成脉络而定.
环节三 延伸探究任务
探究任务2 延续上述探究过程,还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对已有成果整理所成的资料中的论证过程进行仔细阅读并纠错,对重大逻辑缺陷进行修订;
2.对本组未能想到的问题开展探究,或将探究进一步延伸,同时完成结题报告.
要求:在两周之内完成,期间可以求助教师,也要经常开展小组内的讨论交流.
师生活动 学生课下完成.教师经常监督、指导.并批阅学生的探究成果,帮助学生梳理出结题报告的基本思路.
设计意图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深度的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真正的数学探究.
课下 自主开展探究,小组合作推进
教师收集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善探究成果,并思考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形结合,发现的思考数量关系背后的几何意义.建议开展2周时间.
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教师指导建议:
1.学生此时容易满足于某一组结论的发现、论证,裹足不前.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小组间研讨,取长补短,同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促进探究活动不断深入推进.
2.随着探究的深入,椭圆相关要素会变得生疏、关系复杂,探究对象的直观性降低,计算难度提升,导致探究推进的难度增加.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借助Geogebra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图形直观.降低运算的复杂性.
3.学生对评价方案的理解较为单一,普遍认为评价即为量化评价.教师应引导与鼓励学生提前相互审阅探究成果,结合该组在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对比自我表现,认真撰写客观公正、富有创意、言辞优美且富有数学韵味的结题评价语.
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展示要求要求制作演示文稿,撰写结题报告.
第3课时 展示探究成果,评价促进提升
【教学内容】
探究成果“定理”的展示与交流、评价与总结.
【教学目标】
(1)通过展示与交流学生发现的椭圆性质的成果,分享体会,相互借鉴和学习,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
(2)通过质疑、辩论、评价,总结探究活动成果,遴选出优秀成果,提高成就感,激发学生开展数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数学探究成果的交流与评价.
2.教学难点:评价的标准和评价的方式与结果.
【教学过程设计】
引导语 数学探究活动使同学们对数学科学的探索具有了一定的认知.经过上节课的学习以及课下任务的完成,各小组通过对有挑战性和综合性课题的探索和研究,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得我们能够像数学家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研究.各小组也都将学习的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初步具备了“科研”的要素.今天我们要交流学习成果,通过质疑、辩论相互借鉴和学习,分享研究的体会,评价探究活动的成果.
师生活动 教师向学生展示具有示范性的学生结题报告,分析报告结构特点,阐明一个数学探究活动的结题报告的要素,给学生评价探究活动的一个基本标准.
教师讲解 今天的活动将以同学们为主角,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达到从分享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的目的。
设计意图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依据特定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组织教学,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数学探究活动的主角是学生,教师的作用是组织指导、协作指挥.教师是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探究成果交流阶段,应该让学生成为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环节一 成果展示
交流活动流程及要求:
1.各小组派代表,用事先准备好的演示文稿向全班同学汇报本小组探究活动.展示内容主要包括:
(1)研究现状分析(梳理已有成果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2)研究方法与目标(根据现状分析的思路与方法,选择探究路径,确立探究目标);
(3)研究内容(提出、发现、证明或反驳的数学过程);
(4)研究价值表述及反思(结论的审美价值,应用价值,对下一步研究的促进价值等).
2.其他小组的同学根据汇报的情况,认真记录,进行提问、质疑.
3.每个同学对各小组汇报的基础上,在事先准备的评价表中进行评价.
《圆与椭圆》探究活动交流记录表
|
我组未发现的结论内容及数量统计 |
应用价值、不足或质疑 |
对我组成果有重大贡献的结论内容及数量统计 |
发现、论证过程中的重大亮点或具有很强应用价值的结论 |
总体评价语
(语言简洁、优美,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
第一组 |
|
|
|
|
|
第二组 |
|
|
|
|
|
... |
|
|
|
|
|
评价标准:本组未发现的正确结论,每条为该组积1分;对我组有重大贡献的结论,每条为该组积1分;发现重大亮点的结论,每条为该组积2分.
设计意图 学生的交流展示活动就是一种同伴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参与评价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种评价的方式类似于专家评价,各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听取汇报并参与评价,能加深参与者对数学探究活动的理解.
1.每位同学填空专项评价表.
《圆与椭圆》探究活动专项评价表
项目 |
最有创意评价语 |
最优启迪发现成果 |
最丰富成果 |
最完善研究过程 |
最佳技术运用 |
最有价值成果 |
组别 |
|
|
|
|
|
|
4.安排两位同学谈参与数学探究活动的体会与心得.
设计意图 通过挖掘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中的亮点,用学生自己的生动鲜活的经历帮助和教育学生,这也是数学探究活动的意义所在.
环节三 总结展望
任务一 总结
在完成以上所有流程之后,教师进行总结.总结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数学探究活动对于数学学习的意义价值;
2.本次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和有待改进之处;
3.如何用研究的态度对待数学学习;
4.向学校推选两个优秀数学探究案例;
5.结合学生评价,对参与数学探究的小组和个人给出教师的评价;
6.结合各小组在探究活动中的态度与成果,教师为各小组客观撰写结题词.
任务二 课后作业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精美绝伦的探究结论绝不能束之高阁,披荆斩棘的探究之路更不能裹足不前.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两个长期作业:
1.梳理全部成果,建立“圆与椭圆”与“性质结论”的对应关系,绘制思维导图;
2.分层推进圆与椭圆性质类比,继续收获探究成果.
预设作业成果:(见附件2)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提炼开展圆与椭圆性质类比的经验,梳理成果,总结方法,并给予学生精神的鼓舞,感受数学探究历经艰险达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激励成功,以成功激发兴趣.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第十一届全国高中”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第十一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大赛《圆与椭圆性质类比》山西—刘”,所属分类为“高中数学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第十一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大赛《圆与椭圆性质类比》山西—刘”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99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