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vip会员 | 优质课网_收录全国及各省市最新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名师课例实录,高效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展示公开示范课视频,教学大赛视频!

在线播放:第十一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大赛《测量学校内外建筑物的高度》陕西—卢

联系本站客服加+微信号nice19188 或QQ:9899267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频简介:

第十一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大赛《测量学校内外建筑物的高度》陕西—卢

视频标签:第十一届全国高中

所属栏目:高中数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第十一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大赛《测量学校内外建筑物的高度》陕西—卢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陕西—卢龙—设计—测量学校内外建筑物的高度

“数学建模活动—测量学校内、外建筑物的高度”教学设计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卢龙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数学建模活动是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用数学方法构建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又是课程内容突出的四条主线之一.依托该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知识储备和现状,开展了“测量学校内、外建筑物的高度”的数学建模活动.下面是此次建模活动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实际问题的函数建模是培养学生高层次思维、应用数学的意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载体.本节课的内容来源于《标准》中的案例15,测量学校内、外建筑物的高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高度的问题,从初中开始学生就有所接触,通过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学生掌握了相似与全等的实际应用.高中对三角函数以及立体几何有了近一步学习之后,再一次进行实际建筑物高度的测量,让学生体验数学建模活动的完整过程.学校内的建筑物一般是底部可以到达的,学生可以通过构造直角三角形,计算楼层数和层高,数砖块层数等简单方式来获取建筑物的近似高度.学校外部的建筑物往往是底部不可到达的,测量时需要制定完整的测量方案并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计算,从而得到建筑物的近似高度.
根据《标准》中对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的教学提示,将“测量学校内、外建筑物的高度”课题研究分为三个课时进行.第1课时,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开题交流,让每一个项目小组陈述初步测量方案,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质疑,在讨论的基础上,项目小组最终形成各自的测量方案.学生需要撰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该包括选题的意义、文献综述、解决问题的思路、研究计划、预期结果等;第2课时,带领学生实地测量,以小组为单位,先测量校内一个建筑物的高度,再测量校外一个建筑物的高度,做好数据记录和过程性资料的留存;第3课时,研究结果呈现,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结题汇报.本节课进行的是第3课时的内容.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解决测量建筑物高度的问题,体验数学建模的完整过程,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 教学目标设置
 
本节课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 经历数学建模活动的基本过程,体会数学建模思想.
  2. 能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制定合理的测量方案,准确收集数据,正确分析数据,建立适当的函数模型,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求解模型、检验模型、优化模型,最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3. 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应用于生活,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小组在讨论方案,实地测量,探索建模的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
 
  • 学生学情分析
 
测量高度是传统的数学应用问题,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初中学习完平面几何中的勾股定理及三角形全等与相似知识以后就可以解决此类问题.本次数学建模活动的对象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能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简单的数据运算问题.从数学知识上看,学习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以及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掌握了解三角形的不同方法;学习了空间几何体以及相关性质与运算,会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从物理知识上看,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等基本原理.但是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的能力还不足,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还不够丰富,如何准确用已有工具测量仰角,如何优化模型得到最优解等,还需要教师给与指导.
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案和测量工具测量相关数据.
 
  • 教学策略分析
 
  1. 依据数学建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组织教学材料.通过精心设计的开题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思考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函数模型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归纳出数学建模活动的一般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2. 依据学情组织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基础,对重、难点内容—模型的建立、检验与优化等采用核心任务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每个核心任务下设置子任务,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展示交流、互评反思等师生活动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在尝试和探索中掌握数学建模活动的数学思想和一般方法.
  3. 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和渗透.在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数学知识的同时,保持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开放性视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数学抽象、数据分析、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素养.
  4. 运用“互联网+”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借助数学软件以及图形计算器求解模型,体会信息技术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 教学过程设计
本次数学建模活动是指定课题,学生不需要经历选题的过程,因此分为3个课时来完成,分别为开题,做题和结题三个部分.前期已经完成前两部分,本节课为本次活动的第3课时,结题汇报环节.
(一)开题
开题部分用1个课时来完成,课前提供了研究课题,设置了开题任务单,让学生通过复习回顾、调查研究、查阅资料等方式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堂上解决:
1.测量什么建筑物?
2.怎么测?理论依据是什么?设计至少两套方案.
3.需要的测量以及计算工具有哪些?可能会遇到的实际困难是什么?怎么解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师长、自主思考、小组探讨等途径获取信息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做题
做题部分用1个课时来完成,学生按照小组进行实地测量并记录数据,随后求解模型,修改模型,进行误差分析等.
【设计意图】让每位学生亲身经历通过实验收集数据的过程,感受如何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结果的分析,认识到实际测量会产生误差,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三)结题
1.前情回顾
教师带领学生简要回顾本次数学建模活动前期经历的过程,包含开题和做题两个重要环节,开题部分,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阅资料,询问老师等多种不同的方式探讨了测量建筑物高度的方案.每个小组根据实际情况撰写了开题报告,并设计了至少两种测量方案.做题部分,校内建筑物的测量由小组自行选择时间开展活动,校外建筑物在校外的测量活动由教师带领全班同学在同一时间内进行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边活动的回顾,让学生体会数学建模的过程,为今天的活动做好铺垫.同时展示学生课下测量的照片等,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探究兴趣.
校内建筑物由于其底部可达,测量较为容易,各小组上交方案后,由教师进行汇总分析,共展示7种不同的测量方式.
校内建筑物测量的方法与模型:
方案一:单点位测仰角法(如图1); 方案二:单点位测仰角与俯角法(如图2);
     81O]Y9]ST9HWA$KU`G4THT2
                     图1                                   图2
记建筑物的高为,方案一中,
方案二中,.
方案三:同时刻物高与影长等比例法(如图3);
A628MO]U}9LI]A9_P8L4PA1
图3
方案三中,.
方案四:台阶总数*每级台阶的高度(假设每级台阶高度相同);
方案五:楼层数*每层楼的高度(假设每层楼高度相同);
方案六:自由落体运动实验;
方案七:在楼顶直接测量高度(建筑物楼顶可达且高度有限).
【设计意图】校内建筑物的测量较为容易,学生设计的方案简单易操作,由教师进行成果汇总展示,留下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来汇报校外建筑物的测量及其结果.
各小组经过讨论,校外建筑物都选择了测量在学校操场可以看到的西安市地标性建筑物—大雁塔,测量地点选择了三处,分别为学校操场,大慈恩寺外和大慈恩寺内.
2.交流展示
分析比对学生提交的数学建模成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课堂交流展示.但提前不告诉学生,以免影响课堂的积极性.
  1. 小组1展示交流
①选择测量的建筑物及选择原因
选择测量大雁塔,因为大雁塔闻名中外,如何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对它的高度测量问题,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活动.
②测量方案及模型选择
经查阅资料及询问相关工作人员,得知大雁塔周围树木掩映,遮挡物较多,塔底不具备单点位测量的条件.小组在《海岛算经》相关高考题的启发下,建立了双点位测量的模型(如图4)
两次测角
图4
在该模型中,需要知道两次测量点处的仰角及两点间距离,从而利用三角函数相关知识计算出塔的高度.
在探讨的过程中,考虑到对于仰角的正切值,可以利用三角形边之间的比值来获得,图4中的为比人略高的标杆,借助标杆高度,目高及人杆距可得两次仰角的正切值,此方案不用测量仰角的大小.计算公式为:.
注意到在图4中有一个与两次测量的仰角以及距离均有关系,于是考虑在该三角形中用所学的正弦定理来计算的长,从而计算,加上目高即可得塔高.
我们采用的测仰角的工具是自测倾器,自制测倾器用到的工具有大量角器(度盘),三脚架和铅锤.
③测量数据
测量大雁塔的数据如表1所示.
杆高,眼高,人杆高度差为(距离单位为,角度单位为
测量次数 塔高 塔高
1 29 25.5 69.3987 0.656 0.709 67.224
2 26.5 25.5 68.7607 0.667 0.735 69.796
3 30 27 70.4091 0.679 0.763 70.608
大雁塔高度的平均值:69.37
表1
④结果及误差分析
经测量,校内建筑物的高度为,与实际高度相差;校外建筑物大雁塔的高度为,与实际高度相差较大.于是我们进行了误差分析及模型应用,由于校内建筑物底部可达,便于测量,因此测量结果较为精确.大雁塔测量结果误差较大,考虑到是因为大慈恩寺内地面不平整,测量数据较多,测量的仰角精度不高等.随后为了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并且对模型进行应用,小组测量了位于学校操场西边校园外的一座底部不可达的建筑物,结果为,与实际高度相差不大,说明模型的可行性较大.
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如何用一张A4纸测量大雁塔的高度?根据小组建立的测量模型,在实际测量时需要测量仰角以计算其正切值,而A4纸的长度和宽度为定值,沿对角线折叠以后会有两个正切值已知的锐角,可以作为天然的侧倾器来使用,从而可以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出大雁塔的高度.如图5

图5
模型计算公式:
,计算结果为.
⑤活动感受
测量底部不可达建筑物高度的核心是测量长度和角度,灵活利用手边可用的工具开展测量活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进行实践活动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提前制定好方案,并且要做好详细的计划,提前想好可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准备好解决方案.
  1. 小组2展示交流.
①模型展示
考虑到实际测量时,双点位测量过程中两次测量点与塔心共线这一要求较难达到,于是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如图6
              
图6                         图7                        图8
图中两点为测量点,测出这两点与塔心的夹角及两点间的距离,再测出某个测量点处的仰角,即可计算出塔高,考虑到大雁塔底部不可达,因此角无法准确测量,于是优化模型,如图7,为便于观察,图中略去了眼高,利用指南针,将两次观测点分别放在塔的正南方和正西方,这样,塔心与两次观测点之间的的夹角为直角,只需要测量两次观测点处的仰角,距离以及眼高,即可用公式计算出塔的高度.但这个模型依然面临一个实际测量的困难,即两次观测点之间的距离由于有遮挡物而无法测量,于是对模型又进行了优化.如图8,将底面三角形的直角顶点作为一个测量点,选取合适的距离作为另一个测量点,分别测量两次观测点处的仰角,两点间距离以及眼高,即可用公式计算出塔的高度.
小组的另一个方案为给待测量建筑物拍照,利用比例尺的原理通过已知参照物的高度来计算建筑物的高度.在实际测量时发现该方法测量出来的大雁塔的高度为,还不到实际高度的一半.改变拍摄位置,拍摄角度以及拍摄参照物,依然有非常大的误差,该方法并不适合于测量大雁塔.经过小组分析,原因在于由于拍摄的位置与大雁塔距离较近,塔身有一定的高度,拍摄时就会存在仰角,导致塔的上半部分比例失调.考虑到此方法的理论可行性,小组认为,找到合适的拍摄位置,参照物与塔身距离足够近时,误差相对较小.此方案在本次测量活动中以失败告终.
②数据运算
小组的数据运算采用了惠普图形计算器,它的优势是对于同一模型可以在编辑好公式后,输入不同的数据反复运算,提高了运算速度.如图9,图10
    
图9                                  图10
最终通过方案一双点位共线测量的方法得到的塔高为,通过方案二双点位不共线测量的方法得到的塔高为.两次测量结果非常接近,与实际值相差不大,说明在减小误差方面的举措是成功的.
③活动感受
小组在探讨方案时还提到了利用放风筝的方法,通过计算风筝线与地面夹角的正切值来测算塔高,出于对文物的保护以及风筝线自身的重力无法忽略不计等原因,没有通过.另外还想通过气压计测量气压差来测算高度,此方案受限于塔顶不可达以及空气密度不均匀等困难,仍然没有通过.拍照利用比例尺的方法提醒我们,现实和理想是有差距的,有些时候理论上很完美的事情,在实际执行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1. 小组3展示交流
①校内建筑物测量
校内建筑物采用了一款手机软件Phyphox来测量,该软件可实现一些生活中基本物理量的测量,可以根据电梯的运行速度及时间来计算运行高度,通过此软件,测量出崇是楼的高度为,与真实值相差不大.
②校外建筑物测量
校外建筑物采用平面镜两次观测塔顶的方式来测量,如图11,

图11
其中两点为平面镜放置位置,为了尽可能减小误差,在平面镜上找一个标记点为眼睛看到塔顶的位置,同时测量了三组数据取其平均值.计算公式为:,数据如表2
单位:米
测量次数
1  
1.95 64.8
2 83 2.1 64
3 70 1.72 65.9
 
表2
经过计算,大雁塔的平均高度约为,与实际相差不大.
【设计意图】小组展示交流活动是本节课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本节课实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有力活动支撑,也是对课下学生做题活动的肯定,为接下来的模型评价环节奠定了基础.
  1. 评价提升
模型评价环节通过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评价,让学生更深入分析不同模型的优缺点及可行性等,从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建模活动的成果及其应用价值.
  1. 教师评价
从模型的可行性、误差大小、探索问题的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一小组的模型是各个小组都用到的模型,该组在测量和运算两个方面都有亮点,测量时利用了测量标杆等数据来计算正切值的思路,并且测量仰角采用了自制的侧倾器,具备了很强的动手能力,计算时用到了正弦定理,体现了对于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最后,通过测量另外一座建筑物,对模型进行可行性验证.但是测量结果误差较大,还需要继续探讨减少误差的做法.
第二小组建立的模型为立体几何模型,并且进行了多次模型优化,在计算时还考虑到了三垂线定理,知识运用很全面.计算采用了惠普图形计算器,借助工具,使得运算便捷.测量结果误差较小,可尝试推广.
第三小组的模型运算简单,数据易测,使用的工具也简单便捷,测量校内建筑物时还有效利用了手机软件,方法独特.此方法由于人为观测的原因,易产生较大误差,可以思考怎样做减小误差.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告诉学生如何对模型进行评价,体现了教师“教”的主导地位,同时教师通过自己的评价,让学生感受评价的方式,也是实现本节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重要载体.
  1. 小组自评与互评
开展课堂小组讨论活动,通过小组内部讨论,结合自己小组的模型选定课堂上的一个模型进行评价,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小组1学生代表:评价小组2的模型.首先,小组2的模型与大家的都不同,考虑到实际情况,建立了立体几何的模型.并且,有多次对模型进行优化的过程,计算数据时,也考虑到了几何关系,应用到了三垂线定理.值得我们学习.
小组2学生代表:评价小组3的模型.小组3是我们一起测量时所带的仪器最少的,测量时也非常便捷,他们化简为繁,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他们测量的误差较大,应该考虑多换几个方向去测量.
小组3学生代表:评价本小组的模型.我们的模型测量数据为长度和高度,相比于其他模型,没有测角的过程,测量简单,运算简洁,可行性较高.
小组4学生代表:评价小组2的模型.小组2的同学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及时解决困难,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小组5学生代表:评价小组1的模型.小组1解决了用纸测量大雁塔高度的问题,非常不可思议,利用手边最简单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是生活数学化的最好体现.
小组6学生代表:评价小组2的模型.小组2在模型求解时运用了惠普图形计算器,使得运算过程简单准确,在测量时所用的工具也独树一帜.
【设计意图】通过自评与互评,让学生感受相互学习、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现他人优点的同时也关注建模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后期改进、优化模型奠定基础.同时,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1. 模型应用
小组设计的测量方案,建立的测量模型可行性如何呢?课后尝试去测量西安“西部之光”电视塔的高度.
教师介绍从古至今测量高度用到的工具,现在常用的全站仪,激光测距仪,无人机等,让学生感受精密的测量仪器使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数学原理,中国人对于高度的探索从未停止,从而引发思考,如何测量一座山的高度?进而引出对于珠峰高程的测量以及我们国家连同尼泊尔对于珠峰新的高程的测定结果,,这是世界新的高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本环节是实现本节课育人目标的重要载体.
  1. 小结提升
学生回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思考和表达,学生自述,教师补充总结,同时完善板书.
    (1)底部可达与底部不可达的建筑物,从平面与空间,数学与物理等角度看有多种不同的测高方式.
(2)数学建模活动的基本步骤,如图12
 


不符合实际


符合实际
                                                          
 
                          图12
  1.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中国人关于测量的历史与现状
【设计意图】学生课下独立完成,通过查阅资料,对本次建模活动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有更深入的认识.
拓展作业:
(1)总结本次数学建模活动经验,小组尝试测量电视塔高度
(2)修改完成本次数学建模活动的结题报告
【设计意图】模型的推广与应用也是数学建模活动的一部分,应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为下一次的建模活动做好准备,课下小组合作完成.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建立在“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上,融入了《标准》的思想内涵.本节课从学生的展示活动出发,通过学生的展示,结合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中突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经历了本次数学建模实践活动后,对于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有以下几点思考.
  1. 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应该常态化、系列化
本次数学建模活动学生表现出了非常高的热情,整个活动中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应该常态化、系列化.避免将主动探索,积极验证的动手操作过程变成机械的抢时间“刷题”.
  1. 数学建模活动中教师应该适当放手,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
建模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导师的角色,不能用自己的知识储备代替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把握好指导的时机和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抽象的过程得到模型,从而真正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品质.
  1. 尝试让学生亲历选题的过程
本次数学建模活动为指定课题,学生并未经历选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必要性,后期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时可以尝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经历经过讨论选题的过程,这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第十一届全国高中”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第十一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大赛《测量学校内外建筑物的高度》陕西—卢”,所属分类为“高中数学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第十一届全国高中青年数学教师优质课大赛《测量学校内外建筑物的高度》陕西—卢”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99267】 -----

优质课说课大赛视频
关闭
qq 9899267 微信:nice19188
QQ:989926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优质课网_手机微信
加入vip会员
如何观看本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