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湖北好课堂,金属的化学性质
所属栏目:高中化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2017年“湖北好课堂”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襄阳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2017年“湖北好课堂”高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襄阳市第四中学许婧
课题: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湖北省襄阳四中 许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用实验的方法探索和认识钠和铝的性质。
2.通过实验了解活泼金属钠、铝与氧气的反应,归纳出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发生反应的知识,了解金属氧化膜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用化学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物质和发生的事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2.学习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认真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方法观。
2.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树立化学使生活更美好的思想。
二、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在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
(1)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部分金属的性质,掌握了金属单质的物理通性和部分化学性质,为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提供了基础。
(2)通过前面两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为本节课实验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打下了基础;学生也掌握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原理,也为本节课研究金属与非金属的氧化还原反应提供了知识支撑。
2、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析
(1)通过化学视角去解释、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2)通过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钠的物理性质和钠的氧化
【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归纳出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方法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归纳法、讨论法、讲授演示法
六、实验用品与教学设备
实验用品:钠、铝箔、铝粉、镊子、玻璃片、小刀、滤纸、三脚架、泥三角、坩埚、坩埚钳、酒精灯、砂纸、收集有氧气的集气瓶、铁粉、镁粉、五水合硫酸铜、氯化锶。
教具:带孔塑料瓶、多媒体、课件、导学案
七、教学流程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焰火表演、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焰火表演: 将铁粉、镁粉、五水合硫酸铜粉末和氯化锶粉末混合均匀后,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 |
学生欣赏 | 通过观赏现场自制焰火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金属知识概述: 讲述金属元素的存在、金属元素的物理通性及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
学生聆听、思考,并联系日常生活 | 从整体上对金属内容进行概述,强调金属材料在社会发展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突出化学学科的实用性。 |
视频引入问题: 播放2014年8月2日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金属粉尘爆炸视频 |
学生观看、思考 | 创设情境,引入金属的化学性质新知。 |
提出问题: 金属粉尘在爆炸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反应,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破坏力? |
引导学生思考金属的化学性质。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组织分组实验一: 1. 加热铝箔,探究铝与氧气的反应 2. 加热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箔,进一步探究铝与氧气的反应 |
小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 通过学生亲自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
组织展示: 组织小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
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 |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提取化学信息的能力。 |
提出问题: 用砂纸打磨铝箔,除去了表面的氧化膜,为什么加热观察到的现象与加热未打磨铝箔现象相同呢? |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 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分析铝与氧气反应的特点。 |
组织展示,分析总结: 组织小组代表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汇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铝在空气中很容易被氧气氧化,形成的氧化膜覆盖在铝的表面。 |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学生演板铝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Al+3O2=2Al2O3 | 通过学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 |
拓展迁移: 1.解释铝是活泼金属,但日常生活中铝制品被广泛使用的原因。 2.通过投影展示氧化铝膜、氧化镁膜和氧化铁膜的微观结构。 |
学生联系课堂知识和日常生活,了解氧化铝膜的致密性。 | 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化学。通过不同氧化膜微观结构的展示,让学生了解物质不同,氧化膜的结构不同的事实 |
提出问题: 采取什么措施可以实现铝与氧气剧烈反应呢? |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演示实验,升华知识: 演示铝粉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 |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 |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识到改变条件,实验现象也随之改变的结论。 |
回归爆炸事故,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实验探究成果,通过视频解释金属粉尘爆炸的真相 |
学生观看、思考 | 由粉尘爆炸引入新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粉尘爆炸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组织分组实验二: 探究活动1:展示钠的保存,预测钠的性质 |
观察,思考,推理预测。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
探究活动2:强调取钠、切钠规范性动作及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切开钠块后立即观察新切断面颜色和光泽。过一会儿,再观察断面的变化。 | 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
组织展示: 组织小组代表展示实验结果。 |
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 | 通过对实验现象由表及里的观察,让学生了解研究物质物理性质的一般方法,并且培养他们从表面现象探究内在变化本质的思维。 |
引导归纳: 1. 引导学生总结钠的物理性质 2. 思考断面颜色变化中包含的化学原因 |
1. 学生讨论、总结、汇报 2. 学生演板钠在常温下被氧气氧化的化学方程式:4Na + O2 = 2Na2O |
|
探究活动3:引导学生学习实验提示,强调实验的安全性和操作的规范性。 | 感悟,谨慎思考分小组实验,做好现象记录。 |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树立安全意识。 |
组织展示: 组织小组代表展示实验结果。 |
1. 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 2. 学生演板钠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培养学生有序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用化学方程式表达实验本质的能力。 |
引导思考: 引导学生对比在不加热和加热两种实验条件下钠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并思考原因。 |
学生对比实验现象,分析原因并分组讨论,代表汇报。 | 通过对比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释问题的能力。 |
归纳小结: 反应条件不同,现象不同,产物也不同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拓展延伸: 展示其他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总结归纳1: 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角度去认识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实质。 |
联系已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深入认识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实质。 | 通过拓展分析,并运用已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的实质,进而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 |
总结归纳2: 总结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 |
感悟、了解用实验探究的手段进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 通过已经完成的探究实验,总结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让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有初步的了解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完成学案上的课堂检测作业 | 巩固所学知识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