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河北省初中历史
所属栏目:初中历史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河北省初中历史优质课公开课比赛视频八年级《抗日战争的胜利》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八年级《抗日战争的胜利》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从井冈山道路的开辟,到漫漫长征,再到九一八事变,吹响挽救民族危亡的第一声号角,并最终夺取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同行。 二、导学达标 (一)抗争与团结 1.出示《1939年初抗战形势图》 提出问题:观察日军占领中国领土情况,思考日军可能出现的问题。 教师总结:日本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和国内资源紧张,于是改变侵华政策。由此引出问题2。 2.提出问题:日本改变侵华政策的措施有哪些? 3.展示“皖南事变”地图。 4.出示:新四军政治部印发的“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的木刻年画。和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举行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分裂活动的集会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取有效信息。明确在行驶变化下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探究一:“沉浸式体验全民族抗战高潮”任务:1.都有哪些群体在抗战? 2.交流左权、张自忠的抗战事迹,体会抗战精神。 呈现张自忠、左权图片和他们所说的话,引导学生讲述二人的故事,感受不同党派为争取抗战胜利所付出的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教师总结:抗战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6.补充反法西斯战争世界战场形势,帮助学生理解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 (一)方向与光明 1.播放影片《中共七大》 提出问题:(1)中国共产党认为如何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2)建立一个怎样的中国? (3)确立党的指导思想是? 师生共同总结:中共七大的召开正是抗战胜利前夕,如何夺取抗战最后的胜利以及胜利后中国的发展方向成为摆在国人面前的主要问题,而党的政治路线正好完美的解答了这两个问题。会议中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是七大历史性的贡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民主革命关键时刻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一切无不昭示着这场战争的胜利必然属于我们。 2.继续补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变化,使学生明确对日战争已经处于最后阶段。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 3.呈现日本投降的报道以及何应钦接受投降书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抗战的胜利。 4.提出问题:在感受喜悦的同时,我们来回忆一下,在抗战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都做了哪些事?进而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是抗战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5.补充材料:世界各国的新闻工作者纷纷来华,报道中国抗战实况,揭露日本侵略行径,呼吁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支持中国。图为台儿庄战役时,外国记着到前线采访。 6.探究二:分析学案四则材料,总结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绘画) 《马关条约》签订图 《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 日军受降中国战区签字仪式 材料二 甲午战争期间,民众甚至为了几个劳逸费,帮助日军般运炮弹。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打响。……中共则组织鲁南老百姓,冒着炮火,把大刀、弹药、粮食、蔬菜、肉蛋、烧酒、食盐等送上前线,再将大批伤病员运往后方救治。 —— 摘编自《南方周末》2015年4月9日第1624期《抗战地理二》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总共伤亡人数对比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持续作战时间对比。 材料四 图1943年1月11日,中美两国代表在华盛顿签订平等新约。 7.教师过渡:抗日战争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由衰败到复兴的伟大转折,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筑起钢铁长城,让中华民族挺起精神脊梁,硝烟散尽,信念不朽,精神永存。如今,时代的接力棒在我们手中,做为青年学生,我们应当如何弘扬抗战精神? (三)奋斗与复兴 1.联系涿州洪灾,学生都做了哪些?看到了哪些?更加深刻的体会抗战精神。 今天的涿州,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今天的中国,繁荣强盛,山河日新。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感谢曾经的义无反顾,挺身而出,这盛世如英雄所愿。播放央视混剪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是中国军民14年浴血抗战、3500多万同胞惨痛伤亡,才换来了今日的和平与安宁。我们更应铭记抗战英烈的伟大牺牲与贡献。中国的未来,需吾辈自强。 结束语:如今,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民族复兴不可逆转,希望同学们能赓续红色血脉,书写有为青春! |
思考短片主要传达了怎样的信息? 观察地图,结合所学,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根据课前预习内容,结合地图简介皖南事变及中国共产党的应对措施。 观察图片,分组探究、交流抗战英雄事迹,体会抗战精神。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回忆所学,回答问题。 观察图片,得出抗战胜利的原因还有国际社会积极支援中国人民的正义战争。 学生分组活动,交流展示探究成果。 学生畅所欲言,从身边小事说起。 |
通过短片使学生感受中国共产党始终的人民观,并产生疑问,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由此引入新课。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 结合教材相关史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主动搜集信息,发挥合理想象,以新闻的形式再现历史场景,培养“时空观念”学科素养,锻炼学生自我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在分享交流中感受到抗日的艰辛,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伟大的抗战精神。 这一环节旨在通过影片把静态教学内容转化为动态形式,为学生再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考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的认识历史事件。升华情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大量图文资料展示,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抗战胜利的喜悦,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是如何做的,第一、二部分已经学习明确,因此只需要进行回忆总结即可自然而然的突破本课的难点。 史料分析,从史料中抓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史料实证的历史核心素养。 通过相关史料和图片的呈现,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抗战胜利的意义,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一方面启发学生思考,在讨论中使学生学会客观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