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简介:
视频标签:明清君主专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所属栏目:高中历史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复习课_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复习课_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建设兵团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基本知识点,如分封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等。
过程与方法
明确本专题在高考中的常考知识点及考试的特点
通过课堂梳理,把握本专题的基本框架,并通过课堂练习加深对重要知识点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和讨论,体会制度创新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对于高考来说,本专题是一个高频考点,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本专题并不陌生,尤其是经过了高一高二两年的学习,以及第一遍基础知识的复习,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一些重要的史实,但是并未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对于知识脉络也不能很好地梳理清楚,所以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
教法与学法
本专题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引导,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学习过程中,学生依据教师的引导梳理知识框架,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教学重难点
梳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并概括出演变的主要趋势。
导入
经过近一年的时间,我们已将高中历史必修一至必修三的内容复习完一遍,今天开始进入第一遍复习。上一遍的复习我们以夯实基础知识、重难知识点拓展补充、习题巩固为主,这一边我们将对各专题进行框架的梳理,以把握只是脉络为主。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专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过渡:在学习本专题之前,我们先弄清楚古代中国的时间界限及历史分期。古代中国开始于先秦时期结束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具体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其中奴隶社会依次经历夏、商、西周,封建社会开始于秦,之后依次主要经历汉、唐、宋、元、明、清。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清楚高考的目标及考试特点:
时代 |
目标 |
先秦 |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
封建社会 |
秦 |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
汉至元 |
列举政治制度演变的主要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
明清 |
了解内阁、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教师指导学生明确目标,学生通过集体朗读加深记忆。)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情景史料的形式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特点的准确理解;二是以比较提的形式考查同一时期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三是跨模块综合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另外试题多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增加了学生准确解题的难度。
教学过程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设问:早期指什么时间?主要的政治制度有哪些?
回答:早期指夏商西周,主要的政治制度包括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的进行引导和补充)
-
世袭制
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王位世袭制形成,“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王位世袭的方式主要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2、分封制
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相对独立的统治权利,同时对周天子承担相应的义务。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以进行再次分封,由此形成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通过层层分封,周天子建立了从上到下的周王室宗族为中心的姬姓家族并联合异性贵族对全国土地和人民的统治权,同时也完成了财产和权力在统治阶级内部的瓜分。西周通过这一制度,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但是,诸侯国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终于造成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王权的衰落和诸侯权力的膨胀,分封制随之走向崩溃。
3、宗法制
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一种等级制度。西周宗法制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用来规定宗族的嫡庶系统的制度。在宗法制度下,通过大宗对小宗的层层分封,形成庞大的宗族网和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由此来看,宗法制实质上就是一种等级制度。
宗法制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了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宗法制下的等级尊卑观念非常严格,等级森严,尊卑有序,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埋藏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礼乐制度
为了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还制定了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已经形成的等级秩序,强调贵贱有别、尊卑有序。
5、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秦朝
(1)皇帝制度:
秦统一后,秦王嬴政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使用
皇帝称号,为了显示皇帝独尊规定: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所用的玉印称“玺”,以增强皇帝的神圣感。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中央、地方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自称始皇,后世为二世、三世以致千万世。
(2)秦朝的中央机构
三个最高官职是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地位仅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地位与丞相一样,但始皇实际并未任命太尉,而是自掌兵权。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
商鞅变法时提出: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后,将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郡县官吏都由皇帝或中央政府直接任免。郡县制的推行,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的比较
名称
项目 |
西周分封制 |
秦朝郡县制 |
实行条件 |
与宗法制相连 |
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 |
建立基础 |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
按地域划分 |
传承制度 |
诸侯王位世袭 |
官吏由皇帝任免,不世袭 |
权利 |
拥有封地和爵位;
在封地内有行政权和对土地的管理权。 |
只有俸禄,无封地;
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 |
与中央的关系 |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王的命令,但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 |
历史作用 |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 |
共性 (联系) |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③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
2、汉朝
(1) “中朝” “外朝” 制度
汉初继承秦制,但是两汉初丞相权力比秦朝丞相权力大,他集决策、司法和行政于一身,这样导致丞相与帝王之间在处理国家政事上常发生矛盾。汉武帝主政后,重用身边的秘书等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于是与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所构成的“外朝”官僚机构相对应的“内朝”得以形成。内朝是决策机构,而外朝只是执行部门,因此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郡国并行制到“推恩令”
汉初,为了巩固统治,吸取秦灭亡的教训,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结果导致七国之乱,汉武帝即位后i,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实行推恩令,将诸侯国越分越小,从而有效的削弱了地方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唐朝
(1)三省六部制
唐朝设中书省草拟、颁发皇帝诏令,设门下省审核政令,设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三省六部制与三权分立制的区别
|
三省六部制 |
三权分立制 |
设置目的 |
加强皇权 |
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维护民主 |
分权主体 |
分割相权 |
分割传统的王权 |
分权范围 |
决策、审议、执行 |
立法、司法、行政 |
权属部门 |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国会、最高法院、总统 |
实质 |
封建社会皇权专制 |
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 |
(2)节度使制度
唐朝中期开始,在地方上设立节度使进行管理。节度使在地方上有很大的独立自主性,掌握有一定的军事、财政、行政大权,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唐朝由盛转衰。可见,节度使的设立,极大地削弱了中央的权利,而使地方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4、宋朝
北宋时期,为了削弱相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和财政权,以此来加强君权。
而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北宋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集中军权设禁军,由皇帝直接统辖,分割兵权;派文官任知州并设立通判相互牵制,削弱地方行政权;集中财权,各路设转运使,地方赋税留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这些措施,一方面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同时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5、元朝
在中央,元朝设立中书省,代替了之前的三省,这样,宰相的权利有所加强。
在地方,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宣政院管辖的是边远民族地区和处理少数民族事务。行省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明朝
(1)废丞相
明太祖认为宰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的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1380年,杀丞相胡惟庸,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并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设内阁:
废除宰相制度后,因皇帝政务繁忙,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正式形成。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张居正任内阁首府时,内阁权倾朝野,六部几乎成为其下属机构。但是,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阁臣的票拟是否被采纳职权的大小,地位的高低都取决于皇帝。所以内阁的出现,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7、清朝
清初,沿袭明朝的制度设立内阁,但是掌握有实际权力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决定的事,有时连皇帝也不能改变。后来,为了牵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设立南书房,与内阁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雍正帝时,为了处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后来成为发展成为中枢机构。但是军国大事还是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军机处的出现,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三、选官制度
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2、战国、秦朝时期: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征召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类似于今天的公务员招聘。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因此当士族没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
5.科举制:隋炀帝以后至清末(清末新政)(唐朝时期是科举制的鼎盛时期)。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以后历代沿用并加以完善。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官的权利从地方收归到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当堂训练
1. (2010 广东文综 12)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 郡县制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
2.(2010 上海单科 8)某统治者拥有征税权,可以组织军队,常常援引“凡使君主高兴的就具有法律效力”的古谚。这位统治者是
A.军事强人 B.专制君主
C.等级君主 D.立宪君主
3.(2010 北京文综 12)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4.(2010 江苏单科 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5.(2010 四川文综 14)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完善科举程序 ②创立行省制度 ③强化文化政治 ④世俗文学兴起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本课小结
简单复述本专题的知识框架,概括张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趋势。
本专题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从奴隶社会的夏商西周时期,一直到明清时期,重点讲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通过对每一个朝代的总结,进而形成相对较完整的知识框架,最后得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被削弱;选官制度则日益科学、合理、公平。
课后作业
A层:积累知识点,专题检测题二做完
B层:积累知识点,专题检测题二选择题必做,材料解析题选做。
课堂板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先秦—1840年)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封建社会:秦、汉、唐、宋、元、明、清
课后反思
高三的学生,已经进行了一遍基本史实的学习,对各朝代的制度已有初步了解。但是对历史结论、历史观点的分析理解不够习惯和深入,尤其是尚未形成理性归纳的逻辑学习方法。
所以在课前布置学生进行预习是必要的手段之一。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让学生只是在丰富的材料中浏览和感知而已,必须时刻注意引导和强调学生对材料进行尽可能系统化的书面语言提炼和归纳总结,培养一种真正的文科探究习惯和方法。
我认为新课程的改革实践走到今天,已经从当初轰轰烈烈的大胆求新追热,逐渐回归到理性的求真探索了。就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而言,最应该注重的在于始终围绕“以人为本”的中心理念,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即三个方面的目标:培养浓厚的历史学科兴趣、锻炼科学的历史探究能力、建构“以史为鉴”的价值观!另外,让学生通过学习构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历程的基本框架,是本课非常关键的一环,所以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教师以引导为主,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和梳理。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有了一定的认识。因为是高三的复习课,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讨论和独立思考学习的时间不多,以及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渗透不够,这将是我以后努力完善的地方。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明清君主专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复习课_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所属分类为“高中历史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复习课_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32285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