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第18课《慈母情深》
【教材分析】
《慈母情深》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中篇小说《母亲》节选。课文记叙了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不顾同事的劝说,毫不犹豫地拿钱给“我”买课外书的故事,从日常的生活小事中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之情。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
【学情分析】
学生能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圈圈划划,评评注注,表达个人感受,但不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大多数独身子女而言,往往忽略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和感动,对父母的深情常感到“理所当然”,缺少“心存感激”。因而,引导孩子结合生活实际去体会,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2.通过对比、反复朗读、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反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能写一写生活中令自己“鼻子一酸”的场景。
4. 结合生活,体会父母的艰辛,并引导学生对父母心存感激。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的方法,体会反复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讲授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准备】
任务单、课件、音频视频、拓展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提炼信息
1.播放《瞪羚羊救子》的视频
说一说视频中的哪些场景和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炼出“母爱”、“坚定”等词)
过渡:是的,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表达母爱。
2.请齐读课题《慈母情深》,注意停顿再次读课题。
二、慈母情深,标题显现
1.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这篇课文选自中国文学最优秀的作家之一梁晓声先生的中篇小说《母亲》,课题是在选编为课文时,由编者另外增加的。梁晓声先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摄取了少年生活中的一件事。那年,他15岁,为了买《青年近卫军》这本小说,向他的母亲要了一元五角钱。当时正处于60年代,资源贫乏、经济萧条,普通劳动者辛辛苦苦从早工作到晚,一天的工资只有四角、五角。一元五角钱,是母亲三天的工资收入,是全家人好几天的伙食开销。
2.图片出示梁晓声,我们第一次认识他,请你看着他的眼睛,你觉得他仿佛在思考什么?
预设:他仿佛在回忆母亲。
预设: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
过渡:来吧,孩子们,看这段话,我们一起来读。
生:我想用文字,为自己的母亲,为我们这一代大多数人的母亲画一幅像。
师:这是梁晓声先生写《母亲》的目的,究竟,他为母亲画了一幅怎样的像呢?我们一起走进《慈母情深》。
三、任务驱动,聚焦场景
【场景一:初到厂房,体会辛苦】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6—18自然段,用“____”画出令你印象深刻的场景和细节,想想:“我”看到、听到、感受到了什么?“我”的心情是什么样的?读了这几段,你有怎样的体会?
2.点拨:
出示: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阴暗,每个女人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我呆呆地将那些女人扫视一遍,却发现不了我的母亲。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①找一找:母亲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工作?(潮湿颓败、光线阴暗、震耳欲聋)
想象:什么是“震耳欲聋”?如果让你在这种环境下,你会怎么想?
预设:烦躁、难受、一刻也待不下去。
师:你们一刻都待不下去,但母亲停止过吗?从哪看出来了?
预设:“妈——”“妈——”
过渡:是的,母亲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止。
②指导朗读:昨天的母亲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呢?
明天的母亲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呢?
明年、后年,母亲又将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呢?
师:孩子们,看到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我想此刻你和作者都会有同样的感受,你心里是怎么滋味?
预设:难受、心酸、感动、心疼
师:就是这一份心疼的感动,我的鼻子怎么不会一阵酸楚呢?
【场景二:见到母亲,体会情深】
1.四人小组合作悟情:默读课文19--34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的场景和细节描写,勾画出让你感受到“慈母情深”的词句,并交流。
2.点拨一:
出示: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师:这句话,有什么特别的吗?
生:连续出现三个“我的母亲”。
①认识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手法。
②对比体会:我的母亲把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师:句子的意思是一样的,但是哪种表达方式震撼到你了?(反复的写法,强调了母亲的疲惫、艰辛。)
③指导朗读:这句话中动作提前,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慢镜头的描写是为了让我们更加看清母亲的脸。再次读,读的慢一些。
④闭着眼睛想象画面
特写——背
师: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
预设:一个瘦弱的背、一个疲惫的背、一个饱经风霜的背。
师:但在我的记忆里,母亲的背不是这样的,是怎样的?
预设:挺拔的、健康的
特写——脸
师:你们看到了怎样的一张脸?
预设:疲惫的、苍老的、满脸汗珠的
师:可在我的印象里,母亲的脸应该是?
预设:光彩照人、美丽的、年轻的
特写——眼睛
师:你们看到了一双什么样的眼睛?
预设:布满血丝、眼窝深陷
师:可我的母亲以前不是这样的,她本来有一双什么样的眼睛?
预设:炯炯有神、水汪汪
师:然而这样的背、这样的脸、这样的眼睛我再也看不到了,我只看到了(再次读)
师:作为儿子,看到这样的母亲,我怎能不鼻子一酸呢?
师:其实啊,你的母亲也会有疲惫、辛劳的时候,下面请你在任务二中写下关于你的母亲的场景
3.小练笔训练
_________我的母亲;
_________我的母亲;
_________我的母亲......
4.点拨二:
出示: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①文中四个“立刻”,“立刻”是什么意思。
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写出了母亲抓紧工作,不辞辛劳。也感受到了母亲的忙碌,更能突出母亲工作的枯燥、单调)
③刚才的那组描写是“慢镜头”,那么此时这组描写就是“快镜头”,请再次朗读感受。
四、回顾总结,感悟“慈母情深”
1.失魂落魄的“我”,拿到买书的钱了,为什么会“鼻子一酸”?
师:那是因为——
(1)我看到了母亲工作的艰苦环境: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2)我看到了母亲苍老的样子: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3)我看到了母亲疲惫的身影: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4)我看到了母亲那双饱经风霜的手: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5)我看到母亲那忙碌的身影: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师:此时,我手里那仅仅是钱吗?是什么?(爱)
这是无私、伟大的爱汇成的四个字——慈母情深
师:60年代,一元五角钱是全家人一个月的伙食,我的母亲更是一位目不识丁的人,但她毫不犹豫的将钱给我让我买书,我们更看到了一位有远见卓识、支持孩子阅读的母亲,所以才成就了梁晓声先生的今天。
2.视频播放《朗读者》片段
五、总结提升,推荐阅读
“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拓展阅读袁隆平《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你了》,再去感受那让人心灵震撼的“慈母情深”。
六、联系生活,表达情深
1.作者通过一个个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环境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描写等让我们感受到了“慈母情深”?
2.在生活中,你有过“鼻子一酸”经历吗?试着写一写。
提示:场景、细节描写,反复的修辞手法
七、板书设计
18.慈母情深
场景 细节
狭小
炽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