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简介:
视频标签:第三届全国小学语文
所属栏目:小学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第三届全国小学语文统编部编版优质课比赛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月迹》江苏苏州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第三届全国小学语文统编部编版优质课比赛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月迹》江苏苏州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月迹》
文本解读:
本文记叙了中秋夜几个孩子受奶奶的启发,在屋里、院中、河边寻找月亮足迹,以儿童的视角发现月亮的独特之美,充满了童趣,表现了孩子们奇特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思索与追求。课文按地点转换可分为三部分,第1~2自然段先写“我们”中堂赏月,第3~20自然段再写“我们”院中寻月,第21~24自然段写“我们”河边寻月。
本文是第七单元最后一篇略读课文,又是散文,文质兼美:以儿童视角来赏月,赏出不一样的月、不一样的美,充满童趣;语言上多用叠词、儿化音,富有音韵和节奏美。本文教学价值主要有两点:
其一,以“动”写“静”。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初步体会静态和动态”,事实上,本文静态之月着笔极少,而动态之月着笔较多,且主要集中在第2自然段。课文“院中寻月、河边望月”两部分主要是以孩子们赏月的移动线索来体现月亮足迹的变化之趣。这样的“动态”视角,体现了儿童好奇、好动的天性,活泼泼地。相对于本单元前两篇课文成人审美视角的“以静写动”和“动静相衬”,更便于学生理解,形成阅读认知上的互补。
其二,以“曲”写“直”。这是贾平凹此文最有诗意和禅意之美的地方。成人的赏月趣味是望月怀远、生发情思,而孩子们的赏月趣味就是明明知道月亮就在头顶上,但偏偏要在较难发现月迹的地方去“找”月。观赏角度的不同,才带来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含蓄而耐人寻味。孩子们在奶奶的引导下,逐步发现月亮“实与虚、静与动、真与假、显与隐、外与内”等灵动莫测的足迹。文中奶奶的形象宛若智者,启发着孩子们用不一样的眼光在身边寻找美、发现美。本文作为本单元选文的收尾佳作,其另一价值就在于启发学生欣赏自然之美不是只有一个“动与静”的角度:心中有美,才能处处见美。
学情分析:
略读课文主要在于学生自主阅读,学方法、用方法。本文实际教学进度是临近学期期末,而五年级学生刚刚从四年级升上来还不到一个月,阅读认知水平仍处于四年级,且第七单元前两篇精读课文也没有深度学习,因而,学习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两点上:
其一,阅读经验不足。四年级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策略仅限于第一单元的几篇状物散文,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可能还处在初步感受水平,尚未达到能准确表达与欣赏评价的水平。在阅读过程中如何自主体会作者在关键语句中含蓄的表达意味,还缺少相应的策略,比如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理解等来丰富自己的体会与感受。
其二,生活经验不足。月亮是常见之物,但若没有形成“审美趣味”,对这常见之物反而会有“审美疲劳”,尤其是学生久居城市,远离自然,缺乏月夜观察经验会导致难以体会或表达本文的寻月趣味。因而,学生要联系生活经验,在语言文字中建构起自己的想象画面,并能初步表达出感受也是教学的最大难点。
教学策略:
针对于学生实际情况,本文教学策略主要定位于两点:
一、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以培养自学能力。教学起点教在学生自学基础上,以体现略读课文特点。
二、以联系读为主要策略,着重启发学生多角度发现“寻月之趣”,降低需准确表达体会的难度,在“寻趣”中能初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懂得多角度发现美。
教学目标:
1.认识“袅、嫦”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3.学习联系读,找出文中的寻月之趣,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
能自主梳理并归纳月亮的足迹;能自主寻找文中有趣的地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
教学难点:
能运用联系生活和上下文阅读的方法,体会作者独特的寻月之趣、和细腻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完成自学单。
《月迹》自学单
一、熟读课文6-8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自学内容 |
自我评价 |
1.读准下列生字词。
悄没声儿、累累的骨朵儿、袅袅、嫦娥、嫉妒、瓷花盆儿、面面相觑、倏忽间、锨刃儿、掬着沙 |
优秀☆☆☆ |
良好☆☆ |
2.读通生字词所在的句段。 |
优秀☆☆☆ |
良好☆☆ |
二、根据导读要求,默读课文,读懂大意。照样子,找一找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填在横线上。再想一想,文中的“我们”是在哪三处地方找到月迹的。
第2自然段:
竹窗帘儿上 、
第( )自然段:
第( )自然段:
第( )自然段:
三、寻找月迹的过程是很有趣的,找一找你觉得课文有趣的地方,照样子,试着组织语言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再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
我觉得第( )自然段中
写得特别有趣,读了这一处,我想(或体会)到
四、趣味挑战。比较阅读德富芦花的《良宵》,你还能发现贾平凹写的《月迹》有趣在哪儿吗?
良 宵 (日本 德富芦花)
今夜可是良宵?今宵是阴历七月十五。月朗,风凉。
搁下夜间写作的笔,打开栅栏门,在院内走了十五六步,旁边有一棵枝叶茂浓密的栗树,黑漆漆的。树荫下有一口水井。夜气如水,在黑暗里浮动,虫声唧唧,时时有银白的水滴洒在地上,是谁汲水而去呢?
再向前行,伫立于田间。月亮离开对面的大竹林,清光溶溶,浸透天地。身子仿佛立于水中。星光微薄。冰川的森林,看上去淡如清烟。静待良久,我身边的桑叶、玉米叶,浴着月色,闪着碧青的光亮。棕榈在月下沙沙作响,草中虫唱,踏过去,月影先从脚尖散开。夜露瀼瀼,竹丛旁边,频频传来鸟鸣,想必月光明洁,照得它们无法安眠吧。
开阔的地方,月光如流水。树下,月光青碧,如雨滴下漏。转身走去,经过树荫时,树影里灯火摇曳。夜凉有人语。
关上栅栏门,蹲在廊下,十时过后,人迹顿绝。月上人头,满庭月影,美如梦境。
月光照着满院的树木,树影布满整个庭院。院子里光影离合,黑白斑驳。
八角全盆的影子映在廊上,像巨大的枫树。月光泄在光滑的叶面上,宛若明晃晃的碧玉扇。斑驳的黑影在上面忽闪忽闪地跳动,那是李树的影子。
每当月光穿过树梢,满院的月光和树影互相抱合着,跳跃着,黑白相映,纵横交错。我在此中散步,竟怀疑自己变成了无热池水藻间的游鱼。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话题,激发兴趣
1.
谈话激趣。同学们喜欢月亮吗?说说理由。
2.理解课题。月亮是美丽的事物,自古以来就成为文人笔下的主要题材。今天来读一篇很有意思的现代文章,这个课题也很有意思,板书课题。
释题:课前都预习过了,导读提示中告诉我们“月迹”指的就是月亮的足迹。
二、初读课文,梳理大意
1.明确任务。出示导读提示,指名读,明确本节课任务。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思考月亮的足迹在哪里,同桌之间交流自学单任务一。
2.疏通字词。课文生字词不多,也不难,出示词语指名读。
悄没声儿 累累的骨朵儿
(1)点拨:
①正音。用记少不记多的方法,读准多音字:“悄”表示“寂静无声”时,读第三声;“累累”表示果实成串样子时,读第二声。
②联系课文理解。这两个词分别写什么的?一个写的是天上的圆月,一个写的是地上的月桂,这两样事物在中秋之夜组合在一起,就有了特别的诗意。
③出示“嫉妒”。“嫉妒”的“嫉”读第二声。联系课文说说,谁嫉妒谁?为什么嫉妒?
预设:我们嫉妒三妹说月亮是她的。
引导:谁都想美丽的月亮是自己的,这才是根本原因。
(2)小结:到了五年级,即便是略读课文,也要关注一些看似简单的词语,联系课文理解这些词语,就能了解大意了。
3.交流月迹。那在这诗意般的中秋之夜,月亮的足迹都在哪儿呢?请同学们按自然段顺序来交流。课件动画出示相关自然段中的“月迹”。
4.梳理线索。
(1)归纳地点。在这么多事物上发现月迹,事实上,文中的“我们”也就在三处地方找月迹,你们能看出来是哪三个地方吗?出示课件。
相机板书:中堂、院中、河边。
(2)列小标题。这三个地方都跟月有关(板书三个“月”字),你能在每个月字之前加一个不重复的动词,概括一下文中的我们在做什么吗?
预设:看、寻、望、赏、见、觅……
小结:用四年级学过的小标题,我们就能长文读短,快速把握寻找月迹的线索。
【设计意图:文章斯有路,遵路识斯真。寻找月迹是点位上的关键信息提取,学生关注的是“月”在哪儿,而不是整体把握“我们”寻月的线索。用小标题的方法,既是关联四年级所学策略,又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散文的一般策略:抓线索阅读。】
三、再读课文,初寻月趣
1.小组交流“有趣的地方”。
聊聊你觉得文中有趣的地方,四人小组交流,完成自学单任务三:找一找你觉得课文有趣的地方,照样子,试着组织语言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再有感情地读给同学听。
2.
集体交流“有趣的地方”。相机请学生读一读相关语段。
预设1:第1自然段,奶奶说“月亮进来了”,这说法也很有趣,感觉月亮就像人一样。
预设2:第2自然段,月亮在镜中慢慢爬,逐渐变大的过程很有意思,作者把月亮当作人来写了。
预设3:第17~18自然段,写三妹的狂样儿很有趣,仿佛孩子们都到了月宫里了,抢月亮。
预设4:第20自然段,“我们”在葡萄叶儿、瓷花盆儿、锨刃儿上找到月迹也很有趣,在这些事物上都能看出月亮足迹来。
预设5:第21~24自然段,“我”在弟弟妹妹眼睛里看到月亮,而且只要“我”愿意,月亮就有了哩,这些想法很有趣,孩子们富有童心,总能在身边找到月亮。
3.
小结质疑。这样交流下来,对照导读提示,我们两个任务都解决了,是不是这节课已经学完了?
启发:是不是觉得这样交流“寻月之趣”还不能够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
四、三读课文,再寻月趣
过渡:同学们刚才交流有趣的地方挺多,比如作者比喻有趣、拟人有趣、想象有趣,还有说孩子们童心有趣,但大多是站在一个角度读出有趣,要想体会独特的趣,得换个读法:“联系读”(出示课件)——联系生活经验、上下文读。
1.
联系生活,体会角度。前两天刚过完中秋,明月当空,满院生辉,一家人团圆赏月,想一想你们赏月时,动作是什么样的?请大家做一下动作看看。
出示第二自然段,那文中的“我们”在中堂看月时,动作是什么样的?这下是否明白,为什么作者能写出细腻的感受?——观察角度不同。
2.联系上下文,体会月趣。角度不同,带来的赏月趣味也就不同。
(1)体会虚实与动静。第二自然段中有两处月迹,一个是真实的月,一个是镜中真实月的投影,能否站在自己的角度,说说等了那么久月亮才出来,可孩子们为什么不立即去看真实的月,而要看镜中虚幻的月呢?(板书:实 虚)
预设1:虚幻的月能看出月在镜中的变化,真实的月就是圆圆的,没有那种趣味。
预设2:联系第一自然段奶奶说的“月亮进来了”,可以体会到外面真实的月是静止不动的,而看镜中的月,是移动的,长了腿的,这样就把月儿写得更灵动活泼了。(板书:静 动)
(2)体会其他角度月趣。联系自身经历和上下文,看看还能从文中哪些地方发现,因为赏月角度不同,带来的趣味就不一样?
预设1:弟弟妹妹在河里看月,而“我”却关注到我们每个人眼睛里的月。
点拨:弟弟妹妹看月,就看外表可见的月迹;而“我”看的是“内在”的月。(板书:外 内)
预设2:“我们”明明知道月亮就在头顶上,却不看,反而特意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锨刃儿上寻找月迹,也是很有趣的。
点拨:课件出示图片,启发想象画面。
明显的月不看,想看的是什么样的月?能给“显”找个相对的词吗?(板书:显 隐)
预设3:还有明明是地上的月桂,可是在“我们”看来,仿佛就成了月宫里的桂树了,这感觉很奇妙。
点拨:这一处趣味最难发现,天上月儿是真的,地上月桂也是真的,可这两样凑在一起,月桂仿佛就成了月宫中的了。这样的真真假假中,我们就仿佛来到了一个迷人的神话世界。(板书:真 假)
师生合作朗读第4~19自然段,感受这有趣的想象。
小结:是谁启发了我们赏月有了这些独特的角度?
预设:奶奶;孩子们的童心童趣。
3.
联系预学,体悟月趣。联系自学单,说说你们觉得“月亮竟是这么多”一句有趣,是怎么理解的呢?
预设:心中有月,处处见月;心中有美,处处见美。
总结:只要我们拥有一双慧眼,就能在生活中处处见月,处处发现美。
4.
布置作业,比较阅读。课后,请同学们比较阅读德富芦花的《良宵》,看看你还能发现贾平凹写的《月迹》有趣在哪儿吗?
【设计意图: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学生初次交流,是带着先前的阅读经验去理解作者情感,没有发现作者赏月的独特角度,因而像隔着一层纸在看月、体会感受。通过联系生活和上下文阅读,引导学生站在作者观察视角去体会,并用“实与虚、动与静、显与隐”等意思相对的词语概括出来,发现其中独特的趣味,感受课文的含蓄之美,同时也让学生意识到欣赏美是有多个角度的。】
板书设计:
月 迹
中堂看月 实 虚
趣 静 动
院中寻月 (角度) 显 隐
真 假
河边见月 外 内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第三届全国小学语文”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第三届全国小学语文统编部编版优质课比赛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月迹》江苏苏州”,所属分类为“小学语文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第三届全国小学语文统编部编版优质课比赛五年级上册第24课《月迹》江苏苏州”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99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