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第三届全国统编部编版
所属栏目:小学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第三届全国统编部编版小学语文优质课四年级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 第一课时_河北省秦皇岛市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第三届全国统编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 第一课时_河北省秦皇岛市
四年级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级、链”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相”,会写“级、链”等9个字。
2.知道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写一件事,学会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教学重点】学会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入手,了解体裁。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了解“天都峰”。
2.明确体裁:根据课题判断这篇文章是写景的还是记事的?(记事,生谈理由)
课题中“爬”字很关键,提示本文写的是爬天都峰这件事。
二、品读开头,明确要素。
出示开头:(指名读)
“假日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1.你从开头中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开头只用了短短一句话就把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交代清楚了。这种开头的方法在记叙文写作中是很常见的。
2.列举类似开头方法。
出示第一课《观潮》开头: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观潮》
出示一位同学记录新学期的开学典礼时候的开头:
星期一早晨,我们在操场上举行了新学期的开学典礼。
3.发现开头共同点。
比较一下,这三个开头有什么共同点?(都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简洁明白,开门见山、提示主要内容)
4.链接生活,运用方法。
在 “赶大集、逛超市、去游玩、开运动会”中选择一个题目,试着说一个开头。(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星期天,妈妈带我去超市购物。
周五下午,学校在操场上召开了秋季运动会。
5.小结:这种开头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开门见山,把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事件都交代清楚了。
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圈出词语,标出自然段,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屏幕出示阅读要求,生自由读文)
2.词语朗读,正音释意。(出示四组词语,指名按组朗读词语。)
第一组:石级 铁链 发颤
第二组:白发苍苍 仰起脸
第三组:攀登 猴子
第四组:鲫鱼背 照相 纪念 辫子 笑呵呵
(1)处理多音字。
“相”读四声时通常和“容貌、样子”有关。
出示课文句子: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
辨别“相”在不同词语中的读音。
(2)理解“鲫鱼背”。
“鲫鱼背”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要选择在这里照相呢?
(学生看图猜测原因,师介绍“鲫鱼背”名字的由来)
(3)处理难写字。
图片猜字:这是一个形声字,像一个头部夸大的人,表示这个字和头部有关,它的本意是指头摇摆不定。(出示图片,生猜:颤)
字谜猜字:中间两个叉,木子两边挂,底下有大手,抓住往上爬。(出示图片,生猜:攀)
怎样把这两个字写得正确又美观?(指名回答)学生练写“颤”和“攀”。
四、梳理内容,理清顺序。
默读课文并思考: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作者都写了哪些内容?
1.借助词语,梳理课文内容(再次出示四组词语,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山脚下仰望天都峰心里发颤
偶遇老爷爷互相鼓励
我奋力爬上峰顶
山顶上与老爷爷相互致谢
2.理清事情来龙去脉。
加上开头,再借助这些内容,事情的来龙去脉就清楚了。(学生练说后指名说文章主要内容)
3.发现事情写作顺序。
爬山过程中写的内容是有顺序的,你们发现这篇文章的写作顺序了吗?
提示:在山脚下仰望天都峰心里发颤和偶遇老爷爷互相鼓励,这时候开始爬山了吗?(总结并板书:“爬山前”)
学生自己总结:“我奋力爬上峰顶”是“爬山中”(板书:爬山中)
“山顶上与老爷爷相互致谢是“爬上峰顶”(板书:爬上峰顶)
五、总结方法,课堂小结。
只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才能把爬天都峰这件事情写清楚。课下,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再读一读,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学习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爬天都峰》。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顺序。(指名回忆写作顺序)
二、聚焦重点,清楚表达。
从不敢爬到爬上峰顶,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至7段,结合老师给出的学法提示,思考一下: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过程写清楚的?
出示学法提示:(指名朗读)
①勾一勾“我”爬山之前的想法
②读一读“我”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③圈一圈“我”奋力爬山的动词
(学生默读勾画,教师巡视)
写清楚——怎么想
1.作者是怎样把爬山过程写清楚的?哪位同学关注了爬山前我的心里活动?(指名读)
出示第二段: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1)体会心理,感知“所见+所想”
这段话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我怀疑自己、不敢爬)
哪句话写怀疑?(我爬得上去吗)哪句话写害怕?(真叫人发颤)
其他句子写的是什么?(天都峰又高又陡)
(2)指导朗读,体会“高”和“陡”
你体会到天都峰的“高”和“陡”了吗?谁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高:“啊”字的处理、练读。
陡:体会关键字“挂”,指导朗读。
(3)理解所见(天都峰“高”和“陡”)和所想(我爬的上去吗?真叫人发颤)的关联。
(4)合作朗读,体会方法
师生合作读(师读天都峰高和陡的句子,生读作者心里的怀疑和担心)
小结:眼里看到的和心中想到的结合起来,爬山前的想法就写清楚了。(板书:怎么想)
写清楚——怎么说
2.正是因为作者产生了想爬又不敢爬的想法,才有了接下来这样一番对话。(出示)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不再犹豫,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对,咱们一起爬吧。”
(1)分角色朗读,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体会惊讶赞许的语气,练读直接对话。
这是一位怎样的老爷爷(白发苍苍、年纪大)
联系前文天都峰“高”和“陡”的句子。
(3)理解提示语在对话描写中的作用。
(交代人物彼此身份、更清楚,表示一种回答,如:点头、仰脸)
小结:这段对话文字不多,但是很有必要,作者通过这段对话把从不敢爬到下决心去爬的原因都写清楚了。(板书:怎么说)
写清楚——怎么做
3.这篇文章很有意思,明明题目是“爬天都峰”,可是描写怎么爬的文字却是最少的,只有两小段,两句话。(出示6、7段,指名读)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这么少的文字,作者把“怎么爬”写清楚了吗?
(1)关注动词,比较“攀”“爬”
这里有两个动词,一个是“攀”,一个是“爬”,两个字都表示用手抓住东西向上,“攀”和“爬”有什么区别?(指名说)铁链直上直下,用“攀”,像小猴子一样手脚并用,用“爬”。
(2)想象画面,语言内化
闭上眼睛,听老师读句子,想象爬天都峰的画面。(教师读,学生闭眼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指名回答,体会爬天都峰的艰难)
(3)聚焦“终于”,体会效果
在听老师朗读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有一个词用的特别巧妙,透过它,我们就会浮想联翩,脑海中浮现出爬山之艰难。这个词在《一块奶酪》中也出现过。有时用好一个词,胜过一段话。
(出示《一块奶酪》片段)
这时,奶酪旁边只有蚂蚁队长,它要是偷嘴,谁也看不见。它低下头,嗅嗅那点儿奶酪渣,味道真香!可是,它犹豫了一会儿,终于一跺脚:注意啦,全体都有。稍息!立正!向后——转!齐步——走!
小结:为了把重要的内容写清楚,除了要交代清楚人物怎么说、怎么想之外,还要写清人物怎么做。(板书:怎么做)
三、感悟主题,深化认识。
爬上天都峰,按说文章写到这里应该是结束了,但是写文章总要有点思想在里面的,作者想通过爬天都峰这件事跟读者传递一些什么呢?
(朗读课文8至10段,找出关键语句)
出示:“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想想看:他们从对方身上汲取了什么力量?(指名回答:坚持不放弃、自信、互相鼓励……)
这种力量,作者没有明说,而是通过爸爸的话传递出来。需要读者去思考,这种思考后的发现更有价值,也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而这恰恰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四、指向习作,畅谈收获。
本单元的习作是“生活万花筒”,就是要写一件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上完这节课后,你们觉得对完成本单元的习作有什么帮助吗?
(指名交流:写作要有一定的顺序,可以通过怎么想、怎么说和怎么做把重要的内容写清楚)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