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第三届全国统编部编版
所属栏目:小学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第三届全国统编部编版小学语文优质课四年级上册_第四单元_《精卫填海》课例_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第三届全国统编部编版小学语文优质课四年级上册_第四单元_《精卫填海》课例_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
基本信息 | |||||||||||||||||
年级 | 四年级 |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教育部组织编写)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13.精卫填海 | ||||||||||||||
学习领域/模块 | 阅读 | ||||||||||||||||
单元教学设计 | |||||||||||||||||
单元人文主题 | 神话 | ||||||||||||||||
课题 | 精卫填海 | ||||||||||||||||
课型 |
|
||||||||||||||||
1.教学内容分析 | |||||||||||||||||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神话”这一文体组织单元,这也是本套教材中继童话、寓言之后的第三个以文体为主线组织的单元。该单元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分别是《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此外还有一篇略读课文《女娲补天》。所选内容既有中国古代著名的神话故事,又有经典的希腊神话,语言也文白兼顾,形式丰富。一个个神话借助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示出中外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同时也在故事的讲述中展现了神话这一文体的特点——神奇的想象无处不在。 本单元中有关阅读的语文要素分别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两条要素分别聚焦内容的把握,即起因、经过、结果作为具体内容的脉络,提取出来可以形成结构化框架,能够有效地达成把握内容的作用;文体特征的感知,即通过手法及形象的特点放大,感知神话这一体裁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进而能够在阅读中对于该文体建立基本感知,同时在感知的基础上走进故事,感受写法背后的独到创新,人物背后的文化传承。 《精卫填海》是本套教材中的第三篇文言文,选自《山海经·北山经》,虽然语言形式与其他课文不同,但是作为节选,文字并不深奥晦涩,涉及文言文古今差异或者相关语法知识等内容较少,同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储备。本课用了35个字讲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玩中溺水身亡,化为精卫鸟衔石填海的故事,言简义丰的语言特点不但凸显出故事的基本脉络,同时也给予了读者充足的想象空间,主要内容的把握与结构框架的凸显融合一体。女娃溺亡化为精卫的变化也展现了神话的特性,意犹未尽之处想象之神奇尽在其中,同时精卫衔石填海背后的坚韧不屈、不畏艰难的精神更是千年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需要在感悟形象时进行放大感知,从而落实要素。 |
|||||||||||||||||
2.学习者分析 | |||||||||||||||||
1.对于文言文学习,学生有探索的意愿及积累的经验,需要角色激活、综合转化 本课虽为文言文,但是内容理解上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节选部分没有形成阅读障碍,尤其语言形式所承载的是神话故事,二者相融,学生具有极强的探索意愿,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山海经》这部典籍内在的文化感召力,神话故事的情节吸引力,形成合力,创设故事传承者的角色设定,进一步激活学习兴趣,形成持久动力。学生不仅具有探索兴趣,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经验积累。这些经验呈现散点状态,需要在学习中设置相应的任务,在任务推进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在运用中逐渐由经验转化为能力。 2.对于形象的感知,学生有惯性的认知及程式的判断,需要提供支架,表里兼顾 在课前调研中发现,近95%的学生阅读过《精卫填海》这一故事,因此对于这一人物形象的感知受到已有经验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惯性”认知,所用的概括性的词语更多是听到或看到故事中的现成的词语,这也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判断。精卫的坚韧执着背后是不轻言放弃、不对强势妥协的精神,这些需要在学习中借助情节的丰富将角色的特点放大,形成对比,从而表里兼顾中感受人物形象,能够借助自己的语言,在共情中,在理解中形成深度感知。 |
|||||||||||||||||
3.学习目标确定 | |||||||||||||||||
1. 能正确认读“帝、曰”等4个生字新词;读准多音字“少”在本课的读音,会写“帝、曰”等5个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借助注释,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精卫填海的故事;能根据课文内容,与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
|||||||||||||||||
4.学习重点难点 | |||||||||||||||||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底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精卫填海的故事;能根据课文内容,与同学交流精卫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
|||||||||||||||||
5.学习评价设计 | |||||||||||||||||
1.评价目的:测查教学目标的落实,聚焦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形象三个方面进行。 2.评价标准及说明:
3.评价方式与操作: 学生自评于互评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师生共评相互结合。 |
|||||||||||||||||
6.学习活动设计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环节一:溯源寻根,转换角色激活兴趣 | |||||||||||||||||
教师活动1 1.交流已知,交流中强化要素 (1)借助框架,交流分享经历 说一说自己听到或看到的《精卫填海》 (2)明晰要求,梳理整合信息 提示:说清楚起因、经过、结果,语言简练。 2.关注出处,溯源中角色转换 (1)由此及彼,利用积累溯源 故事溯源 《山海经》 (2)强化传承,转换学习角色 故事历时千年,每个同学作为中国人,作为故事的传承者,把故事传下去。 |
学生活动1 1.多种交流,在已知和未学间建立联系 与同学分享交流 2.激活兴趣,在文化和传承中转化角色 (1)了解《山海经》的独特地位 (2)关注千年传承,在读进去,讲出来的基础上做到传下去。 |
||||||||||||||||
活动意图说明: 导入环节,在交流已有阅读经历中强化框架要素的作用,抓住关键内容,把握故事主干,便于交流做到言简意赅;在溯源中,感受《山海经》背后的文化传承,以文化传承为契机转化角色,整体交代学习任务:读进去→讲出来→传下去。 |
|||||||||||||||||
环节二:读通课文,感受古文独特韵味 | |||||||||||||||||
教师活动2 1.初步课文,做到“正确” (1)默读课文,明晰“正确”标准 预设:读音正确 不多字少字 (2)互相提示,强化字音字形 预设: 字音:少女 溺 堙 字形: 曰 日 (3)互听强化,练习读准字音 读熟之后同桌互相听一听,如果有问题,帮他纠正 (4)依照标准,打标做出评价 2.再读课文,落实“流利” (1)自读揣摩,注意停顿 以读正确为基础,还要做到流利,流利不仅仅是通顺,还要注意文言文特有的节奏,依照之前的阅读经验,尝试练习。 (2) 根据需要,出示提示 (3)依照标准,做出标志评价 |
学生活动2 1.初步课文,践行标准 (1)默读课文,做到不误读、不丢字落字等要求。 (2)互听读文,遇到错误读音互相纠正。 (3)对照练习,与同学、老师互动检查。 (4)打标画☆,根据标准做评价 同桌互听互评,题目旁画☆ 2. 再读课文,注意停顿 (1)自读课文,感受停顿 (2)对照提示,重点练习 (3)打标画☆,根据标准做评价 个人依据标准评价,题目旁画☆ |
||||||||||||||||
活动意图说明: 本环节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能够读准字音,在读准的基础上对于古文的停顿进行重点感知,不仅形成语感,同时借助对于停顿的把握感受古文独特的韵味。其中停顿的把握需要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施加指导。整个过程强调学生依据标准进行及时评价。 |
|||||||||||||||||
环节三:梳理框架,了解文意尝试背诵 | |||||||||||||||||
教师活动3 1.默读课文,借助提示说说故事 提示:学习方法可以综合运用 ①参照注释 ②关注插图 ③借助字典 2.交流分享,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对于一些意思表达不对、不到之处,互相指出并给予帮助 3.提取主干,形成框架把握内容 (1)明确主要人物 东海 女娃 精卫 (2)梳理情节主干 起因: 溺 过程及结果: 堙 (3)连线形成框架 4.依据框架,再讲故事尝试背诵 |
学生活动3 1.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精卫填海》 (1)分享方法 (2)讨论标准:尊重原意;语句通顺 2.互相交流,分享方法交流经验 多种形式交流,互相倾听并提出建议,相互学习 3.提取信息,借助框架深入理解 (1)提取关键信息 (2)连线凸显框架 4.借助框架,讲述故事背诵课文 |
||||||||||||||||
活动意图说明 借助多种方法理解故事的内容,引导学生“讲出来”的过程中注重方法的综合使用。同时本环节中渗透利用关键信息,形成故事框架的意识,有效渗透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背后的思维能力。以框架为依托进行讲述和背诵,不仅是内容的记忆,也是结构的梳理,更是思维的锻炼。 |
|||||||||||||||||
环节四:借助想象,丰富情节立体感知形象 | |||||||||||||||||
教师活动4 1.依据问题,初借想象丰富情节 (1)交流读文学习中的问题 预设: ①女娃是如何变成精卫的? ②精卫在衔石填海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2)利用想象补白情节回应问题 共性问题1:女娃如何变成精卫? 2.深化想象,读想结合感悟形象 共性问题2:衔石填海中发生了什么? 支架性问题1:精卫要填的东海,是怎样的东海?你能借助想象用词句描述一下吗? 预设:无边无际 广阔无边 波涛汹涌 支架性问题2:面对这样的东海,精卫这样一只弱小的鸟在填海的过程中,会发什么情况? 提升性问题:此时你觉得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 形成比较,抓住关键感悟文化 (1)对比中发现“神奇” 引导学生发现精卫以弱小抗争东海的广阔浩瀚,且不放弃的精神也是一种神奇。 (2)类比中感悟“传承” 出示:《山海经》中的夸父逐日 《列子》中的《愚公移山》 (3)感悟中诵读全文 |
学生活动4 1. 回顾问题,利用空白进行想象 (1)聚焦梳理共性问题 问题:女娃是如何变成精卫的? (2)运用想象丰富情节 2.借助支架,想象回读走近精卫 (1)根据插图想象 (2)结合生活想象 填海艰难 (3)丰富对话想象 (4)多次回读课文: 长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5)感悟精卫形象 预设:顽强不屈 坚忍不拔 不畏艰难…… 3.多种对比,感受神话文化价值 (1)利用人物的初印象,感受双方的悬殊:广阔浩瀚的东海 永不放弃的精卫 (2)感受同部作品、不同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强化角色认定,做好传承人,讲好中国故事 (3)将对角色的理解融入到情感中背诵课文 |
||||||||||||||||
活动意图说明 本环节主要利用文本特点及文体特性的融合点,引导学生以自读提问为线索展开想象丰富情节,同时在丰富情节的基础上将故事中的角色个性进行凸显,从而感受到神话的特殊意蕴。同时引入相关主题的故事,感受到神话背后文化的传承,强化传承者的角色认知,将人文教育自然融入。 |
|||||||||||||||||
7.板书设计 | |||||||||||||||||
8.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 |||||||||||||||||
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的达成以及单元目标的落实,基于学生的需要设计如下作业: 必做: 1.背诵课文。 2.将《精卫填海》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选作: 1.读一读夸父逐日和愚公移山的故事,想一想这些故事和精卫填海有什么共同之处? 作业设计说明: 基础性作业主要结合课后习题的转化,落实课文的背诵,同时将课文转化为白话故事讲给家人听,提升学生的兴趣,也为以课文为依托的言语实践拓展渠道。 拓展性作业带动学生的阅读,同时也是一种同主题阅读的深度拓展。 |
|||||||||||||||||
9.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 |||||||||||||||||
目的:为了丰富学生对于精卫填海背后精神的认识,在阅读中提及引入了学生较为熟悉的夸父逐日和愚公移山的故事,这些故事主要引导学生感受到古代先民面对自然不屈服,不放弃,坚韧执着的民族精神。 选用资料说明:选择该资料的原因首先是利用同主题的统摄能力,同时两个故事中夸父逐日与精卫填海同属《山海经》;另外愚公移山的故事学生也较为熟悉,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对于精卫精神的深度认知能够形成统筹意识,凸显三个故事的共性,进而把握故事背后的内涵。 达成的效果:学生通过资料的出示,在类比中感受到神话角色精神的不朽也是一种独特的神奇,对于文体的特性认知有思维层面的跃升,从关注情节的离奇到关注精神的奇伟,由表及里。 |
|||||||||||||||||
10.教学反思 | |||||||||||||||||
1. 借助溯源寻根推动角色转化,激活兴趣形成期待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虽然短小,但是内涵十分丰富,如果单纯进行古今意义的翻译必定会丧失文本特有的价值,因此依托故事出处与阅读经历中的联系进行溯源寻根,创设故事传承者的角色转化,利用角色的转化将兴趣激活且形成学习期待。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在探究发现自我解决中积累方法,在活动推进中感悟文言文的特点,还在拓展中尝试运用已知,一整套学习活动让学生对于以文言文为载体的神话故事学习形成持续动力。 2. 推进层级任务促进言语实践,锻炼能力感悟文化 本课的学习任务分为三个层级,即读进去→讲出来→传下去,在层层推进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线,进行言语实践。三个任务互为基础,在螺旋上升中,学生依据标准进行评价,形成了阅读能力的综合运用及锻炼。同时在“传下去”任务中借助神话故事的特点,利用想象丰富角色特征,在想象的拓展、角色的品析中达成神话内在精神的文化理解,从品读故事到感悟文化,达成学习的拓展深化。 |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