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咕咚
所属栏目:小学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语文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2.咕咚-广西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咕咚》教学设计 执教者:阮婕
设计思路:
1. 图片引入,听文导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结合课件学习,品味重点字词、分角色朗读句子,让学生在充分的诵读中感悟文本的含义。
3.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从而知道“遇到任何事情,都应该不盲随,动脑筋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
4. 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尝试练习讲故事。
教学总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咕、咚、湖、突、腿、喊、狐、狸、耍、追、转、清、楚、朵”14个生字;会写“传、乱、树、棵、朵、突、追、赶”8 个生字。
2、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组织语言讲故事。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分角色读,从朗读中感悟课文的意思; 2、结合课件,启发想象,根据角色的言行体会其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知道“听到任何事情,都应该动脑筋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
教学重点:
1、会写字、会认字的学习。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2、初步学习组织语言讲故事。
教学课时:两个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活动实践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田字格、小动物头饰。
《咕咚》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随文学写“乱”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知道“听到任何事情,都应该动脑筋想想或去看看,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 3、初步学习组织语言讲故事。
教学重点:
1、随文学写“乱”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 2、初步学习组织语言讲故事。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动物引入,听文学文。
1、课堂伊始用动物图片,请学生大声说出动物的名称,借动物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兴趣。
2、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提出听读要求:①读准生字、词语;②一边读一边用铅笔标好自然段;③找出课文中一共写了几种动物。
学生听读课文,再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3、反馈学生读文效果。①自然段的划分,学生自主发言;②找出共有几种小动物;学生自主发言;③会认字小迷宫,自主认读、开小火车读。
板块二:细读课文,理解顿悟。
(一)出示词串一,体会小动物们的感受 突然、撒腿就跑、慌张、乱哄哄地、跟着。
1、请学生把这一组词串在课文1至4自然段中圈出来,再读一读。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生共同分析,第一段道明的地点和环境。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动物兔子出场,文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请学生读文思考讲一讲故事的起因。
第二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教师重点点拨“突然”和“撒腿就跑”这两个词语。“撒腿就跑”说明当时小兔子受到了惊吓,结合图片来形象示意这个词语。“突然”这个词语比较难理解,借助课后的习题用突然来造句帮助学生打来想象,自主造句发言。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兔子的惊慌,读出文本的情感色彩。
4、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狐狸的反应。教师提问:狐狸真的看见咕咚了吗?学生思考。
5、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教师提出疑问:小动物们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抓住“乱哄哄地”、“跟着”这两个词语来展开。学生读文思考,自主发言。
随文学习“乱”字。引导学生观察字体结构及特点,尤其是笔画竖弯钩容易写成竖弯。学生自主练习在田字格中书写。
过渡:难道森林中所有的小动物都逃跑了吗?下面他们遇到的这个动物是怎么做的,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出示词串二,感受狮子的想法和做法 好奇地问、愣了一下、结结巴巴地。
1、请学生在第5至11自然段中圈出这组词串,再读一读。 2、出示第5至11自然段文本,男女生轮读。
3、教师提出问题:①狮子有没有跑,他给出了一个什么建议?请学生在课文中划出答案。②狮子有没有动脑思考?学生思考,自主发言反馈思考成果。教师点评点拨。
4、重点指导第10自然段的朗读,读出小兔子结结巴巴讲不清楚的语气。
板块三:角色对话,学讲故事。
1、分角色朗读课文对话,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体会文本感情色彩。
2、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了解事情的真相,以故事的结局真相引出课文蕴含的道理,请学生讲讲学了这个故事的感受。教师小结。 (最后一自然段引出学讲故事)
3、挑战学讲故事。教师给出提示词帮助学生组织语言:①起初——湖边的小兔子(),狐狸和其它小动物()。②后来——在树荫下睡觉的狮子(),大家(),狮子()。③最后——大家()。
鼓励学生尝试完整、简洁地把这个故事阐述出来。学生先和同桌练习试讲,再请学生起来讲故事。
4、拓展作业:课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下节课请同学来讲,看谁讲得最好。
板书设计:
12、咕咚
兔子——突然 狐狸——慌张
其它小动物——乱哄哄
狮子——不慌张,动脑思考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