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简介:
视频标签:湖北省,小农家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湖北省2016年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一个小农家的暮》毕小燕(附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湖北省2016年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一个小农家的暮》水果湖高中 毕小燕
高一年级
《一个小农家的暮》教学设计
湖北省水果湖高中 毕小燕
【选点说明】
诗的美是奇异的更是朦胧的,尤其是现代诗歌,对于高一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挑战,对于教师教学更是一种挑战。现代诗歌教学要求教师要把握好诗歌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教学的构思和设计还要充分考虑到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鉴赏能力,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在教师指导学生充分走进文本的基础上,寻找最佳的突破口,引导学生进入现代诗歌的意境,再让学生慢慢体会咀嚼。我以“日暮”这个意象作为一个特殊的切入点,在其烛照之下,诗人的情感与精神世界,在我们的审美视野之中就会纤毫毕现。这种审美,会让学生产生无限遐想,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思索并感悟现代诗歌丰富多彩的意蕴美。
【策略说明】
在展开诗歌作品的教学时,只有以文本为基础才能更好地展开语言教学,才能让学生对作品所传达的意蕴有更为深刻的感知,因此在诗歌赏析开始时设计通过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充分走进文本。
中国诗歌的美来源于通过意象的表达,使诗歌的画面感呈现出来。我选择通过分析日暮背景下小农家生活场景,来指导学生感受诗人笔下小农家生活的意蕴美。
德国诗人诺瓦利斯曾经说过“诗是对家园的无限怀想”,因此我设计通过“日暮”这个意象的赏析来感受这首现代诗中传达的既有古典意义又与现代千千万万游子心灵相通的乡愁这一情感。
最后延伸拓展让学生结合现实探究诗歌中表达的乡愁传统与现实的问题,引导高中学生理解留住乡愁对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过程设想:
一、 走进文本:一个小农家的暮
1、情景再现: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几个场景
2、选择一个你最欣赏的场景进行分析
二、分析意蕴:日暮乡关何处
通过“暮”感受诗中传达的既有古典意义又与现代千千万万游子心灵相通的乡愁
1、中国许多作品中,以日暮为写作背景的篇目数不胜数,虽然日暮与朝、晦等其他时间名词在表意功能上没有什么区别,可从古至今诗人们为何偏偏对“日暮”这个意象情有独钟?
①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经·君子于役》
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 崔颢 《黄鹤楼》
③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唐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④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唐 孟浩然《宿建德江》
2、诗人刘半农为何选择一个小农家的暮来表现他的乡愁?
三、延伸拓展:记得住乡愁
1、结合现实谈谈我们的时代还有让人类栖身的“小农家”吗?我们应如何去延续这种乡愁?
2、课后训练
选取生活中令你感到温暖的场景进行仿写训练,构筑我们心灵上温暖的小屋。
场景一: 场景二: 场景三:
附:板书设计:
一个小农家的暮 刘半农
l
农妇暮炊 (温馨)
l 农夫暮归 (悠闲) è 乡愁
l 儿童暮赏 (纯真) (心灵家园)
【教师简介】
毕小燕,女,现任教于湖北省水果湖高中,高一语文备课组长。2004年黄冈市高中青年教师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多次在省市各级组织的论文案例评比中获一等奖。
手机:13971183112 QQ邮箱:42739436@qq.com
《一个小农家的暮》学案2016-11-24
她在灶下煮饭,
新砍的山柴,
必必剥剥的响。
灶门里嫣红的火光,
闪着她嫣红的脸,
闪红了她青布的衣裳。
他衔着个十年的烟斗,
慢慢地从田里回来;
屋角里挂去了锄头,
便坐在稻床上,
调弄着只亲人的狗。
他还踱到栏里去,
看一看他的牛,
回头向她说:
"怎样了——
我们新酿的酒?"
门对面青山的顶上,
松树的尖头,
已露出了半轮的月亮。
孩子们在场上看着月,
还数着天上的星:
"一,二,三,四……"
"五,八,六,两……"
他们数,他们唱:
"地上人多心不平,
天上星多月不亮。"
一九二一年 英国伦敦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①灶(zào):用砖石砌成的生火做饭的设备。
②必必剥(bō)剥:
象声词,火燃烧声,心跳声等。
③嫣(yān)红:鲜艳的红色;娇美的颜色。
④烟斗:一种吸烟道具,塞进切好的烟草加上香料后点燃吸烟。
⑤稻床: 稻床,在
农村里,一般用于掼稻(脱粒)的
农具。通常为木架竹面。将稻子举起,往竹片上用力掼打,可使谷粒脱落。
⑥踱(duó):慢慢地走。
⑦酿(niàng):利用
发酵作用制造酒、醋、酱油等
助读贴士:
1走近作者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农,号曲庵,江苏江阴人。著名的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健将。1907年入常州府中学,1912年到上海任中华书局编辑。1917年任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员。《新青年》创刊伊始,即为之撰稿,并一度参加编辑工作。1920年赴英入伦敦大学学习,1921年转入巴黎大学专攻语音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1926年主编《世界日报》副刊,并任中法大学国文系主任。1929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北平大学女子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务长等职。1934年7月14日在赴绥远地区调查方言,搜集民谣途中病逝。
代表作有诗集《瓦釜集》、《扬鞭集》。翻译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衣》、《茶花女》、高尔基小说《二十六人》,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刘半农是中国新诗的开拓者、白话文的倡导者,并亲自进行实践。他还倡导文学作品的分段和运用新式标点,并创造了“她”“它”二字,沿用至今。
2背景解读
1920年,在文学革命初战告捷的时候,刘半农这位为它“很打了几次大仗”的战士却携妻将雏,告别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到欧洲攻读语言学,由此开始了学者生涯。但是,学问之道并没有消解其作为诗人的敏感与热情,相反,远离故土的孤寂与悲哀在无情煎熬着他,折磨着他;于是,在彻夜难眠之中,在孤灯片影之下,这位为白话新诗的诞生而费尽心力的诗人在异国他乡又挥笔写就了许多思乡的诗章。《一个小农家的暮》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一、 走进诗歌:一个小农家的暮
这首诗精选了小农家日常生活中几个有代表性的场景,请你分别为这几个场景起个名字,挑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场景,描绘场景,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加以赏析。
二、分析意蕴:日暮乡关何处
1、 中国许多作品中,以日暮为写作背景的篇目数不胜数,虽然日暮与朝、晦等其他时间名词在表意功能上没有什么区别,可从古至今诗人们偏偏对“日暮”情有独钟,诗人的乡愁也极易在日暮时触发。
诗人为什么要选择“日暮”的背景来表现对家国的思念?请结合以下中国古典诗句说说 “日暮”这个意象的内涵?
①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经·君子于役》
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 崔颢 《黄鹤楼》
③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唐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④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唐 孟浩然《宿建德江》
2、诗人刘半农为何选择一个日暮背景下温馨的小农家的来表现乡愁?
三、延伸拓展:记得住乡愁
1、结合现实谈谈我们现代人应如何搭建心灵上的“小农家”,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
2、课后训练
选取生活中令你感到温暖的场景进行仿写训练,构筑我们自己心灵上温暖的小屋。
场景一:
场景二:
场景三: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湖北省,小农家”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湖北省2016年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一个小农家的暮》毕小燕(附课”,所属分类为“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湖北省2016年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一个小农家的暮》毕小燕(附课”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99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