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孟子见梁惠王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孟子见梁惠王》湖北省 - 荆门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孟子见梁惠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孟子见梁惠王》一文中体现的儒家的“仁政”思想。 2、积累有关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3、评价孟子的“义利观”及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研读孟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
解读孟子的义利观。 教学方法
研读、讨论、讲解 教学时长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子曰:“君子义以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 明确:在孔子的心目中,“义”就是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事。“义”和“利”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义以为质”,质就是质干、根基的意思。孟子对“仁”“义”的解说有新的发挥: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意思是人心应该居于“仁”,人的行为则应该以“义”为准则。也就是说,蕴涵在内心为“仁”,而发之于外则为“义”。这样,孟子把“仁”的内涵和要求简明化了。
2
接下来,我们看看孟子是怎样高举“仁义”的旗帜,如何去游说诸侯的。
二、孟子其人其书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现有《孟子》七篇传世。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三、研读文本 文言知识积累 A.读音
叟( sǒu ) 庶(shù )人 万乘(shèng) 弑(shì)其君 不夺不餍(yàn) B.重点字词
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亦:句首助词,无义) ②上下交征利(互相求取利益) ③弑其君(子杀父,臣杀君,曰弑)
④苟为后义而先利(后、先:以……为后;以……为先;名词的意动用法)
⑤不夺不餍(餍:满足) C.成语和格言
上下交征利 不远千里 D.文言句式
3
①何以利吾国? ②何以利吾家? ③何以利吾身? (“何以”介词宾语前置句)
四、探究思考
1、文章开头,梁惠王一看到孟子提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核心是什么?
2、孟子见梁惠王给他开出什么治国良药?
3、既然梁惠王只知言利,孟子为何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
五、重难点探析
1、孟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对我们有何启迪? 2、分析中国共产党人的义利观。(联系实例进行解读) 六、作业 随笔
把好义与利的标尺——也谈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