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兰亭集序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三单元8兰亭集序-贵州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兰亭集序》说课稿
一、说教材地位
《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第三单元的一篇古代散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这一类的文章,一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二要联系作者身世和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信等词的意义。(积累整合)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思路结构,品味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感受鉴赏)
(3)情感态度: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思考领悟)
三、说教学对象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文言文上有一定的基础,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较强,已具备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依据课标中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继续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掌握“修、期、次、致”等实词的多义性,积累文中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2)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难点:
体会作者在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教学中我将采用问答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和质疑点拨法,让学生预习课文,认真阅读全文, 找出写景的句子,找出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句子,用问号标注出对文本质疑的地方,让学生分类制作学习知识卡片,如关于文言文字词,优美的精练的语言等,针对本班学生参差不齐的语文水平,逐步启发学生领悟本文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2.学法: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六、说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活动设计
①教师在背景音乐下范背全文,学生整体感知。
②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着重指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2.学生活动设计
①学生预习课文并阅读,品味语言,理解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理解作者的情感。
②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七、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课文
借助“班班通”教学资源设计情景导入,教师打出《兰亭序贴卷》幻灯片。以此导入王羲之的书法特点,进而说到这篇《兰亭集序》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登峰造极的精品,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之作,文辞优美,言简意赅,顺势导入课文,教师演示ppt课件,标题—《兰亭集序》。
(二)整体感知
1.学习古文重在诵读,教师借助“班班通”教学资源,从相关学习网站上下载适合《兰亭集序》朗诵的背景音乐,在此环节,借助下载好的音频,教师范背此文。PPT显示教师制作好的朗读节奏示例,学生一边听,一边感受课文内容,进入意境,
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生从每段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归纳总结为:“乐”与“悲”。
师问:乐因何而生?痛由何而来?悲缘何而发?
(三)突破重点
1.借助”班班通“投影显示《兰亭集序》的古汉语知识,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句式积累”。
2.在整体感知之后,重点探讨作者的“乐”。
具体研习1、2段,这两段写景抒情,教师可让学生读出写景的句子,PPT显示1、2段写景的句子,这样会更加直观一些。
3.作者因何而乐?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与贤人交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环境 优 美,活动高雅)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全班齐读有关写“乐”的句子)
4.引导学生品味“崇、修、清、朗的”等词在写景传情上的效果。
结合PPT展示的图片,学生用自己的话对这一幅图加以描述,再来体会文中写景的词语。
学生讨论,课堂交流
教师补充:这些词语把山、水、竹、林、风等景物写“活”了。写林写竹,只说“茂”,“修”而已,写天气也只言“清”,“朗”,写山,写水,也放弃大红大绿,这是一种素雅的格调,这些词语传递出来的感情是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同时也体现作者宁静淡泊的心性。我们之所以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感,那是因为作者在写景时融入了自己真挚的情感,读者会产生情感共鸣,面对此景,我们的心也会随之愉悦起来。
5.教师借助“班班通”教学资源,展示一张幻灯片(明 文征明《流觞赋诗图》),请学生根据这张图片来说出1、2段中与之有关的句子,图文的切换,更加生动形象,加深学生对此句的理解。
全班齐读相关句子“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6.教师提问:这几句体现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乐”。借助教师展示的图片,请一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幅画写了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加以补充。
教师补充:大家流觞曲水,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欢愉之情,溢于言表。这一“乐”事体现了作者高兴的情感。
(四)突破难点
1.研究探讨:作者所言的“痛”,痛在何处?(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人生短暂、世事无常。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2.作者为什么由“痛”而到“悲”呢?“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作者因何而悲?
学生自由组合,合作探究。
投影仪显示:学生课前从古代文学作品里选出的一些有关于人生认识的一些诗文。( 拓展, 把书读厚)
教师补充:王羲之的“悲”实际是古代哲人和诗人共同的困惑。面对天地宇宙的无穷会有一种卑微和渺小的感受,于是,王羲之面对大自然不禁发出感慨,生命不可能像大自然永恒,但把生死等同起来在王羲之看来也是虚伪可笑的。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这里的“悲”是他人生观的体现,是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的感慨,总的说来,这是乐观进取,时不我待的积极思想。
3.交流作为“后之览者”的感慨。
学生交流,教师巡视。(个性化阅读,把读活)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诗文,启发学生对生命终极目标、生命价值进行深入思考,鼓励学生提出字的观点和认识,引导学生对消极的生命观做出正确的分析
(五)课堂总结
写景抒情的散文常常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兰亭集序》无论在写景抒情,还是在探索人生哲理上,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审美体验,我们要反复诵读课文,直至会背诵全文。
八、说教学设计的理论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交流学习。
2.目标定位始终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这三个维度,做到目标准确、清晰、合理,适合学生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3.因文言文特点及文体特征施教,夯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句。教师引导学生课前做好知识卡片,师生课堂可以交流,适时增补。
4.以诵读为主。本文是古代山水散文名篇,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反复朗读全文,借助想像,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同时,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
5.通过“班班通”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借助音频、图片、学生收集的诗文等资料,契合相关教学环节中的教学点,这会让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深刻一些,理解容易一些,同时,学生思维也会深刻一些。
《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信等词的意义。(积累整合)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思路结构,品味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感受鉴赏)
(3)情感态度: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理解作者在文中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思考领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修、期、次、致”等实词的多义性,积累文中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 (2)品味文中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难点:
体会作者在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教学中我将采用问答法、诵读法、情境教学法和质疑点拨法, 一、导入课文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行修禊之礼,参加的名士,有谢安﹑孙绰,支遁等四十一人。名士们分坐在溪水两旁,饮酒赋诗。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二、书序与赠序、诗序
“序”是一种文体,“书序”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兰亭集序》《伶官传序》等。“赠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内容上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诗序”,是一种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前面的一段序。 三、学生自由读
(1)朗读语调提示:“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 (2)朗读指导: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
四、整体感知 1.全班齐读。
2.快速浏览全文,试着从每段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字眼。 3.理清文章思路。
找出情感变化的字眼(乐-痛-悲)
理清内容层次,概括层次要点 第一层(第1、2自然段):叙写宴会盛况——乐。 第二层(第3自然段):抒发宴会后的人生感慨——痛。 第三层(第4自然段):交代作序的目的——悲。 五、研习一、二自然段 为什么“乐”?
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活动一
1.品味“崇”“修”“清”“朗”“和”等词写景传情的妙处。 景——“美”:清澈明朗,晶莹明亮,生机盎然。 拓展延伸: 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写到“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同时写江南三月暮春风光,丘迟所写与本文写景有什么不同?从中我们读到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阳春三月,江南鲜花吐艳,姹紫嫣红,而在本文中,作者却摒弃香艳,只写山、水、林、竹、风而已。写林写竹,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绿、碧、翆,极力造成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 这样的山水,正可以韬养宁静淡泊的心性;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人——“雅” 杜枚诗云:“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王羲之邀集“高卧东山”的谢安、诗文“有金石声”的孙绰等诗人名流以及儿子、操之和10岁的献之等41
人齐聚兰亭,真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事——“雅”: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他们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但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何其快哉!乐哉!
2.总结本文写景上的语言特点:清新质朴,自然流畅。“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世说新语.赏誉》)。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
活动二:面对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他抒发发出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情感。如何理解这里的“游目骋怀”?
译:抬头仰望寥廓的宇宙天空,低首俯视兴盛繁茂的天地万物,借以放眼纵观,抒发胸臆,足以尽享视和听的乐趣,实在快乐啊!
明确:人自由自在的游览犹如鱼儿在水中游,这是一种轻松、愉悦,骋,驰骋,自由奔放地联想、想象,因而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仰观俯察之际,表现的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表现,在自然美景面前,痛快地表达自己的情怀,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俱时,用“信可乐也”四字表达出来,笔势始终从容,这是心境的淡雅,是作者“清鉴贵重”(《世说新语.赏誉》)。 六、知识积累 (1)成语积累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天朗气清、游目骋怀、 世殊事异、感慨系之、 放浪形骸。 (2)文化常识
①纪年法 岁在癸丑(干支纪年)
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例如: 辛亥革命 戊戌变法 辛丑条约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帝王年号)
②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③俢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④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⑤序
《古文观止》: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慨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七、布置作业
1.找出《兰亭集序》中有“之”字的句子,并写出“之”字在这一句的意思。
2.根据这节课所学内容,自己设计两个问题,并作出详细答案,在语文小组内交流,师生互评。
3.查找什么是“集字联”?根据你的理解,写出和《兰亭集序》有关的两副集字联。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