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边界望乡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高中二年级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第五课《边界望乡》重庆市开州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 高中二年级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 第五课《边界望乡》重庆市开州区实验中学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主题
2.把握诗歌复杂的情感
3.了解“乡愁”的普遍性
4.学习运用意象写诗
2学情分析
这首诗歌来自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学生应该在高二阶段完成学习,对于现代诗歌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复杂的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复杂的情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新设计
一。创设情景
亲爱的同学们,“夏走了,秋来了,思念了,惦记了;风吹了,雨落了,天冷了,想你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也是思念的季节。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首表达思念情怀的诗。
二。“乡愁”抒写——把握诗歌主题
教师配乐感情朗诵
师:有人评价《边界望乡》是一首带有温度的诗歌。
师:我们把诗歌的这一小节来读一下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bēn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学生齐读。
师:诗人洛夫,站在落马洲的边界,眺望故土,此刻的心情到底是冷还是不冷呢?请大家独立思考,从文本中找出相关的诗句来。
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师:洛夫在诗中一会儿冷一会儿不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冷热交织的状态呢?是天气冷还是病了?
学生回答。
引入主题”思乡“
三.“乡愁”表现——把握诗歌的情感
(投影)
师:“在冷与不冷交织中你看到了一个——的洛夫”
要求1:请从意象或者手法入手,分析作者复杂的情感。
要求2: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为横线上填上一个简短的词语,结合文本进行具体解说。
例:我看到了一个愁情深重的洛夫。诗中“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这一句运用化 抽象为具体的手法,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乡愁具体化,类似于李清照的”载不动,许多愁“表达了作者的愁情深重。
答案预设:
1.手掌开始生汗
近乡情怯。至此,深藏于作者心怀的复杂情绪开始在纸上荡开。
2.乱入风中的散发
烦乱。诗人利用丝和思谐音,一语双关,把看不见的乡思比成发丝,加上发丝有数不清的特点,更形象地写出了繁多的乡愁。更值得注意的是洛夫在古人的基础上有所创造,他写的是风中的乱发,在风的撩拨下,这乡愁不仅看的见而且是动态的,更难理顺,缭乱不堪。
3.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沉重。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写的是调整望远镜的焦距后,内地的远山如此清晰,阔别30年的故国山河就在眼前,如何不令人激动。“心跳”形象贴切地表现了诗人“近乡情更怯”中的“更——怯”。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飞字生动的写出调整焦距,远山由远到近,有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把我撞成了,严重的内伤,更是奇思妙想,把乡愁写成有重量的东西,能把人撞成内伤,这一句,诗人以独特的思维写出了当诗人看清故国山河那一瞬,激发出内心的沉重乡愁。使人耳目一新。
4.病了病了 病得像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
悲伤。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声里斜阳暮等。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在古典诗歌中多用来表示凄婉哀怨的情调。这里由杜鹃花想到杜鹃鸟,又想到杜鹃啼血,三次联想飞跃,使意象叠合,写出了诗人乡思的愁苦深重。
补充: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文天祥《金陵驿》
5.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白鹭在古典诗歌中多表现为对安静、平和自由生活的向往。
补充: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无奈。诗人在这里则借白鹭来表明自己自由飞到故国的渴望。而“又猛然折了回来”则写出了诗人亲吻故国土地无望的黯然神伤的感情。
6.而这时 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 血脉贲张
心碎。鹧鸪的形象在古诗里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这里,诗人用“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的鹧鸪使自己“双目尽赤,血脉贲张”,抒发了自己回望故国时热血沸腾、肝肠寸断的情感。
补充:
送人发,送人归,白萍茫茫鹧鸪飞
——张籍《湘江曲》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
7.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热切。这一节诗人由眼前故乡景色开始联想,清明是中华民族怀祖的凄清时节,回乡上坟祭祖是清明节的重要内容,写清明节显然是表达怀乡之意,希望早日能够回到家乡。诗人虽然和故国阔别30年,虽然作者老家在湖南,不在广东,但毕竟同根同族,广东话也不难听懂。这显然是表达作者和故国有割不断血缘联系。
8.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 你说 福田再过去就是水围
思乡心切。这几句诗里,诗人继续展开联想,表达怀乡之情。同学们要注意这里诗人跳跃的思维,丰富的联想。诗人由清明节进一步想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到了,春雨也该来了吧,故乡那苍茫的大地该披上绿装了吧。接着作者又由故乡的景色想到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想到那亲切乡音,所以说,雨水把苍茫的大地译成青色的语言,诗人好似回到了故乡,看到了故乡的美景,听到了亲切的乡音,这里用通感的手法,把视觉形象转换为听觉。乡音,乡景已深深驻扎诗人心里,常藏常新。故国好近—“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的就是水围”
9.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绝望。是说故国就在眼前,但不能亲近,用对比手法,突出他故国难回的惆怅无奈。冷雾是抓不着的,代表虚空,所以诗人什么也没抓到。冷雾又是冷和迷蒙的,正烘托诗人此时凄凉和不知何时能回故国的迷茫心境。这里,诗人从联想回到现实,犹如从梦中的故乡回到了眼前,心被重重地摔在谷底 ,心头荡起的只有无奈与绝望。
将学生的答案板书于黑板上
四.“乡愁”探源——把握诗歌背景
师:在冷与不冷中煎熬的洛夫为什么有这样浓烈的乡愁?
补充(ppt):背景介绍洛夫 原名莫运端、莫洛夫。1928年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 曾就读于衡阳市岳云中学。1949年7月去台湾,后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这首诗为诗人1979年访港时所作,当时诗人去台已有整整三十年。大陆与台湾同根同祖,血脉相连,有相同的传统,相同的文化,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海峡两岸的许多同胞饱受生离死别之苦。作为一名生于大陆,现生活于台湾的诗人,当他应邀访港,参观落马洲,隐约见到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时,诗人的心情异常激动。
“昔我往矣”,风华正茂,
“今我来思”,两鬓飞霜。
五.拓展延伸
师: 这种个人乡愁是个体的还是集体的?
比如在《边界望乡》里问冷还是不冷的余光中就以冷的感受写下:
(ppt)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
乡 愁
文/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眺望原乡,是个体的,又是时代的,其深层的情感是超时空的。这么说来,洛夫的乡愁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洛夫们的。1949年国民党迁台,一大批军民背井离乡,流落在这陌生的南国孤岛,还要时时警惕战火的威胁。赴台者有家难回,日思故乡,夜梦亲人,望洋兴叹,普遍怀有“怀乡病”,这种植根于心灵深处的“原乡情结”成了那个时代的游子共同的情愫,而因此乡愁也成为台湾文学的催生剂和共鸣曲,跨越时空的距离,今天我们也许同样心怀一份思乡之情,那么我们就与洛夫共饮一曲思乡曲吧。
六.迁移
师:那你们能不能学一学洛夫,用一两个意象,两三行文字表达你们的思乡之情?
读诗,内心中也会喷涌出诗情。读诗的人,内心中也会有一种朴素的情感传递。老师也写了几行拙劣的文字,想要献给每一个思乡人。
PPT呈现:
雨下的夜晚,
叶子哭了,
落花散尽了芬芳,
游子抹去最后一滴泪水,
没有了月亮,
秋蝉也不能歌唱。
结束语:虽然这节课结束了,但我们内心依然新潮澎湃,为每一个流落外的天涯游子,为每一个时代的洛夫。 “唯有欲泣,所以悲歌, 唯不能归,所以远望”,远望的游子,希望你们早日归家。
谨以这堂课献给每一个“时代的洛夫”,献给向死而生的当代诗歌!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