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壶口瀑布
所属栏目:初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统编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四川省南充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统编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四川省南充
《壶口瀑布》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壶口瀑布》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作者在文中不仅细致地描摹了壶口瀑布的磅礴气势,更由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的“勇往直前”很自然和贴切地想到了人们的经历,想到了民族精神,使人受到极大的启示和鼓舞。
本文结构巧妙,语言优美,意境雄浑,感情真挚,既适合诵读,又适合写作借鉴。设计本课时考虑以诵读为手段,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方式,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在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和文字的深入涵咏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特点,理解作者笔下的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的伟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能力目标: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揣摩和品味文章的语言之妙。
情感目标:领悟作者借自然景观所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民族精神的歌颂。
【】教学重难点:品味作者的语言特点,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体会蕴涵其中的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朗读是领会文章情致的最好方法。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壶口瀑布磅礴的气势和作者的情感。
2.讨论点拨法,品读鉴赏法。
【】教学准备:1. 课前查阅有关壶口瀑布的图片、视频及资料。
2. 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感知文章大意,了解游记的特点。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用一句,激学习之趣
杜甫曾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意思是什么呢?可自答也可以让学生答。(预设:这句意思是说博览群书,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的确,写作需要阅读的积淀,阅读需要写作的思维。今天,我们就用写作的思维来学习梁衡的《壶口瀑布》。
二、理解一篇,明结构之巧
过渡:有人说,梁衡的这篇文章每个段落设置得都极为精妙。真是这样吗?我们先来探究一下文章的第一段。
(一)生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段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二)生自读课文,在理解每段文意的基础上,分析其他段落的作用,感知文章结构之巧。
(三)学生思考、集体交流后老师归纳本文结构安排的巧妙。。
三、精读一段,品语言之妙
过渡:你看,我们这么略微在文本中一走,就收获了如此丰厚的知识。如果细细品味语言,又会收获怎样的精彩呢?
(一)聚焦课文的第4自然段,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读并根据屏幕提示品味语言之妙。(提示:可从修辞、句式、用词等方面。)
(二)学生自选精彩语句从不同角度品味并批注。
(三)学生独立品味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碰撞思维火花。
(四)学生集体交流,老师点评,同时对所找的精彩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朗读指导:交流的同学可先读,老师指导后可让同学们再齐读或小组齐读的方式再次体味语言之妙。在反复诵读中体味语言的摇曳多姿、妙趣横生的特点。)
(五)交流完后老师进行归纳:通过刚才的品味,我们发现善用修辞,句式多变,精准用词等方法的使用不仅让文章的语言摇曳生姿,还让所写的景物的特点更鲜明,读者的感受也就更深刻。
四、诵读一段,悟精神之美
过渡:梁衡曾说:大凡看景只看人为的热闹,是初级;抛开人的热闹看自然之景,是中级;又能抛开浮在自然景上的迷眼繁花而看出个味和理来,这才是高级。
(一)生齐读最后一段,悟“味和理”。
预设:1.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
2.作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概括黄河,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中华民族历史艰难以及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3.作者由衷赞美黄河的精神,就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4.理:经历磨难方显个性。
教学中,可根据学生说的理或味追问从文中哪里品出的,同时可对该句进行朗读指导。
(二)学生交流后老师总结。
不经磨难,不能成才,历经磨难,方显个性。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也是一样。回顾一下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磨难(帝国主义侵略、非典、雪灾、地震、洪水、新冠……),思考一下中国人民战胜这些磨难靠的是什么?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团结的中国人民总能在危难中拧成一股绳,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这些精神就是挟而不服,压而不弯,死地必生,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些精神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
(三)带着理解,饱含深情再读体现民族精神的语句。
(朗读形式可以齐读,还可以轮读。)
五、延伸一处,植家国情怀
同学们,梁启超说,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则国强。习总书记说:青少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让我们牢记民族精神,像黄河一样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做伟大坚强的堂堂中国人。
最后,让我们齐声诵读屏幕上的文字结束今天的新课。
六、学以致用,仿写法作文。
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做到学以致用:以你游览过的某一处自然景观为对象,试着按今天学的《壶口瀑布》的写法(仿结构、语言和意蕴三方面)写一篇文章。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