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传染病,及其预防,东莞市
所属栏目:初中生物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东莞市初中生物优质课《传染病及其预防》张利娟-课堂实录(附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东莞市初中生物优质课《传染病及其预防》望牛墩中学-张利娟-课堂实录(附课件+教学设计)
传染病及其预防
——人教版初中生物学 八年级下册 第八单元第一章第一节
教师姓名 | 张利娟 | 所在学校 | 东莞市望牛墩中学 |
联系电话 | QQ邮箱 |
课标要求 |
1.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包括淋病)、病毒性传染病(包括艾滋病)。 3.调查当地的主要传染病。 |
教材分析 |
1.知识主线 根据是否有传染性疾病可分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有些病是人体受到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生物的侵染而引起的,并且能够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具有传染性的属于传染病。传染病的流行须具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流行不起来。因此,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 2.内容地位 本节课是整套教材最后一个单元《健康地生活》的第一节,学生首先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一些常见病是否属于传染病,并结合自己的预防接种本认识一些传染病。只有认清了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等,才能选择恰当的措施来预防相应的传染病,才能实现健康地生活。同时分清了传染病的类型,可以更好地理解后面的免疫和计划免疫等知识。另外通过学习具体的一些传染病如流感、甲肝等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安全、卫生的生活习惯。 3.各栏目的价值 “想一想,议一议”:课前安排表格,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等。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于传染病的掌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 “资料分析”:通过对流行性感冒和甲肝等两组资料的分析和讨论,从具体到抽象,概括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学生接受一个概念,往往需要结合一些具体事例,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流感是学生熟悉的疾病,咳嗽打喷嚏要用手帕捂住口鼻等都是学生熟悉的场景,以此作为分析的例子,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该栏目告诉学生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方便学生自己检测和归纳重要知识点。 “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该活动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练习和掌握调查的基本方法,二是通过调查和调查后的交流展示,了解当地常见传染病的种类、治病原因、流行情况和预防措施,用于指导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该栏目介绍了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过程以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属于课外延伸阅读部分,但是由于和社会热点有一定关联,也反映了科学发展和进步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关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和历史的发展。 |
学情分析 |
1.学生的起点状况分析: 1.1知识基础: 关于传染病的知识,学生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比如幼时到医院接种疫苗,从电视、网络、新闻、广告宣传等各方面都可以获得一些传染病的常识,比如具体一些预防措施等;另外关于病毒、细菌等生物特征,以及它们的寄生生活等,在前面的章节都有过系统学习。但是学生头脑中关于传染病的概念未必是正确的,包括病原体、三个环节等知识也是不够系统的。 1.2能力基础: 经过我校一段时间的尝试,学生已经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比较认可,能够通过小组的讨论交流,来深入分析问题,包括分析实验数据等。另外学生也具备一定的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比如正确使用滴管交换液体等技能。在思维能力上,也初步具备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 1.3情感基础: 初二的学生首先因为生物有中考压力,上课的态度都比较端正。加上生物学知识本身贴近学生生活,传染病知识与每个学生都息息相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另外生物学还有一些动手实验的环节,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培养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学生喜欢一个老师,自然会喜欢听该教师的课。师生互动就会更加正面和积极。 2. 学生的潜在状况分析: 2.1学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状况。 虽然教师提前布置了要学生带来《预防接种本》,有些学生找不到或者带不来,导致最初的小组讨论流于形式; 换水环节有些学生不遵守游戏规则,故意不按照教师安排的换水次数或者故意和别人的“备用杯”换水,导致结果数据不准确; 分析实验数据时,学生不能够从直观数据中提炼出更有价值的结论; 2.2学习过程中可能发展的状况。 利用《预防接种本》引入环节,因为是从生活现象和经验出发,学生应该会有浓厚的兴趣,可能参与程度较高,但是关于具体传染病的症状和做法,估计除了流感外,其它传染病学生并不知道,也无法深入讨论; 通过科学史的学习,了解人类认识病原体的过程环节,以及通过归纳病原体的概念再到初步概括传染病的概念,只怕学生会直接从课文中得到答案,不经大脑的思考; 换水环节,学生经历了兴奋、悬疑、紧张、释然等情绪经历,这种体验应该会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对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也能轻松掌握。 |
教学重点、难点 |
教学重点: 举例说明常见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教学难点: 1.能够准确区分和判断具体某种传染病的传染源与病原体、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不混淆; 2.说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特别要理解预防传染病时,应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 |
教学策略 |
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模式属于“概念获得模式”,学生通过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思维能力。比如通过分析自己的《预防接种本》,初步认识传染病;通过对几位科学家等科学和历史的学习,了解人类认识传染病的过程,以及病原体的概念;通过换水游戏,体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形成如何预防传染病的概念等。 在此基础上,本节采用了协作式教学策略,包括小组合作、课堂讨论、小组游戏等。比如课堂上出现多次的小组讨论环节,小组成员之间换水游戏环节等。 运用“源于生活、理解生活、实用于生活、提升生活”的生活化教学理念。从生活经验的引入,到课堂上的体验式学习,建立传染病流行环节等基本概念,最后应用于生活,分析学生不良生活习惯,使学生理解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最终引导学生选择安全、卫生的生活方式, 进而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保证健康地生活。 另外,在课堂上利用游戏教学和多媒体展示等,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注重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 具体到一节课的不同环节,用到了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体验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分析: 1.从生活经验出发,小组讨论关于自己《预防接种本》的问题,将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引入课堂。然后再根据生活经验判断某些疾病是否有传染性,初步建立疾病分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大概念。 2.关于传染病的病因,教师结合对几位典型科学家的介绍,了解人类发现并认识病原体的过程,以及人类和传染病的斗争等科学历史。 3.知道了病因,传染病怎么传播呢?这个问题通过一个换水游戏,让学生体验传染病传播必须具备的三个环节;通过设置游戏规则和步骤,学生一开始并不知道“谁被感染”,也不知道是“被谁感染”,给学生设置悬念,特别是在用酚酞检测的环节,学生屏息以待,心情紧张。利用清水和碳酸钠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特性理解某些传染病的隐蔽性,利用实验数据理解传播的快速性。 4.换水步骤环节,教师对不同组做了不同的要求,其中一、三、六组本来各设置了一个“传染源”,二、四、五组没有设置“传染病;然后通过一、三、六组分别进行1、3、6次交换,最后得到交换次数越多,感染机会越大的结果;二、四组虽然各进行了2、4次交换,但是因为没有传染源,最终的感染人数是0,说明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和传染源有直接接触的范围;第五组虽然只和第六组进行1次交换,但是因为选择的是已经交换过6次以后的第六组,所以感染机会也很大,说明和高危人群哪怕只发生少量接触,也有很高的被感染的风险。 5.传染病预防那部分,通过小组讨论,结合书本的图片信息,不同组有不同的任务,分析针对三个环节有哪些预防的措施,应根据不同病种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 6.通过介绍全国健康宣传日和针对特殊传染病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学生认识到控制传染病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的共同努力。同时分析学生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选择安全、卫生的生活方式。) |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1.1学会根据是否有传染性,把疾病分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1.2举例说出某些常见传染病的病因;能够列举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1.3理解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的三个环节; 1.4能够根据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等特点和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预防措施; 1.5理解预防传染病时要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 2.能力目标: 2.1通过分析传染病的特点,学会判断某种疾病是否具有传染性; 2.2通过学习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能够在生活中学会自我保护,积极预防; 2.3通过模拟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时的动手能力; 2.4通过分析模拟实验的结果,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2.5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1通过对有关人类认识传染病的病因的了解,认同在科学发展历史中一些重要人物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价值; 3.2通过了解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过程,认同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关系; 3.2通过对传染病预防措施的学习,建立控制传染病需要政府和个人共同努力的观念; 3.3通过学习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建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养成不随地吐痰勤洗手等卫生文明的生活习惯; 3.4通过模拟甲肝的实验,认识到共用餐具或者公共餐具不及时消毒,会传播相关的传染病,建立正确的观念和态度,养成用公筷帮被人夹菜等习惯; 3.5通过对一些传染病宣传日的介绍,培养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
教学环节 | 教学目的 | 教师行为 | 学生行为 |
(一)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判断传染病、病原体的概念、传染病的概念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2.1换水游戏 2.1.1换水 2.1.2检测是否感染 2.1.3找出最早的“传染源” 2.1.4 简单分析数据 2.2归纳三个基本环节 2.2.1传染源 2.2.2传播途径 (传染病的分类) 2.2.3易感人群 2.2.4典型例题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三)归纳小结 (四)巩固练习及拓展作业 |
源于生活:将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引入课堂 掌握学生对传染病的了解情况 科学史教育 利用典型实例归纳病原体、传染病的概念 学生动手、亲身体验 设疑 释疑 分析实验数据 从游戏引入课本知识,顺利成章 突破难点 通过实例、习题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性内容 讲练结合 小组合作讨论 联系社会,应用于生活 帮助学生归纳笔记 练习检测 |
请同学们拿出来自己的《预防接种本》,出示小组讨论问题。 1.1明确疾病可以分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来判断该病是否会传染; 1.2传染病是由什么引起的呢?结合图片介绍人类认识传染病病因的过程; 1.3 图片呈现引起不同传染病的元凶;帮助学生归纳病原体的概念; 1.4介绍根据病原体的不同,传染病可以分为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呈现分类的表格) 1.5 粗略归纳传染病概念 2.1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甲肝传播的换水游戏。 (介绍换水游戏的材料用具和游戏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2.1.1指导学生换水 2.1.2解释清水模拟正常的健康人,碳酸钠溶液模拟甲肝患者,换水过程模拟共用餐具。外表分不清两种液体,说明从外表我们无法判断谁是甲肝患者。但是通过滴酚酞,就可以发现不同的颜色反应。 (滴酚酞演示) 水变红是因为里面有碳酸钠,也就是模拟感染了甲肝,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有没有“被感染”呢? 请组长滴酚酞检测每个同学的“换水杯”(教师在副板书上以表格形式记录结果) 2.1.3这么多同学都“被感染”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你是被谁感染了呢?怎么检测呢? 请组长滴酚酞到“备用杯” (教师在副板书上以表格形式记录结果) 呈现问题 以游戏为例,归纳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课件呈现游戏的三个组成,对应三个环节) 2.1.1解释传染源的概念,为什么要是人或动物而不能是物品。以具体事例强调传染源和病原体的区别 2.1.2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传播途径,并且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对传染病进行分类(呈现分类表格) 以游戏为例,一开始大多数人都是易感人群,当你已经“被感染”后,就变成新的传染源了。 2.2.4出示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分析典型例题 3.1 分配小组讨论的任务 3.2引导学生总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归纳预防措施的三个方面(板书) 3.3介绍全国的健康宣传日、国家免费治疗一些传染病的政策等,同时分析一些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不良习惯 复习归纳本节知识要点及其联系 出示课堂练习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布置拓展作业:设计调查表 |
小组讨论: 认识、交流接种本上的传染病,以及自己亲身体验过的情境;归纳这些疾病属于传染病。 表达交流 1.1判断表格中的疾病会不会传染(填写书中表格) 1.2了解人类认识传染病的过程 1.3认识传染病的病因,归纳病原体的概念 1.4认识传染病的分类方法 1.5完成填空,初步归纳传染病概念 2.1看懂游戏规则,明确自己需要做什么 2.1.1按照要求动手:按照要求先倒出一半液体备用,拿着“换水杯”去和同学进行换水 2.1.2了解艾滋病的隐蔽性 滴加酚酞后有的无色,有的变红色。很惊讶 紧张:希望尽快知道自己有没有“被感染” 看着自己的杯中液体本来没有变化,但是看到检测结果有的激动,有的感慨 2.1.3思考,反应快的同学想起检测“备用杯” 找到谁是最早的源头,兴奋 小组合作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问题,获得怎样预防甲肝的感性认识 2.2认识三个环节 2.2.1理解传染源的概念 2.2.2认识不同的传播途径 以及传染病的分类,和前面的分类做简单对比 2.2.3认识从“易感人群”到“传染源”的转换 2.2.4解答典型例题 3.1 各小组结合书中图片,分析针对某个环节,你能想到哪些措施来预防传染病的传播 3.2结合图片,归纳总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3.3明确传染病的预防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认识自己生活中的不良习惯 完善笔记 完成练习,检测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 参考书本77页,设计关于“调查当地常见的几种传染病”的调查表 |
|
|
组别 | 换水次数 | “感染”人数 | 备用杯变红人数 | |
组内换水 | 第一组 | 1 | ||
第二组 | 2 | |||
第三组 | 3 | |||
第四组 | 4 | |||
第六组 | 6 | |||
组间换水 | 第五组 | 1(和换过6次水之后的第六组)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