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第三届全国小学语文
所属栏目:小学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第三届全国小学语文统编部编版优质课比赛五年级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第一课时_新疆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五年级上册第13课《少年中国说》_新疆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3课
13.少年中国说
【教材分析】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当时八国联军阴谋瓜分中国,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一盘散沙”,不能自治,只能由帝国主义列强共管瓜分。在国内,一些昏聩无知的卖国求荣者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为了驳斥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和卑劣阴谋,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甘为亡国奴的心理,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先生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全文逻辑严密,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以整齐的句式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发奋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生僻字较多,大量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且文章涉及的历史背景久远,学生学习这篇文言文难度较大。但是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所以让学生借助注释和资料大致理解文意大致可以做到。课文中出现的象征手法,以及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及《少年中国说》的原文合作探究,反复朗读理解,体会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理解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目标】
1. 认识“泻、惶、履”等6个生字,会写“疆”等7个生字。
2. 体会课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能连贯而有气势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联系。
4.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作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制作手抄报和同学分享。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意思,体会课文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能连贯而有气势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 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能熟读成诵。
2. 结合作者及时代背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
一、知人论世,揭示课题
1. 齐读课题,理解“说”。
(1)师出示字典中“说”的含义,明确“说”是议论性文体,表示主张、言论。解释题目:梁启超关于少年中国的言论、看法。
(2)古人写文章的时候,通常会用“说”字放在后面,作为题目,比如,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写了《马说》《医说》《师说》。
2.了解作者。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1)生自由谈。
(2)引导生关注梁启超的“号”,“号”往往表达自己的志趣、爱好。
3.时代背景----近代中国,饱受屈辱
清政府昏庸腐朽,巧取豪夺。列强虎视眈眈。----强调介绍资料的方法:摘取主要信息。
过渡:那时的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100年前的中国就是这样,八国联军阴谋瓜分中国,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只能由帝国主义列强共管或瓜分。一些昏聩无知的卖国求荣者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清政府忙着割地赔款,(图片)红色部分割出去的地足足有200多万平方公里。
此刻,你们什么感受,有什么想说的?
小结:面对山河破碎,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朝不保夕,大人们悲观绝望,所以他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设计意图】从课题“说”字入手,明确文体,能更好的理解题目的含义;知人论世对文言文学习非常重要,因此从作者和时代背景入手,不仅能了解作者梁启超,而且为学习课文内容奠定良好基础,也能更好落实语文要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以读促学,感受“中国少年”之责任
1. 理解“故”。
(1)“故”指“所以”,说明是承接前文,本文是节选。全文一共3798字,节选了221个字。猜测前面可能写了什么?
(2)出示《少年中国说》原文“老大帝国”选段,生齐读。(明确老大帝国:老而弱小,大而无用)
【设计意图】《少年中国说》开篇以驳斥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对“我中国”的侮辱性的称呼“老大帝国”入笔,引出梁启超远大而美好的政治理想——“少年中国”。此处引出原文,让学生明白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痛心疾首的深沉焦虑与忧愁,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2.梁启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
(1)指名回答:作者心中的少年中国是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指名读,关注标点和节奏)
(2)同学们,当我这样排版时,有没有发现这段话在表达上/句式上有什么特点?预设:结构都是排比,都是“少年……则国……”。
(3)如何理解文言文中的“则”?(关注“则”,表示“就”,少年强国就强……)
3.句子能否调换顺序?(如何理解“智、富……”)
(1)这段话每一句都在讲“少年”和“国”的关系,你觉得能否调换顺序?
预设1:这些句子的意思是一步步向前推进的,不能调换。作者先写“智”,要先改变人们的精神状态。“智”是启智、开启民智,人们思想不再愚昧、落后。
预设2:“富”指的是精神富有、知识富有。
明确:作者用一个排比句说明了少年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只有中国少年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少年中国才能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这使得每一个中国少年理所当然地感到责任在肩。
(2)拓展练习:少年……则国……。我相信,梁启超想说的不仅有“少年智则国智”,还可以有:少年变则国变,少年立则国立,少年雄则国雄……;少年努力则国努力,少年坚韧则国坚韧……
(3)师生合作读。读出对文章的理解。
4.明确“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
(1)借助关联词,体会关系。如果给“少年和国家”加一个关联词,会怎么加?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关联词,把“少年”和“国”连接起来。
(因为)少年智,(所以)国智,师提问:你感受到少年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了吗?是怎样的关系?(还可加关联词“如果……就、只要……就”等)
(2)小结。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和脊梁,国家是少年的依靠和保障。少年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完成板书)
(3)读出气势的变化。明确了少年和国家的关系,我们再来读读这段气势磅礴的文字,谁能读出变化?(指名读,评价:既然是层层推进,气势也应该是逐渐增强。)
(4)齐读。让我们带着梁启超的重托,带着少年人的责任,再次齐声朗读这一部分。
5.思考:为什么让少年承担这么大的责任?
(1)国之人民,因循守旧(出示原文选段——少年与老年)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人们是怎样的状态?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原文中这样写道:师生合作读《少年与老年》。老年人语气尽显沧桑和疲惫,少年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生谈,师相机点拨)
【设计意图】此处引用原文中“少年与老年”的对比片段,让学生在鲜明、冷峻的对照中,理解作者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指出造成国势衰微的根源——“中国老朽”,即制度的因袭、官员的守旧。进而,作者指出创造“少年中国”的力量在于“中国少年”——富有创新精神和爱国志向的一代民族新人。
过渡:那时候是清朝,人们接受的还是当时环境下的教育,中国闭关锁国,但西方国家科技已经快速发展,所以大多数人们已经没有希望,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少年身上。所以他写道: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6. 尝试背诵
三、自由读第二段,读准确,读出节奏。
1.过渡:那么梁启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前程如何呢?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大声地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第二段,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请小老师正音,读重点词,交流重点字的读音和识记方法。
◆需注意的字音:
①“爪”在“鳞爪飞扬”中读“zhǎo”,大型鸟兽的脚读“zhǎo”,如龙爪、虎爪、鹰爪;而表示小型的鸟兽的脚时读“zhuǎ”。
②“干将发硎”中“干将”是古代的宝剑名,“干”读“gān”;“发”是发出的意思,读第一声“fā”。
(3)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做到连贯有气势。
教师提醒学生根据划分的节奏朗读课文,提出要求,如需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2. 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随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多种形式的朗读,以及对作者强烈情感的体会,学生明白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内在关系,就更能理解作者的初心: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并且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
四、布置作业。
(1)口头作业:背诵全文
(2)实践作业:读一读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小组合作办手抄报;中国人的强国梦实现了吗?可从航天、科技、体育等角度思考。
【设计意图】口头作业是对第一课时内容的有力补充,并完成课后第1题;实践作业需要学生提前预习并完成课后第3题,这不仅为第二课时的学习打好基础,也能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情感。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