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第三届全国统编部编版
所属栏目:小学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第三届全国统编部编版小学语文优质课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教学视频_陕西铜川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第三届全国统编部编版小学语文优质课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教学视频_陕西铜川
三年级上册第24课《司马光》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司马光》出自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司马光》《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一个大粗瓷碗》四篇课文,旨在让学生通过读文感受人物身上的美好品质。
《司马光》讲述了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表现了儿时司马光聪明机智,遇事沉着冷静的品质。课文是文言文,寥寥数语,三十个字,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这个故事。第一句话介绍了一个惊险的场景,第二句话用了连续的动词表现出了司马光的冷静和机智。
【学情分析】
课文是小学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因而对文言文的语言是陌生的。但是对于古代书面语学习而言,学生并不是完全没有基础的,他们已经学习了相当数量的古诗及古代的名人名言,这些古诗、名言,在语言上与文言文是有相同之处的,这是教学时能充分利用的有利条件。在教学中更多的让学生感受小古文学习的快乐,保持对学习小古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皆、弃、持”5个生字,会写“司、登、众”3个常用字。
2.正确跟读课文,分层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3.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练正确跟读课文,分层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
难点:结合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课题入课
(一)课前诵读:《三字经》(节选)。
(二)古时童谣,流传至今,朗朗上口。今天,我们学习一则耳熟能详的小故事。
(三)出示课题。
考考大家,司马光姓什么?(指名回答)
(四)出示《姓氏歌》的部分内容,了解中国复姓,明白“司马”是复姓。
传统姓氏文化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传承。
(五)板书课题,指导书写“司”,回顾半包围结构的书写要点:先外后内。学生练习组词并书写。
(六)听过《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吗?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和这个故事有哪些不同的地方?(篇幅短、字数少等。学生自由交流,不做过多讲解。)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知的《三字经》《姓氏歌》入手,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最基础的认识和兴趣。】
二、练习朗读
(一)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你觉得可以怎样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快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二)练习朗读,读准字音。
1.跟老师读,注意读准字音。
2.师生接龙读。
3.生生接龙读,教师评价。
4.同桌练习读。
(三)读了几遍,你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出示:
足跌没水中
光持石击瓮破之
跟老师读好这两个句子。
(四)同学们读得正确,不过味道少了点。都知道这是古文,文言文,要读出文言的味道来,要读出停顿。
根据停顿,练习朗读。
1.请你来试试(指名1人)。
2.都想试试,大家齐读。
(五)挑战朗读:其实文言文在古代并不是这样呈现的,它都是竖排的,你会读好停顿吗?
没有标点符号的文言文,你能读好停顿吗?谁来试一试。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懂文言文首先得“多读”,读正确、读通顺。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多种形式朗读,实实在在提高学生朗读古文的能力。】
三、读懂故事
(一)故事读通读顺了,了解故事大意的话,就更有意思了。看看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习的课文相比,明显多了----注释。出示学习要求:
四人小组合作,借助注释,说说语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字词做上记号。
(二)考察重点词句的意思,指导书写“登、众”
1.根据学生实际学情,重点指导“庭、翁、皆、弃、迸”的意思。
2.指导书写生字
登:上宽下窄,左低右高,右上的两撇短而平行,注意保持整个字的重心。
众:三人众,品字形。注意避让原则,第二个“人”的捺画变成点,整个字呈三角形。
(三)圈画故事中的人物,明确“群儿”就是后面 的“众”,“一儿”和“儿”指的是同一个人。
(四)古今对对碰。(考察重点词语、句子意思,归纳学习方法)
1.出示古文中的“戏、庭、没、众、石、击”,学生对答意思。
文言文中,很多字词和现代文基本一致,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式来理解他们的意思。
2.考察文中动词“戏、登、跌、没、持、击、迸”的意思。
课文简短,但用了很多动词就让整个故事“活”了起来。
3.出示图片,学生回答相应的课文内容。
4.归纳学习方法: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
(五)2004年,为庆祝六一儿童节,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邮票,看着邮票内容,你能说出相对应的课文吗?
出示图片,对应: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尝试背诵。
(六)尝试借助注释,理解“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
①善言:善意的话。
②矛戟:长矛利戟。
(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设计意图:借助注释是读懂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在合作探究中了解课文大意。随后进行拓展,检测学生方法是否习得。】
四、感知人物,拓展阅读
(一)通过课文的学习,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司马光?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机智、勇敢、冷静、沉着,爱护同伴。
“光持石击瓮破之。”
(二)少年司马光优秀的品质,在同伴落水时,为其带来希望和力量。请看单元导语,齐读。
长大后的司马光,是这样一位历史人物。简单介绍司马光:
司马光,北宋时期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三)这样的司马光,让你佩服吗?带着你的佩服,再次背诵全文。
孺子可教也!大家不但声音响亮、字音准确、读好了停顿,而且能够背诵全文,真厉害,为自己鼓鼓掌吧!
说一说,你收获了哪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四)借助今天学习的方法,学习《灌水浮球》
1.文彦博和司马光是同时期的历史人物。2010年六一儿童节,《文彦博灌水浮球》特种邮票又和小朋友见面了。
2.借助邮票内容和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灌水浮球》这个小故事的意思:
文彦博小时候和几个同伴踢球,球滚入圆洞中拿不出来,文彦博把水灌入洞中,水满而球浮出。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语文课堂不只是读和理解,还需要扎实的语言训练和方法运用,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布置作业
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24 司马光
众 弃
光 持 击 破
【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古文,根据孩子现状,为使其保持学习兴趣,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练习朗读,熟读成诵;读懂故事,理解意思;感知人物,拓展阅读。
按照这个过程,在学习中,我注意方法的指导,练习朗读时,提醒学生要注意文言文的停顿。理解文章意思时,根据注释把短文读顺、读懂,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将“光持石击瓮破之”与“众皆弃去”形成对比,从而认识司马光这一形象。
反思这节课做得好的地方:在练习朗读,熟读成诵环节,形式多样,目标层层递进,从开始的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读出停顿、读出节奏,注意通过评价来把握教学节奏,指导朗读方法。
要读好文言文,在哪里停顿是非常重要的,而文言文的停顿要声断气连,我带领学生读。在突破这一难点时,出示停顿的地方,并适时给予肯定,这样一步一步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得朗朗上口,练习得津津有味,学习起来更有兴趣。
在读懂故事,理解意思环节,我重点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重点字词,并圈画不理解的字词,通过点拨,采用组词、插图、注释,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词义。
在拓展环节,不仅让学生知道文本内容,还拓展和司马光同时期的历史人物文彦博的小故事,从而达到拓宽知识面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只有让他们主动来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真正地自觉地操练,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使他们学会读书,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