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新城道中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城道中(其一)》西宁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城道中(其一)》西宁市沈那中学
《新城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领略苏诗中生机勃勃的农家春景图。 2、解文章的表达技巧,品味诗歌语言,学会鉴赏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3、把握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笔下的“乐”。
教学重点: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品味诗歌语言,学会鉴赏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笔下的“乐”。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希沃白板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说起苏轼,我们会想到一种美食,这种美食,蕴藏着生命的智慧; 他的一曲水调歌头,传唱大江南北; 他的人生态度,凝聚着幸福生活的秘诀。 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说,他是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他是豪放的词人,是伟大的散文家;他的书画青史永传,他的诗篇更是闻名遐迩----今天我们有幸走近苏东坡的诗篇:《新城道中其一》 二、 作者及创作背景
1、作家简介,多媒体展示,学生填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父 苏洵 ,弟苏辙 , 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 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 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 辛弃疾 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fú)和蔡襄并称宋四家。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苏轼的诗,风格丰富多彩,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2、学生展示学案整理的创作背景:
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两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三、整体感知
1、诵读感知:欣赏《新城道中(其一)》诵读视频 2、诵读提示,划分节奏: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2、置身诗境:要求:
同学们请四人一组,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然后思考: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作者的心情怎样? 四、鉴赏品味 要求:
请同学们四人一组,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诗,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鉴赏。 1、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间积雨声。 2、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钲。 3、野桃含笑竹篱短, 溪柳自摇沙水清。 1、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⑴、首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⑵、“东风”好像知道我打算到山里去似的,特地为我吹散阴霾,使得阴雨连绵的天气突然放晴了。一个“知”字生动形象而富有情趣,把“东风”写成是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知己,为我进山创造条件,使“我”心想事成。
⑶、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诗人出发时的心情自然就是愉悦的。
2、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⑵、把“晴云”比作“絮帽”,既生动地写出了晴云色泽和质感,也写出了岭上笼罩着白云的状态。把树头上的“初日”比作挂着的“铜钲”,写出了初日的形状和橙黄的色泽,把二者写得生动形象而富有神采。 ⑶、衬托出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
3、颈联:“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⑵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⑵、“野桃含笑”生动形象的写出了野桃鲜花绽放的样子,“溪柳自摇”写出了西边柳树的枝条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的姿态。
⑶、两种景物都赋予了人的神态和举止,使山村的自然景观充满了生机勃勃,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似乎在殷勤的欢迎诗人的到来。
4、尾联:“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这种喜情。本联紧扣一个“乐”字。雨过天晴,春暖花开,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何况这又是闹春耕的大好时光呢?如此美景良辰怎不使山人倍感欢欣呢?你看西崦(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其乐无穷!
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嬉闹春耕,一片繁忙景象。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是作者当时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五、[问题探究] 品诗人之“乐”:
1、乐于清新秀丽的山野美景 2、乐于闲适安乐的农家生活 3、乐于淳朴的民风人情 从熙宁五年至熙宁八年,苏轼通判杭州真正三年。于杭州通判实际上是在与王安石的政治斗争中失败而被放逐,苏轼创作此诗之时处于政治生涯的低谷。苏轼并没有消极地对待生活, 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作为杭州的地方官,苏轼关注百姓的生存、踏踏实实地为百姓做事上, 在安民赈灾中坚守地方官的责任,百姓安居乐业,一片太平景象。
4、乐在百姓安居乐业, “与民同乐” 思考:
苏轼创作此诗之时并不是处在人生的得意阶段,恰恰处于政治生涯的低谷。然而为何我们从《新城道中(其一)》中读不出丝毫的苦闷与不平,反而觉得其中处处洋溢着喜悦与快乐? 五、课堂小结
《新城道中》这首诗意境优美:山岭白云缭绕,树梢朝阳悬挂,野桃笑脸迎人,溪柳摇曳多姿,溪水清澈见底,这充满生机的景色与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喜闹春耕的生动场面以及诗人欢快的心情交织在一起,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组成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村风物画。 六、课外延伸
阅读苏轼的这首词,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片首句直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结果,着意展现了醉而醒、醒而复醉的求醉之举,表现出诗人非饮酒无以寄情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中的“三更”说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仿佛”则形象表现出诗人醉意朦胧、恍恍惚惚的情态。
C.上片后三句以夜为背景,通过鼻息声、敲门声和江声三种声音的巧妙对比,突出了夜的静谧和诗人渐复平静后的超然了悟。 D.下片前两句写出了作者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总免不了劳苦奔波,从而达不到真正的物我两忘的境界,传达出一种深沉的感伤。 E.“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两句写诗人希望自己在余生里能像眼前江面上飘逝的小舟一般,不被世事萦怀,而在自然之中获得精神解脱。 (2)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这首词上下片均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五、心灵鸡汤
在苏轼的精神世界里,人生的不平被转化为一种精神的独特体验:世界本有不平,人生亦有坎坷。然而人生的意义和快乐未必不能在每时每刻的应对中获得。人间无处无美景,无时无良辰,重要的是要用一种澄澈之心去创造,去构建。愿我们也如苏轼一般从容应对人生的惊涛骇浪。 五、作业 背诵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