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外国小说欣赏,情节运行的方式,形式之美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情节运行的方式《“摇摆”的形式之美》山西省级优课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情节运行的方式《“摇摆”的形式之美》山西省级优课
《“摇摆”的形式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摇摆”在小说中带来的起伏波折之美并理解对小说主题的作用。
2.学习各种“摇摆”的技巧。
3.在写作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使用“摇摆”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脂砚斋说:“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的确,读平铺直叙的文章,就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毫无情致;而读跌宕起伏的作品,就如同品尝醇香的美酒,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学习的摇摆就是让小说生动曲折起来的不二法宝。 二、 自主学习,“摇摆”在《在桥边》的应用分析
自主思考:情节发展过程(情节的摇摆)及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心理的摇摆)
(1)请同学们说说故事的发生,发展部分主人公的情绪有着怎样的起伏?
明确:开端是主人公灰暗而毫无意义的生活现状,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爱上了过桥的姑娘,因了姑娘的出现,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悦,这是主人公第一次的情绪起伏。
(2)这也是情节的第一次摇摆,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生活中唯一的那点幸福却也并不能一帆风顺。于是,就有了情节的第二次摇摆。
请同学们根据情节的发展和高潮部分,说说情节的第二次摇摆作者是怎样设计的?
明确:作者安排了主任统计员的出现.主任统计员要来检查了,“我”的内心由之前的“愉悦和欢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内心充满了紧张和矛盾。
(3)情节迅速过渡到了高潮部分。在高潮部分,“我”做出了怎样的抉择?
明确:表面上看,"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因为我必须数,不能目送她过去",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姑娘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
(4)情节运行到这里,似乎要滑向悲剧的结局了。可偏偏峰回路转,情节再次出现了摇摆。请同学们阅读故事的结局部分,说说情节的第三次摇摆。
明确:“我”居然被主任统计员认为是“好人,很可靠”,幸运地逃过了检查,将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小结:故事在貌似的皆大欢喜中结束了。请同学们从刚才的学习中归纳出小说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并将这篇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画出相应的曲线图。
明确:一般传统的小说都遵循这样的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曲线图如下:见图
明确:倘若只按 “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看,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很简单的,甚至不会引发多少的同情与思考。但正是因为有了情节的一次次摇摆,有了主人公内心情绪的起起落落,才使得小说简单又丰厚,摇曳而生姿。以上是我们通过情节这一元素走进了伯尔的《在桥边》,感受了饱受战争创伤的小人物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悲欢。
三、明确“摇摆”的定义
小说在发展情节时不是毅然决然地向前突奔,而是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出现了犹豫不决的状态。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四、“摇摆”的常见技巧回顾举隅
通过已学过的小说知识辅助理解这个概念,回顾制造情节“摇摆”的方法:
悬念法(开头常见小说写作方法) 误会法(《边城》中傩送和翠翠初见) 张弛法(《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突转法(《项链》)
五、合作探究“摇摆”在《清兵卫与葫芦》中的使用 1、情节上的大摇摆
收拾葫芦——买葫芦——没收葫芦——砸葫芦——卖葫芦——丢葫芦、爱绘画梳理了解情节运行的基本模式后,让学生寻找到主体情节上的几处“横枝”,引入“摇摆”的概念,初步感受“摇摆”之美。教学活动如下:
(1)检测预习,围绕“葫芦”梳理小说主要情节。(请用一个字的动词概括)
( )葫芦→( )葫芦→( )葫芦→( )葫芦 (2)找出枝干情节,补回主要情节。 主体情节:
爱葫芦 → 买葫芦 → 失葫芦 → 舍葫芦
① ② ③
枝干情节:①谈葫芦 ② 教员爱好 ③卖出高价
(3)多媒体展示运行示意图,引入概念,体会“摇摆”。 2、细节上的小摇摆(以二十八段到三十六段为例)
作者在清兵卫“爱葫芦——弃葫芦”的情节主线上设计了“买葫芦——葫芦被没收——砸葫芦——卖葫芦”等一系列情节,使情节一波三折、跌宕生姿,这是情节上大弧度的摇摆。与有一定长度的情节相比,短小的细节显然更具体,也更有针对性,细节的摇摆使人物的心情起起落落,情节也随之波澜起伏。比如爱葫芦部分:先写“忽然眼前看见一件东西,使他吓了一跳。”这就让读者的心骤然紧张,急于想知道那是一件什么“东西”,接下来揭开谜底。原来是他把一个老头子的秃脑袋错看做葫芦了,悬着的心才放下来。但接着又写他“这
葫芦真好”的吃惊的想法。这让读者又生疑窦,再往下看,原来是因有好一会没看清而产生的幻觉。情节两起两落,主人公对葫芦的痴迷也跃然纸上。
再如清兵卫买葫芦:他在后街发现一个喜欢的葫芦时,他心头发着跳,问“这个葫芦卖多少钱?”当得知一毛钱时,他喘着气:“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这一部分集中描写清兵卫买葫芦时的内心状态:“心头发着跳”“喘着气”“急匆匆地说完”“跑回家去”“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这些细节表现出清兵卫丰富的内心世界:高兴——担心太贵——庆幸不贵——担心被别人买去——买到后的心花怒放。反映了他对葫芦的痴迷。如果此处情节成直线型运行:喜欢——买来,不是回家拿钱而是直接付钱。不仅情节少了一处摇摆,人物对葫芦的痴迷也大打折扣了。
最让读者过瘾的情节应该是葫芦被没收,辗转卖高价:在小说的高潮部分情节渐趋精彩,作者在这里安排了一系列的摇摆,使情节波澜不断,跌宕生姿。老师上修身课时没收了清兵卫的葫芦,没收以后也就说了句“这种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再无其他言行,然后宕开一笔插叙教员的喜好及到新地的戏院子听戏的细节,这一细节舒缓了情节,这是第一次摇摆。接下来,老师去家访,向家长告状,而清兵卫的父亲却不在,这个细节,造成了悬念:父亲在家,会怎样呢?父亲回来后又会怎样呢?这又是一次摇摆。教员家访,清兵卫收藏的
许多葫芦正挂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因为在“身后边”这个细节,葫芦才没有被注意,也才有后来父亲槌砸葫芦的情节。这又是一次摇摆。最后,出乎意料的是,在老师、家长看来,属于儿科、属于没出息的孩子玩的葫芦,竟然卖到了六百块钱,从而把故事情节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就是在这样的反复摇摆中达到了高潮,让读者在紧张——舒缓——紧张中产生了阅读冲动。
3、结合具体文段,分析“摇摆”的作用 ①引起读者的兴趣 ②使情节跌宕起伏 ③有利于刻画人物 ④有利于深化主题
六、延伸讨论:在你的印象中,有哪些小说或者影视等文艺作品用到了摇摆?
七、实战演练(作业)
用“摇摆”的方法填充以下文段: 开端:
在单位里,哥们背后管一把手叫一哥,二把手叫二哥。二哥是刚从一哥的位置上退下来的。二哥刚做了几年的一哥,年纪还不算大,就退到了二哥的位置,心里窝着一股很浓的怨气。二哥就把怨气发泄在办公室的空调上。下班后,二哥就把空调调到最冷档,然后把窗户打开,下班走人。这样做后,二哥觉得很出气,不平衡的心就快意了许多。最先发现二哥下班不关空调的是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小
王…… 结局:
二哥下班后再也不敢不关掉空调了。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