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简介:
视频标签:民歌,湘文艺课标版
所属栏目:初中音乐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八年级-民歌(一)初中音乐湘文艺课标版-北京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民歌(一)初中音乐湘文艺课标版-北京市丰台区王佐学校
新设计
教学设计的特点
(一)用口传心授的形式,展现民歌的传承过程。
口传心授的过程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方言是民歌的基础,对学生来讲也是最容易学习的内容。所以,从方言入手展开学习,由方言的音调规律了解其与旋律的密切联系,在旋律中寻找润腔的特点。
(二)用对比欣赏的方法,引导学生的审美理念。
聆听同一首民歌的四个版本,请学生加以评判。在对比欣赏中,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桑植民歌的印象,同时对音乐的审美层次也得到了提升。
(三)用参与探究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趣味性与知识性融为一体,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各教学活动环节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力求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最大程度的内化。
2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感受湖南桑植民歌,乐于体验和传承中国民歌。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聆听、学唱
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过程中,用口传新授的方法和小组合作的方式体验湖南桑植民歌的韵味。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尝试用方言有韵味地演唱《马桑树儿搭灯台》的第一二乐句;
2、体验《马桑树儿搭灯台》中小抖腔、小甩腔、收腔,并能尝试运用到其他湖南桑植民歌中。
3、了解桑植民歌独特的半句体、一句体、二句体、五句体等句式特点。
4、尝试运用课堂所学进行音乐合作表演。
3学情分析
我校是丰台区的一所农村中学,目前大部分学生是打工子弟,学生流动性大音乐基础比较弱,教学总体上需要低起点、小步伐。但通过初一学年及初二上学期对不同地方民歌的学习,学生对民歌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兴趣有所提升,因此对本课湖南桑植民歌的学习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
节奏
已具备的:80% 学生能掌握二八、八十六、四十六、大附点这些节奏型
未具备:20 %学生还未能很好的掌握
音准
已具备: 80 %学生能够准确歌唱二、三度音程。
未具备: 歌曲中大量的跳进音程学生还不会
要素
已具备: 1、五声调式相关知识、简单的曲式分析
2、简单的了解润腔
未具备: 1、歌曲调式、结构及旋律走向的分析
2、学习民歌中依字行腔、叠字儿化音、衬词、方言及演唱民歌中小抖腔、小甩腔、收腔
能力
已具备: 1、学生能做到把歌唱准
未具备:2、运用课堂所学进行简单的音乐合作表演学生气息浅,歌唱模仿和识读能力欠缺,尚不能做到积极主动地运用情感歌唱
4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尝试用方言有韵味儿地演唱《马桑树儿搭灯台》的第一二乐句,感受湖南桑植民歌的韵味。
(二)教学难点
体验《马桑树儿搭灯台》中小抖腔、小甩腔、收腔,并能尝试运用到其它的湖南桑植民歌中。
5教学过程
5.1第一学时
5.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马桑树儿搭灯台
1、师生各用家乡话在规定情境中打招呼。
2、师范唱《马桑树儿搭灯台》让学生说出其演唱的内容和歌曲的音乐情绪,并介绍方言演唱是民歌的重要特点。
【设计意图】:感受方言的趣味性、重要性,通过教师的演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2【讲授】学习《马桑树儿搭灯台》感受民歌的味道
(二)学习歌曲《马桑树儿搭灯台》感受民歌的味道
1、学习第一、二乐句
(1)师范唱第一、二乐句,让学生找出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并标注出来,讲解“马桑树儿搭灯台”的含义。
(2)学生在第一、二乐句的歌词中找出与其他歌曲的区别,教师讲述叠字儿化音、衬词。
(3)师教学生学习方言,感受方言的音调,让学生用方言读会一、二乐句。
(4)师范唱让学生说出旋律与方言音调的联系,讲解“依字行腔”。
(5)口传心授教唱第一、二乐句:
①按照依字行腔教学生唱会一、二乐句。
②唱会后,教师加入润腔演唱让学生找出区别。
③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小抖腔、小甩腔、收腔三种润腔的唱法,并学唱。在演唱时讲解气息的运用。教学生有韵味的演唱第一、二乐句。
2、学生分组表演一、二乐句
【设计意图】:用口传心授的发方法,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展现民歌的传承过程,让学生体验湖南桑植民歌独特的韵味儿。
3、完整欣赏《马桑树儿搭灯台》
播放桑植民歌传承人向佐绒老师演唱的《马桑树儿搭灯台》学生欣赏全曲:学生思考曲式特征、调式。
4、小结《马桑树儿搭灯台》这首歌曲的“字”、“味”、“气”从而形成独特的韵味儿。
【设计意图】:通过完整欣赏来了解歌曲的味道。用口传心授的教学过程展现民歌的传承过程,让学生体验湖南桑植民歌独特的韵味儿。
活动3【练习】练习
1、欣赏桑植民歌《棒棒儿捶在岩板上》,学生分别找出这首歌曲中叠字儿化音、衬词、曲式的特点。
2、教师范唱《太阳出来一点红》,学生分析歌曲的曲式特征。
3、体验《大姐上四川》
(1)教师范唱《大姐上四川》,学生说出曲式特点。
(2)师讲解半句歌曲式特点。
(3)再次让学生体会方言的魅力并学会用方言读《大姐上四川》。
(4)按依字行腔教学生唱会歌曲后,让学生自己把小甩腔、小抖腔、收腔这三个润腔很好的运用到歌曲中。
(5)学生分男女生表演《大姐上四川》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几首歌曲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桑植民歌的韵味,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
活动4【导入】拓展与延伸
1、师生共同分析桑植民歌的成因。
2、欣赏吴碧霞、宋祖英演唱的《马桑树儿搭灯台》讲述桑植民歌的流变性、即兴性。
3、小结这节课学生的收获。
4、音乐文化延伸:中国的地方民歌是民族音乐艺术的根、也是我国传统音乐的精髓。因此,我们要向这些歌唱家学习,把中国民歌中的“味 儿”传承下去。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尽一份绵薄之力,使中国地方民歌永葆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民歌成因的了解进一步让学生知道对不同风格演唱的比较,体现民歌的即兴性、流变性。总结本课。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民歌,湘文艺课标版”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八年级-民歌(一)初中音乐湘文艺课标版-北京”,所属分类为“初中音乐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八年级-民歌(一)初中音乐湘文艺课标版-北京”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32285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