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简介:
视频标签:绣荷包
所属栏目:初中音乐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初中音乐湘文艺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绣荷包》(云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初中音乐湘文艺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绣荷包》(云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
本节课通过念读、听记
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这两种节奏型。此外,面对学生的起点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我将采取以下对策:
1. 对作品风格的把握不到位——我会多让学生聆听模仿,借助律动感受歌曲的拖腔;通过分析歌曲的字儿、劲儿、气儿,更好地表现歌曲的味儿。
2. 声音小,不敢演唱——变换演唱形式,齐唱、领唱、对唱,逐渐加入表演唱。 3. 对作品音乐特点的分析不全面——启发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要素来分析,关注文化中的音乐。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积极参与到歌曲《绣荷包》的学习实践活动中,从而进一步了解和喜爱中国民歌,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二)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聆听比较、自主感受、模仿学唱中学习演唱歌曲《绣荷包》,体验并把握歌曲中装饰音、拖腔的演唱特点,基本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和韵味;在听记节奏、读谱视唱中巩固和落实音乐基础知识,提高演唱技能。
(三)知识与技能
1. 能够用方言演唱歌曲《绣荷包》,并能利用熟悉的旋律,巩固和提高由
和
组成的旋律片段的听记和视唱。
2. 探索云南弥渡民歌的音乐特点及风格,对民歌中的小调有初步了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绣荷包》,感受、表现歌曲的情绪和韵味。 (二)教学难点
1.体验歌曲中装饰音、拖腔的演唱特点,并尝试模仿演唱。 2. 对
和
组成的旋律片段的听记。
五、教学过程
4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与教学指导策略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导 入
【识】教师范唱,引出歌曲
1.教师演唱歌曲片断,提问:老师唱了一首关于什么的歌曲?
2.简介荷包的由来,引出歌曲《绣荷包》。
听老师演唱,辨识歌曲的内容和地域风格。
实物展示,直入主题,通过教师范唱,引起学生进一步学唱和探究的兴趣。
学 唱 歌 曲 | 生 歌
变
熟
歌
1.【唱】唱会:教师手打指挥拍,分句范唱,及时解决学唱过程中学生认为的难点。 感受歌曲情绪。
请学生完整演唱并尝试表现歌曲情绪(提示:乐句清晰,气息连贯,声音明亮、轻快) 2.【听】聆听歌曲(吴碧霞演唱版本),感受歌曲的演唱特点。 3.【议】讨论歌曲的语言风格和唱腔风格。
语言风格:(1)方言:“荷”、“哥”、“个” (2)衬词:“嘛”、“是” (3)咬字吐字:延长字腹
唱腔风格:(1)润腔(双倚音,单倚音)
(2)字腔关系(一字多音,腔随字走)
注:在讨论的过程中,将这些润腔和拖腔的地
方反复进行练习和模仿。
4.【唱】唱出味道:背唱歌曲第一段,进一步
尝试表现歌曲的风格。
变换演唱形式(领唱、齐唱、对唱)
5.【演】边唱边跳,综合性表演
简单介绍弥渡花灯。
示范云南花灯“小崴”的舞蹈动作,带领
学生边唱边跳。(女生学习“小崴”动作,男生
可配合音乐做声势伴奏)
学生手打节拍,
跟随老师模唱歌曲,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
完整演唱。
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演唱特点。
讨论歌曲的语言风格和唱腔风格并尝试模仿演唱,尽可能表现出歌曲的韵味。
完整演唱,尝试表现歌曲风格。 变换演唱形式
演唱。
女生学习“小
崴”舞蹈动作。
男生做声势伴
奏。
教师示范、学生模
唱,用最简单、最直接的 “口传心授”方式教唱歌曲。
在唱会的基础上聆听,对比自己的演唱,更多地关注歌曲的演唱特点。
把握歌曲的风格韵味,即“润腔”、“拖腔”、“方言”等方面。
变换演唱形式既为了增强演唱的兴趣,也为后面综合性体验做铺垫。 民间歌曲具有歌舞不分家的特点,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表现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5
拍手 拍腿
巩 固 知
识 | 熟 歌 学 本 领
【听记】
1. 教师展示由
和
组成的节奏
卡片,请学生念读。
2. 教师弹旋律,学生记写缺失的旋律片段。
3. 用钢琴弹伴奏,带领学生视唱乐谱。 【析】引导学生分析歌曲旋律、节奏及调式特
点,并填写学案。 旋律:细腻优美,波浪式进行,以级进为主,偶尔会出现跳进音程,但都是在弱拍出现; 节奏:密集,多附点和切分节奏; 调式: 五声音阶羽调式。
提问:为什么弥渡民歌有这样的音乐特点? (1)地理位置(山清水秀)
(2)语言(平缓圆润,语势起伏不大) (3)民族融合(彝、白族) 【辨】辨别歌曲的体裁,初识小调。
小调又叫 “小曲”、“小令”,是我国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流传于城镇和集市的民间独唱、对唱和舞蹈小曲。小调题材广泛,旋律_________,节奏____________,结构均衡对称,常用衬字、衬腔拓展音乐结构,加强情感表达。
手拍节拍,口读节奏。 记写缺失的旋律片段。
手打指挥拍,视唱乐谱。
结合乐谱,分析歌曲旋律、节奏及调式特点。
探讨弥渡民歌的音乐特点及风格,分析其文化背景。
补充小调的概念。 复习旧知,学习新知。
在唱会歌曲的基础上,再来视唱乐谱,记写附点和切分节奏的旋律片段,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体。
树立“文化中的音乐”观,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举一反三,对小调的 音乐体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6
总 结 归 纳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唱了一首云南弥渡民歌《绣荷包》,探索了其音乐风格和演唱特点, 感受到了语言、地理环境、文化生活等对歌曲风格的影响。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再搜集、学唱不同地域的《绣荷包》,从音乐要素方面进行比较,下节课交流。
课下搜集、了解不同地域不同版本的《绣荷包》,比较其异同。 在了解云南弥渡民
歌音乐特点的基础上,拓展不同地域版本的《绣荷包》,比
较同一题材不同地域带来的不同风格的音乐。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分值 得分
评价 方式
歌唱
1.能够模仿老师的演唱,完整演唱歌曲。
10分
自评 互评
2.能够有感情、有韵味地完整演唱歌曲。 20分 3.能够边唱边做舞蹈动作(女生)或声势伴奏(男生)。
10分
4.能够比较准确地视唱歌曲。
10分 听记
能够念读由
和
组成的节奏卡片。
10分
自评
师评
能够记写由
和
组成的旋律片段。
10分
听辨
通过学唱和聆听歌唱家演唱,能够听辨出歌曲的演唱特点。
10分 自评 师评 听理解
1.理解并描述《绣荷包》的音乐特点。
10分 自评 师评 2.理解并描述云南弥渡民歌的主要音乐特点及风格,并能简单分析其原因。 10分 3. 能够总结出小调的概念。
10分
你的得分
备注:满分100分。85-100分,圆满完成,优秀!
70-85分, 基本完成,良好! 70分以下,未完成,待努力!
7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1. 关注学生“学”的过程。本节课以歌曲《绣荷包》为主线,以“识—唱(唱会)—听—议—唱(唱出韵味)—演”贯穿整个学唱过程,关注学生学的过程,以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素养为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歌曲的风格和民族文化特点,每一次演唱都有不同的要求,逐层深入,“一唱”做到唱会,然后在聆听、讨论歌曲演唱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二唱”,尝试做到有感情、有味道地演唱歌曲。“三唱”则加入了舞蹈和声势的,学生进行综合性的体验。
2. 生歌变熟歌,熟歌学本领。听记视唱环节放在学唱歌曲之后,目的是引导学生先模仿歌曲的“味儿”(生歌变熟歌),再加深对作品本体的认知(熟歌学本领),如念读附点、切分节奏,利用熟悉的旋律,巩固和提高由和组成的旋律片
段的听记和视唱,分析调式等。
3. 体现“深度学习”的理念。即有意义、理解性、阶梯式的学习。先通过模唱培养学生的旋律感,从而进一步分析歌曲的节奏和调式特点,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中的音乐”,进一步认识、理解民歌与人民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唱歌课,学生从不会唱到会唱,再从会唱到有感情、有韵味地演唱,是本节课最大的生成性成果。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有如下体会:
1.民歌教学,重在味道:本节课,学生通过模仿来学唱,关注这首歌曲的字儿(方言、衬词、咬字吐字)、劲儿(甜美、明亮的声音,兴奋、热烈的情绪)、气儿(连贯的呼吸和乐句),味儿(润腔和拖腔的演唱)。边唱边议,边唱边演,在活动中学唱,把握歌曲的味道。教师的教法有直观演示,启发引导,学生的学法有参与体验、模仿练习和自主感受、讨论探究。
2. 深挖作品,加强学习:对于民歌的教学,唱会不难,唱好并唱出味道是非常不易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自身在教之前要先想办法找各种资料(文章、音频、视频)来了解它、学习它、专研它。只有老师唱出味道了,才知道从哪些地方指导、点拨学生,才能给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3. 逐步深入,学以致用:模仿歌曲中装饰音、拖腔的演唱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通过比较聆听、借助律动体验、讨论语言和演唱特点、变换演唱形式等多种方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唱好这首歌曲。此外,从歌曲中延伸出来的对附点、切分节奏的念读和记写,对小调体裁的初步了解,以及建立“文化中的音乐”观念等,都对以后的学习有所帮助,举一反三,体现了“生歌变熟歌,熟歌学本领”的教学理念。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绣荷包”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初中音乐湘文艺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绣荷包》(云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所属分类为“初中音乐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初中音乐湘文艺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绣荷包》(云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中学”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32285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