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劳动的歌,高山族民歌,杵歌
所属栏目:初中音乐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初中音乐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劳动的歌高山族民歌《杵歌》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初中音乐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劳动的歌高山族民歌《杵歌》
课题 第五单元《劳动的歌》--------《杵歌》高山族民歌 学科 音 乐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弘扬民族音乐,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
理论依据
强调音乐实践,以获得对音乐的亲身体验。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提高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
2.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杵歌》为五声羽调式,2/4拍,一段体结构。由a、b两段,每段三个乐句组成,并紧紧围绕“羽”音展开进行。歌曲音乐节奏鲜明,旋律流畅,起伏较大,既有劳动节律,又优美动人,体现了高山族同胞热情、乐观、热爱生活的性格,并生动地展现了高山族同胞的生活风俗习惯。 歌曲中的节奏元素: 音程元素: 纯一度、大二度、小三度、纯四度、纯八度。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具备基础视唱和听音能力。但对台湾原住居民高山族的音乐、文化知之甚少,歌曲中切分、附点、弱起节奏和比较拗口的衬词,大部分学生很难准确演唱。这首歌曲动感的节奏和热情的情绪比较能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能够用轻巧欢快的声音演唱《杵歌》,了解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并能准确掌握附点、切分、弱起节奏的演唱。
2、能够用聆听、体验、合作等方法,基本表现出台湾高山族民歌的风格特点,乐于参与劳动歌曲集体性的综合表演。
3、能够了解劳动号子的特点,感受高山族乐观、豪放、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激发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
重点:学会演唱《杵歌》,表现歌曲的情绪与风格特点。 难点:1)、附点、切分、弱起节奏。 2)、八度大跳音程、衬词的演唱。 3)、感受、表现歌曲的情绪与韵味。
教学设计特色
一、挑战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教师通过节奏热身、听音模唱先引导学生解决节奏、音准的难点;通过聆听教师范唱,初步感知歌曲的情绪与歌词、节奏的特点;聆听教材范唱,分析旋律和调式,然后学生再进行学唱歌曲的体验学习。学生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了劳动号子的分类和特点,在感受歌曲韵味的环节,学生水到渠成总结出劳动号子的作用。 二、采用多元教学方法-中西合璧。
民歌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口传心授,但是这首高山族民歌因为没有装饰音等复杂的旋律变化,我先采用柯达伊节奏的律动,利用节奏热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歌曲的学习提前解决节奏的难点。同时采用先欣赏,再识谱教学,然后口传心授唱出歌曲的风格与韵味,以“视唱法之石来攻玉”。 三、感受号子-体验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舂米劳动,感受强拍,也体会到劳动号子统一劳动节奏的作用。男生在b段换成“嗨”更增添劳动的气氛,学生体会到劳动号子调动劳动积极性的作用。通过欣赏《杵舞》,学生了解到筛米的声音、竹筒的撞击也给音乐增添无限的色彩。最后教师利用拖把自制杵,并用音乐教室的积木凳子,横放和竖放敲击出不同的音高,让学生模仿杵歌劳动场面创编节奏。教师出示沙锤、竹筒,这些打击乐激发了学生模拟劳动场景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参与综合表演的热情。 四、体验歌曲情景-有感而发
学生在模拟劳动场景时,感受到《杵歌》的作为劳动号子的作用。从而在熟歌学本领过程中,学会感受歌曲,分析歌曲的特点及产生特点的原因。如此枯燥、乏味的劳动,我们却从歌曲中感受到的却是欢乐、自豪的情绪,学生在用一句话概括高山族,很快总结出高山族是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民族。
教学反思
一)、注重学情,引导学生逐层深入体验音乐。
根据学生的情况,预设节奏、音准难点,通过节奏热身,解决节奏的难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式、音阶模唱解决解决八度大跳音准难点。然后视唱乐谱学会歌曲,生歌变熟歌。接着熟歌学本领,唱出韵味,感受劳动号子的分类及其作用。
二)、唱出韵味,加强自身学习。
歌曲的体裁是劳动号子,又是高山族民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演唱歌曲,首先讲究字正腔圆,然后注意歌曲呼吸,感受劳动号子的强拍,唱出力度感。通过劳动号子分类,学生明白农事号子因劳动强度小,声音要有弹性;男生在b部分用“嗨”演唱,更增添劳动的气氛。但是个人觉得对高山族民歌演唱的韵味把握还不够,需进一步提升自我学习,掌握我国各地民歌特点。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