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运动和力
所属栏目:初中物理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 运动和力》复习课_大连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 运动和力》复习课_大连市第四十二中学
第八章 《力和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了解摩擦力;知道二力平衡条件;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章在第一章机械运动和第七章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运动和力的初步知识。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一章所学力学知识的延续,又是继续学习压强、浮力等各章的预备知识,同时更是学生在高中阶段进一步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3.教材的编写思路:本章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从生活中常见的运动实例入手,带领学生一步步地认识运动,以探索物体运动的原因为线索,逐渐解开运动的实质,力与运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帮助学生对本章知识点逐一梳理。主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根据问题自己归纳整理,老师只是起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关键地方给以强调和点拨,并通过相关的习题进行知识巩固。 因这一章知识点与生活联系紧密,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我知识归纳的能力。尽量让学生多思考,多表述,多动手,多总结。通过课件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回顾实验、习题练习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通过解决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掌握力、力和运动相关的概念、定律、结论和实验; 2、能够解释惯性现象;
3、能够利用二力平衡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和说题,对重点知识进行梳理,达到查遗补漏的目的。 情感、价值和态度观:
1、培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2、通过说题教学,培养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惯性现象和二力平衡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和应用二力平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策略设计
这是一节复习课,重点是学生对整章知识的梳理和识记,并通过相关的习题练习,来正确应用所学习的知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使学生能在学中悟法,会中用法,用中觅法,为以后地学习起导向作用,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要求,适时指导学生巩固或学习以下学法:通过教师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我知识归纳的能力。通过相关的习题练习,通过学生正确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以小组形式梳理力和运动的重点知识。
提示:在知识点的梳理中要注意有哪些重要概念、结论、定律和实验,并将知识点联系实际加以应用。 学生进行汇报,师生共同总结。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重点知识的复习 一、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课件展示,回顾上一章我们学习力的本质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必然也是受力物体。
板书:一切物体。
那么力作用于物体,物体可能处于哪些状态呢?
学生: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统称为平衡态。举例,如悬挂的灯,桌上摆放的花瓶及轨道上行驶的高速列车。在平衡态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而变速(加减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成为非平衡态。例如,离开脚在空中飞行的足球,绕地球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它们的运动速度大小、方向都发生变化。即在非平衡态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板书:平衡态(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状态不变 非平衡态(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运动状态改变
教师:对于处于平衡态的物体可能处于2钟情况,1是经典力学牛一定律告诉我们,一
切物体在不受力时都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课件展示: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为经典力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导学生完成学案的练习。 7. 竖直加速下落的雨滴,假设雨滴下落到某高度时,所受的力突然全都消失,那么雨滴将()
A. 静止在原处 B.向下做匀速直线运动 C. 向下做加速直线运动 D.向下做减速直线运动 8.如图所示,在竖直平面内用轻质细线悬挂一个小球,将小球拉至A点,使细线处于拉直状态,由静止开始释放小球,不计摩擦,小球可在A、B两点间来回摆动.当小球摆到B点时,细线恰好断开,则小球将()
A.在B点保持静止 B.沿BE方向运动
C.沿BC方向运动 D.沿BD方向运动
板书:牛顿第一定律(不受力时,F=0)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适用条件是一切物体,他指出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
的性质,即惯性。
课件展示:惯性及鸡蛋的实验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 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利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趣现象。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高速行驶的列车不易停下,说明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B. 静止在水平路面上的汽车没有惯性
C. 歼击机投入战斗前要抛掉副油箱,这是为了减小惯性更加灵活 D.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通过实验验证后直接得出的
11.火车沿平直轨道匀速行驶,面向行驶方向坐在车厢里的乘客竖直向上抛出一个苹果,根据惯性定律,我们可以判断出苹果下落时( )
A.必然会落到乘客的后面 B.必然会落到乘客的前面 C.必然会落到乘客的侧面 D.会落回乘客的手中
12.如图是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时,车内悬挂的小球和杯中水面在某一瞬间的情况,其中符合物理规律的是:()
13.将纸板盖在玻璃杯上,再把鸡蛋放在纸板上,用手指迅速将纸板水平弹出,鸡蛋会怎样?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这一现象。
教师:我们知道牛一定律是在物体不受力时的状态,运用了实验和推理的方法,而在地球附近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因此牛一定律只是理想情况;物体处于平衡态的另一种情况就是物体受力且受平衡力,即合力为0。而我们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的最简单一种情况就是二力平衡。
板书:二力平衡(受力时,F合=0) 课件展示:二力平衡
二、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
衡。
2、二力平衡条件:(研究二力平衡条件)
⑴实验1得到的二力平衡条件是: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⑵实验2得到的二力平衡条件是: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⑶实验中的木块换成两个木块分别受力,得到的二力平衡条件是: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物体运动状态说明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学生:完成学案的练习。
14.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利用了定滑轮能够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并通过调整______________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
(2)实验时发现,当F1稍大于F2时,木块依然能保持平衡状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进该小组的实验方案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木块扭转到如图所示的位置,松手后瞬间,木块不能保持平衡状态。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应该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探究同一问题时,小明将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小华则设计了小卡片的实验,同学们认为小华的实验优于小明的实验.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选择小卡片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填“考虑”、“不考虑”)小卡片的重力
(5)为了验证只有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才能平衡,小华下一步的操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上一章,我们学习了(G、F),这一章我们应用二力平衡测量滑动摩擦力,我们一起回顾摩擦力的知识。摩擦力例子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
课件展示:测量摩擦力及探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思考回答,没有摩擦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举例完成。
教师:好的摩擦我们要增大,有害的摩擦我们要减少。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三、摩擦力:
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3、摩擦力的方向: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 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⑶ 1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比较甲、乙图可得: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比较甲、丙图可得: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7、应用: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
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
练习:火箭将飞船送入太空,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是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太空飞船在太空中遨游,它受力(“受力”或“不受力”的作用,判断依据是:飞船的运动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飞船实验室中能使用的仪器是 B (A 密度计、B温度计、C水银气压计、D天平)。
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学案的对应练习。
15.一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当它受到一个水平方向大小为3N的拉力时,木块静止不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______N.当它受到一个水平方向大小为5N的拉力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______N.如果拉力增大到6N时,木块将做______运动,这时的摩擦力是______N.
16.如下图甲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下图乙所示。由图像可知当t=1s时,物体处于 __________状态,t=5s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__N。 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0~2s,物体没有被推动,是因为推力等于摩擦力 B.2~4s,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C. 2~4s,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3N
D.4~6s,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水平推力是一对平衡力
教师:这两题分别用力判断物体所处的状态,或由物体状态来判断受力情况,当物体受平衡力是处于平衡态,受非平衡力即合力不为0,处于非平衡力。
板书:当物体受平衡力是处于平衡态,受非平衡力即合力不为0,处于非平衡力。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教师:展示蹦极视频,请同学分析运动员的速度变化情况。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受力情况,由受力情况判断状态。
四、小结
教师:物体在无力作用时(F=0)时,运动状态不变;有力作用时(F≠0)运动状态不
变。可见,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
板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教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今后学习尤其高中物理我们将运用这些知
识解决有用有趣的问题。
五、作业能力培养力和运动章末练习。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