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第三届全国统编部编版
所属栏目:小学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第三届全国统编部编版小学语文优质课六年级上册第10课《竹节人 第二课时》宁夏银川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第三届全国统编部编版小学语文优质课六年级上册第10课《竹节人 第二课时》宁夏银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确阅读任务,采取不同的方法阅读相关课文内容,体会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2.能讲述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条理清楚,让老师的形象生动。
3.在完成任务二、三的过程中继续体会阅读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同,进一步觉察阅读的路径。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带着“写玩具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个阅读任务阅读了《竹节人》这篇课文,结合你们的课堂学习单说说你的阅读收获吧。
2.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带着阅读任务二、三走进《竹节人》这篇课文。
二、完成任务二、三,进一步觉察阅读路径
(一)引导梳理阅读范围
1.竹节人给作者的童年带来了怎样的乐趣呢。要完成任务二我们应该关注课文的哪一部分或哪几部分的的内容?(出示层次梳理)根据上节课的阅读经验,你们觉得这27个自然段都需要细读吗?
2.完成任务三我们需要关注哪部分内容?(第三部分)
(二)认领任务,完成任务
1.出示任务,领取任务。
理清了阅读的范围,接下来同学们可以自由从任务二和任务三任选一个来完成。(出示任务)
任务二: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6分钟)
(1)细读与任务相关的段落,画出竹节人给人们带来乐趣的语句,并在感受特别深刻的地方简单批注。
(2)好好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准备分享交流。
任务三: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6分钟)
(1)细读与任务相关的段落,练习讲老师与竹节人的故事。
(2)准备分享展示。
2.学生自主阅读,完成任务。
(三)分享交流,明确任务要点
任务二: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1.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出示相关语句,指导朗读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适时出示视频,激发兴趣,指导朗读。
用铅皮剪一把偃yǎn 月刀,用铁丝系一绺liǔ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的更响的名号。
破课桌,俨yǎn然一个叱咤zhà风云的古战场。
有时其中的一个线卡qiǎ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
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cuán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zhā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hònɡ作鸟兽散。
2.回想一下完成任务二的过程,我们是怎样一步步感受到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乐趣的?
3.回顾我们关注的内容,你们觉得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乐趣体现在哪些方面?
任务三: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过渡:这是我们小时侯玩竹节人的经历,老师与竹节人之间的故事又是怎样的,请同学来讲一讲。
1.分享展示,指名“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
2.其他同学评价。教师引导:讲老师与竹节人的故事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学生梳理讲故事的要点:梳理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回顾梳理,提炼方法,再次实践,觉察路径
1.引导学生梳理交流:到此,我们基本完成了阅读提示中的三个任务,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完成这些任务的?
2.有一些同学他们也阅读了《竹节人》这篇课文,完成了三个任务。请打开课本39页,看看课后练习中这些同学是怎样交流他们阅读方法的。如果他们的阅读方法和你们的不一样,请标画出来。如果你的方法比他们的好,你也可以把自己的方法批注在旁边。
3.指名交流,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反思:对照三位同学的阅读方法,回顾我们自己完成了三个任务的过程,你觉得第几个任务还有提升的空间?比如说:如果想要把老师与竹节人的故事讲生动,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关注故事中的细节)
4.从三个任务中选择一个还需提升的,再次阅读完成任务。
5.指名交流,展示。
小结:带着不同的阅读任务,我们关注了不同的内容,用的阅读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五、照应开头,课后延伸
1.照应开头:出示单元首页杨绛先生的话“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和《竹节人》一课的三个任务,同学们,现在你又怎样理解杨绛先生的这句话。
2.布置作业:课下,请同学们练习写好本课生字,积累本课丰富的四字词语。同时,尝试带着不同任务反复多次阅读冯骥才的《花脸》,注意记录你完成每一个任务时关注的内容和阅读的方法,和同学交流。
(1)向别人介绍花脸的样子。
(2)讲述“我”闯祸受罚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9.竹节人
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不同) 采用的阅读方法(不同)
写玩具制作指南 3-7自然段 提取关键信息
玩法 8、9自然段 抓关键词
分享乐趣 10-29自然段 朗读感悟
讲故事 20-29自然段 起因、经过、结果(关注要素)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