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第三届全国统编部编版
所属栏目:小学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第三届全国统编部编版小学语文优质课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安徽合肥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第三届全国统编部编版小学语文优质课六年级上册《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安徽合肥
六年级上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一、文本教学解读
统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以“艺术之美”为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3课共四篇课文,从不同方面展现了艺术的魅力。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这一要素是在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结合本课的文体特点,教学既要关注语文要素,又要兼顾文言文的特征和课后习题进行综合考虑。
《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是第七单元“艺术之美”主题下的开篇之作。文言文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音韵优美和谐,83个字的古文展现了伯牙、子期心心相印、心志相投的高洁情怀和真挚情谊,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知音”经典。
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作为高段的文言文教学,教学中本可以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进行系统梳理和训练,也可以在“知音文化”上广征博引,升华情感。但教材是将其编排在“艺术之美”的主题下,编排意图不言而喻——借助语言文字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所以,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研读文本,想象故事中的画面和琴声,再尝试通过自己的诵读把想象到的画面和琴声传递出来,为体会艺术之美服务,并借助课后习题适度渗透“知音文化”,抓住重点,轻巧突破,体现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
二、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等来体味课文的内容与情感,并试着背诵课文。
2.通过借助课文注释、插图等方法,读懂句意,理解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重点句的含义,能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并结合课后资料袋内容,初步感受“知音”情谊。
教学准备:
学生:充分预习,读熟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读题解题 初感艺术
【师板书课题: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
1.齐读课题。
2.回忆旧知。
(1)学习文言文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
(2)出示预习单
预设点拨:关注单元整体,知道单元语文要素。
3.借助文字想象,解题。
(1)再读一读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2)初识古琴。
①伯牙鼓的是什么琴?
看……
②听一段古琴。
听……
说说你刚才听到了怎样的琴声?
(设计意图:从回顾文言文学习方法和借助预习单初步感知第七单元语文要素两个方面回忆旧知,都是为本节课扎实落实语文要素做好学情了解和准备。快速梳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既是回顾复习,也是为接下来的读对、读懂文言文做好铺垫。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聆听古琴声,则是为之后的创设情境埋下伏笔。)
板块二 自主初读,读准文言
1. 自读课文。
自己通读两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反馈。
同桌互读一遍,讨论、修正不准确的字音。
3.师生交流。
(1)指名读文,评价;读预习中认为难读的句子;指名读文
(师相机点拨指导)
预设长句: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反馈预习单生字——哉 巍
【师板书课题:哉 巍】
4.齐读全文。
(1)齐读课文
(2)出示“竖排,无句读”的文言文,指名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文言文学习经验,尝试通过自读、互读纠正错误的字音和停顿,再通过全班交流,读好本课的重点句朗读和难读的句子,达到读准文言的目标。)
板块三 古文今读,读懂文言
预设过渡:
是啊,把文言文读对了,读准了,是不是就读懂了呢?
1.再读一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交流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学生活动“用自己的话说故事”,轻巧突破“理解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在“用自己的话说故事”中,通过学生评价和教师点拨纠正不准确的理解,根据学情强调个别字词的理解。)
板块四 想象情景,体会艺术
预设过渡:
同学们,刚才咱们初步感受这动人的故事。接下来,咱们继续走进故事,尝试着透过文字,穿越千年,去看一看伯牙弹琴,看一看锺子期陶醉在琴声之中。
1.再读课文,你能从哪些文字中看到画面,听见琴声?
2.师生交流
(1)伯牙弹琴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指名说;指导朗读;师小结。
(2)子期听琴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指名说;指导朗读;齐读;师小结。
(3)想象画面,配乐齐读。
(设计意图:借助“子期听琴”和“伯牙鼓琴”的文字想象画面和琴声,既是为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设计的教学活动,也为学生体会艺术之美搭建了支架:借助文字想象画面、琴声,再试着读出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琴声,实际就是体会古琴曲之美的过程。)
板块五 整体感知,感受知音
预设过渡:
一曲琴音成就一则传奇故事,一份传奇友谊。正是这样的故事打动了每一个中国人。同学们,你觉得,在这篇文言文中哪句话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说。
2.想象画面;指导朗读;齐读。
3.预设点拨:这是怎样的友谊?
【预设板书:知音】
预设追问:什么叫“知音”?
4.出示资料袋。
读一读课后资料袋,关于知音,资料袋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内容?
预设小结:
因此,古人也将 “伯牙鼓琴”作为一个典故,用一种“用典”的方法创作诗句、文章,来表达“高山流水觅知音”,表达自己对知音的期待和向往。
【预设板书:高山流水 遇 觅】
5.预设小结:
一曲琴音成就一则传奇故事,一份传奇友谊,就让我们暂且留在故事里,一起倾听一段《高山流水》吧。
6. 琴曲欣赏。
指名说:现在,你又听到了怎样的琴声?
(设计意图:以“打动”作为切入口,继续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想象画面,读出情感,为学生们搭建一个“感受知音”的平台,并借助课后资料袋,帮助学生初步感受“知音”。对六年级学生来说,“知音”在字面含义上似懂非懂,在引申情景中看不见、摸不着,又无法联系生活经验感受,借助“最能打动你的那句话”想象画面也是将“初步感受‘知音’”成为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一种教学活动和达成要素的策略。)
板块六 回顾全文,背诵积累
预设过渡:
其实,一代琴师赋予一曲古琴曲的内涵太丰富了,何止于高山流水?也可以是青山白云,还可以是晚风红霞。让咱们用自己的背诵将《伯牙鼓琴》这篇故事继续流传下去吧。
1.练习背诵。
2.配乐背诵。
(1)借助提示,指名背诵。
提示一:随机出示词串
提示二:课文插图
(2)集体背诵。
3.作业设计
和家长一起听《高山流水》
(设计意图:将积累背诵作为巩固“借助语言文字想象画面,体会艺术之美”的教学活动。除了学生个体的练习背诵,“随机出示词串”
和“课文插图”是对学生从文字到画面和画面到文字的双向复现。配乐则是基于“体会艺术之美”的已有学习经验下,为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提供一个既能浮现文字,又能浮现画面的空间和抓手。
附板书设计:
22.伯牙鼓琴
遇
高山流水 知音
觅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