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简介:
视频标签:
所属栏目:小学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第三届全国统编小学语文优质课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开国大典》第二课时_四川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第三届全国统编小学语文优质课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开国大典》第二课时_四川
六年级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
【教材解析】
《开国大典》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各个场面描写突出了开国大典喜庆、庄严、隆重、热烈的氛围,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诞生无比激动、自豪的感情。本单元前两课是《七律·长征》和《狼牙山五壮士》,都是革命题材的文章,其人文主题是“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语文要素为“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从点面结合的语文要素看,《狼牙山五壮士》的课后提示是“课文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可见这一课主要学习的是点面结合的好处、作用;而《开国大典》的课后提示是“读读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显然,这一课的目标在上一课的基础上有所提升,需要让学生进一步关注点面结合的方式,即如何点面结合。
同样是点面结合,细读“阅兵仪式”这一场面,会发现与“典礼仪式”的描写有较大的区别:典礼仪式的场面描写用的是“点”与“面”交叉结合的方式,而阅兵场面用的是先串联“点”然后再结合“面”的方式,这二者的不同是因为要表达的目的不同。典礼仪式的场面用交叉结合的方式可以表现“参与广、氛围浓、激动热烈”的互动场面;而阅兵场面则表现了“兵种多,不间断,气势磅礴”的震撼。以此为例,让学生了解到根据自己的表达目的,灵活选择点面结合的方式。
【教法学法解析】
1.自主与探究
老师为学生设计任务清单,提供阅读支架。学生根据预习清单独立自主学习,整体感知梳理文本,简要交流,为深入学习做准备。而合作探究主要针对教学难点“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研讨。
2.语用与实践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活动和语言的双重实践。
根据本课“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特点,用“镜头语言”(特写镜头与全景镜头)来体会“点面结合”,把学生置身于“拍纪录片”的活动任务中,是活动的实践。用创作“解说词”的方式来链接历史背景,揭示开国大典的伟大历史意义,训练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这是语言的实践。
【教学目标】
1.感受“点面结合”的不同方式,并认识到不同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
2.用创作“解说词”的方式来链接历史背景,理解开国大典的伟大历史意义。
【课前准备】
“从《开国大典》里学习当导演”任务清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自主阅读,独立完成任务清单
故事导入: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一位苏联纪录电影摄影师被允许全程拍摄开国大典,遗憾的是开国大典结束后几天,存放胶片的房间失火,珍贵的原始彩色影像资料几乎被烧光了,后来不得不重拍纪录片。今天,我们就试着用“拍纪录片”的思维方式来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首先,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任务清单。
“从《开国大典》里学习当导演”任务清单
熟读课文《开国大典》,结合课后第三题,边读边批注。
(一)主题氛围组
为本纪录片选择整体的氛围基调,用2个关键词表述。
(二)编导组
根据课文把整个活动分成四个篇章,并为每个篇章取个小标题。
(三)摄影组
把课文中的语言描述转化成镜头,区分全景广角镜头和近景特写镜头。选定场面,从中列出哪些画面是广角镜头,哪些画面是特写镜头。(
梳理两个场面即可,“阅兵场面”为必选+任选其他一个场面)。
群众入场 典礼仪式 阅兵仪式 群众游行
1、阅兵场面
2、自选
(四)解说组
寻找最合适的声音来给画面配音或解说。(
可以从自己看到的电视节目主持人里找,也可以找自己身边音色合适的人,或者把应该有的声音特点或语气语调备注到下面。)
(五)背景组
从
“背景关联课文”(见“附录”)里选择一些场面或画面来作为《开国大典》的补充背景(
可以用波浪线勾画相关语句),以此向观众解释开国大典为什么这么热烈、庄严?人们为什么这么自豪、激动、兴奋?
二、合作交流,分享“当导演”的心得
小组内对任务清单进行初步交流,互通有无,形成简单共识。
(一)氛围:庄严、热烈或庄严肃穆、热烈喜庆。
(二)四个篇章:群众入场、典礼仪式、阅兵仪式、群众游行。
(三)特写与全景镜头:主席发言(特写)、群众挥帽(全景)……
(四)解说语气语调:浑厚、激动、庄重、低沉、激昂……
(五)背景场面:圆明园里的掠夺、妇女在租界被训斥、狼牙山五壮士的呐喊……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基本已经具备独立阅读与梳理文本的能力,在老师阅读支架的帮助下,自主学习就不是空谈,而是可以实实在在去完成的阅读活动。“从《开国大典》学当导演”任务清单看似活动任务,实则是对文本的阅读梳理:“氛围”指向整体感知情感,“篇章”指向活动场面,“特写与全景”指向点面结合,“解说词”指向朗读,“背景课文”指向开国大典的伟大历史意义。
任务清单引导学生在活动实践中进行语文实践。
第二课时
一、寻找镜头,感受热烈与庄严的氛围
1.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能表达热烈、庄严氛围的“道具”或行为方式,勾画或批注在相应的地方。
2.交流汇报。
3.出示相关语句,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开国大典热烈、庄严的氛围。
[设计意图]要想表达如此热烈、庄严的氛围,镜头就要去捕捉这样的画面和场景。看似在完成“导演”选道具素材的任务,实则是为了让学生从课文中去体会庄严、热烈的氛围,而这种氛围是用这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
这个板块对应课后提示第三题。
二、切换镜头,了解如何点面结合
1.画“镜头切换顺序图”
根据预习清单里区分出来的特写和全景镜头,按照课文顺序,用“◯”表示特写,用“□”表示全景,照例画出典礼场面和阅兵场面的结构示意图。
2.对比观察
(1)示意图对比
(2)文本对比
对比发现:
典礼是“点”“面”交叉结合;
阅兵是一个“点”接着一个“点”排列,“面”在最后结合。
3.讨论:
(1)质疑:
为何阅兵场面不像典礼场面那样把“特写(点)”和“全景(面)”穿插结合,而是把“特写(点)”串联在一起来组合?写作时连接词都是如此的重复单一?
(2)讨论释疑:
阅兵:把一个个的点(特写)接连不断地推出,连接在一起最后构成庄严、震撼的场面,凸显我国人民解放军兵种多、兵力强的特点。
典礼:特写与全景交叉结合,主席与群众的互动,体现了人民对国家领袖的热爱,可以营造热烈激动的氛围。
小结:点面结合的描写,结合方式不同带给人的感受也不同。要根据不同的需求确定点与面的结合方式。
[设计意图]用导演的思路来看,有的是特写镜头,有的是全景镜头,这些镜头正好对应着“点面结合”的描写方式,而上一课《狼牙山五壮士》中“点面结合”的好处作用已经初步学习过了,那么,这些镜头(即点与面)应该怎样组合,才是这一课进阶学习的任务目标。利用文本对比和示意图对比搭建的“支架”,是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的结合方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的。
这个板块对应课后提示第二题。
三、结合背景,体会情感与意义
为什么会有如此热烈、庄严的场面?为什么会有如此自豪、激动的氛围?
1.结合预习时了解的“背景关联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2.根据老师提供的解说词框架和范例,创作解说词来表达自己对开国大典伟大意义的理解。
3.在《红旗颂》的背景音乐中,结合“群众入场、典礼、阅兵、群众游行”等画面图片,朗读“解说词”。
4.齐读课文片段,感受氛围情感。
5.延伸
香港回归,自信;北京奥运会,自豪;神舟飞船上天,自强。
[设计意图]革命题材的单元和文章,离学生的当下生活有距离,学生理解开国大典的意义是有难度的,必须要结合新中国成立前的背景资料来理解。而这些历史背景资料最好的来源就是小学阶段学过的课文,如《圆明园的毁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狼牙山五壮士》《七律·长征》等,学生因为曾经学习过,对其理解会更深刻;同时,这也是对整个小学阶段革命题材课文的一次整合。没有比“用语文的资源来解决语文的问题”更好的方法途径了。
用“解说词”的方式把背景与正在学习的课文进行联结,既揭示了开国大典的伟大历史意义,又训练了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
五、学习总结,在场面描写中升华主题
导语:曾经的中国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和屈辱,我们为了新中国而浴血奋战,做出了很大的牺牲,所以,在开国大典时,其场面才会如此庄严、热烈。今天我们运用“特写”“全景”镜头的思路学习了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这庄严、热烈的场面再现了新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激动人心的一刻,让我们重温了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了我们的心里。
【板书设计】
7 开国大典
点面结合 历史的声音
【附录】
《开国大典》背景关联课文节选
圆明园的毁灭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里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周恩来出生于1898年。十二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江苏淮安,随回家探亲的伯父来到了东北沈阳。一到沈阳,伯父就告诉他,沈阳有些地方是外国人的租界,不要随便去玩,有事就要绕着走,免得惹出麻烦没有地方说理。
周恩来疑惑不解,问道:“那不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吗?为什么不能去呢?”
“中华不振哪!”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
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道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的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这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 “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
飞夺泸定桥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
……
泸定桥一共十三根铁链,两边各有两根稍高的铁链,算是桥栏;底下并排九根,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可是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在几十丈深的河谷里倾泻下来,冲到岩石上,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水声震耳欲聋。桥的对岸就是靠山的泸定桥,城的西门正堵住桥头。守城的两个团敌人,早已在城墙和山坡上筑好工事。他们凭着天险,疯狂地向红军喊叫:“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
……
突击队刚刚冲到对面,敌人就放起火来,桥头立刻就被大火包围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传来了团长和政委的喊声:“同志们!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最后的胜利,冲呀!”英雄们听到号召,更加奋不顾身,箭一般地穿过熊熊大火,冲进城去,和城里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狼牙山五壮士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第三届全国统编小学语文优质课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开国大典》第二课时_四川”,所属分类为“小学语文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第三届全国统编小学语文优质课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开国大典》第二课时_四川”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99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