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
所属栏目:小学数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7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北京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小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7 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小学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P104-155如图) 本单元主要是认识单式和复式折线统 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折线统计图直 观的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 析和预测。结合统计知识的学习,进一步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做作用,提高 数学学习的兴趣。
例1安排的是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 引出折线统计图,在对比中认识单式折线 统计图的特点,明确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 计图的区别,能够对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 简单分析,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例2通过引导学生经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充分解读统计图的信息,培养数据分析观念。例2突出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以及统计的全过程:抽样---调查---整理、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判断、预测。
本册教材把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整合在一起进行编排和教学,加强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本节课我直接采用教材上的例题进行教学,但是对教材的例题进行了一些调整。(见:我的思考)在教学时,适时地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操作,试验和讨论,经历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和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
学生情况
已有知识经验:
1.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让学生经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在与旧知识的对比中,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生在一下和二下初步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了单复式条形统计和统计表,能根据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在三下,认识了纵横两种条形统计图。由此可见,学生对于统计图的分析、绘制是有一定基础的。
2.在统计的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上,学生在前面四年中有关统计知识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有统计思想和方法学习内容,体验过统计的全过程。
学习困难:
1.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线段可以表示增减变化趋势的基础是没有的,尤其对于折线中的“ ”表示的意义不容易理解。再有学生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容易忽视横轴和纵轴的含义,造成对于稍复杂的折线统计图的解读错误。
2.对于本节课折线统计图比较适合表示一组数据随时间而变化的特点不容易理解,需要学生在对比中,经过自己的分析才能找到方法,因此要有一定量的积累才能达到。
我的思考
一、从“ 折线统计图” 的前测分析中思考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针对教材的安排对学生进行了两个测试问题: 1.你知道用图来数据整理的方式有哪些吗?
2.你知道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吗?
通过前测,发现在被测试的30名学生中第一题答对的有15名同学,第二题
答对的有4人,而这4人中,也仅仅只能答出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高矮来表示数量的多少,对于这下统计图的特征回答不准确。 通过前测的分析,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本课教学目标做出教学的取舍。
舍——统计的全过程以及对条形统计图的分析。
虽然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是学习统计知 识的重要目标,尤其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让学生亲自经历抽样、调查的过程,运用学生调查的数据似乎更真实,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但是由于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适合反应一段时间内一组数据的变化情况,所以学生通过调出获取的数据有一方面需要一定的时间的积累,另一方面,要通过前测,学生依然展示了他们各异的策划方案,同时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再次在课堂上能够获取“好”的数据,学生需要尽可能多的利用对于实际背景已有的先验知识,因此对于数据的收集由于难度较大,又非本节课重点,所以舍弃。
增——通过学生活动,课件演示,展示了知识形成的过程(由条形统计 图变成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增通过两次对比,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折线统计图的出现设计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课件展示信息的三种表达方式:文字、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因此,没有对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而是通过让学生找到2011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强化,直条的高度就表示数量的多少。第二个环节,课件将直条缩小为一个点,让学生用手势演示七个点位置,组织学生观察讨论,还看到了什么?(线段)第三个环节,课件演示学生用手演示的过程,展示折线统计图,引出新课。学生在观察、操作、自我思考与集体交流”相互碰撞的过程中,经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形成过程,为认识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奠定了基础,又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系统提供了可能性。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能读懂但是折现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和
变化规律,了解其特点,体会用统计图来整理数据的简便性和直观性。能对较为复杂的折现统计图进行简单分析,能初步进行判断,通过对比,了解折现统计图来反映一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判断可以用什么样的统计图来整理,会绘制折现统计图。
2、经历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实践活动,获得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点:数量
复习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体温图(落点:简单直观)
线段:上升或下降
两幅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共同点:适合反映一数据随时间变化的趋势) 判断绘制 回顾(数据整理的方法,用数学来表达,体会数学学习的意义。) 3、引导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用折现统计图来整理数据的思维过程,感受统计图的简便性,从而感受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掌握折现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读懂较为复杂的折现统计图。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1、谈话引入 呈现学习材
料提问,引导
学生思考。 观察思考
复习条形统计 图的特点 PPT
5分钟
2、新授部分 呈现学习材
料提问,引导
学生思考。
观察分析 讨论比较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PPT 20分钟
3、应用 收集材料个 别辅导
绘图 在绘制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统计图 的特点 PPT 15分钟
4、归纳总结 呈现学习材
料,引导学生
总结 观察思考 归纳总结回顾 反思
PPT 5分钟
学习效果评价
评价方式: 1、
小洪把室内气温的变化画成下面的统计图. (1)小洪每隔_____时测量一次气温.
(2)从这一天8:00到18: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_____.
2、
10. 如图是小巧骑自行车郊游情况统计图,请看图填空. 小巧在途中休息了_____小时;
小巧从9时到11时这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是______千米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未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本节课的设计与以往未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相比有两大特色: 1、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突破重点和难点。
目前的教育改革提倡学段贯通式的培养模式,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形成过程,看到知识的来龙去脉,应该是学段贯通培养的措施之一。
统计表、统计图都是整理和表达信息的方式。统计图又分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关系很密切,从功能上看,它们都能表示数量的多少,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高度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上的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因为将孤立的点练成了线段,所以更能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那么折线统计图是怎样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本节课教师使用了PPT的动态演示,把条形统计图的纸条缩成一个点,让学生看到了“点”是怎么来的;之后,让学生用手演示每一个点的位置,感受点与点之间的线段,再利用PPT将学生用手比划的过程演示出来,引出了折线统计图中的“线段”。通过PPT课件的演示,不仅使学生看到了折线统计图实际是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同时为后续引导学生探究折线统计图中“点”和“线段”的作用做孕伏。信息技术手段将条形统计图变化为折线统计图的动态过程,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
2、加大课的容量和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本节课通过三次对比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第一次是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对比,突出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更能清楚的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第二次是将折线统计图和信息的文字表述方式对比,突出用折线统计图在整理和表达数据时更直观、简介和全面;第三次是将两幅折线统计图进行对比,使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更适合整理和表达事物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这三次对比都是利用PPT呈现的学习材料,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课的开始和结束也是利用PPT呈现了整理和表达信息的几种不同方式,文字、统计表、统计图,让学生观察感受,利用计算机技术展示学习材料,快速简洁,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设计时力图体现以下二个教学特色: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知识形成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统计表、统计图都是整理和表达信息的方式。统计图又分为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其中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关系很密切,从功能上看,它们都能表示数量的多少,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高度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上的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因为将孤立的点练成了线段,所以更能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那么折线统计图是怎样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本节课教师使用了PPT的动态演示,把条形统
计图的纸条缩成一个点,让学生看到了“点”是怎么来的;之后,让学生用手演示每一个点的位置,感受点与点之间的线段,再利用PPT将学生用手比划的过程演示出来,引出了折线统计图中的“线段”。通过PPT课件的演示,不仅使学生看到了折线统计图实际是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同时为后续引导学生探究折线统计图中“点”和“线段”的作用做孕伏。信息技术手段将条形统计图变化为折线统计图的动态过程,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
2、环节清楚,落点明确,在对比中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在引入环节是通过三个层次引出折线统计图的。首先,呈现出一幅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说出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通过直条的高矮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其次,利用电脑课件将直条缩成一个个点,问:还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吗?给出2012年“点”的位置,让学生估计,确认:将直条缩成点依然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第三个环节,让学生用手比划每个点的位置,问:在用手演示每个点的位置时,除了感受到点,还感受到什么?从而引出“线段”,课件演示学生用手比划的过程。 在引导学生认识总结这项统计图的特点时,教师设计了三次对比,环环相扣,逐层深入,落点明确。第一次是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对比,突出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更能清楚的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第二次是将折线统计图和信息的文字表述方式对比,突出用折线统计图在整理和表达数据时更直观、简介和全面;第三次是将两幅折线统计图进行对比,使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更适合整理和表达事物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情况。这三次对比都是利用PPT呈现的学习材料,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不足之处:
作为统计知识的教学,应该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鉴于课的时间有限,可以将这部分内容放在课前。让学生调查2006年到2011年青少年参加机器人大赛队伍数量的情况,并将调查到的信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复习部分的文字的表达方式、统计表、条形统计图都处于学生之手,教师把学生的作品照下来,利用PPT展示这样的方式更好。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