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平均数
所属栏目:小学数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王老师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王璨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
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内容 :教材第90、第91页的内容及第92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性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体验。 学情分析:
教材把“平均数”编排在统计中进行教学,这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从统计的角度去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存在一定的空难。因为四年级学生的统计意识比较薄弱,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肤浅,而用统计的思想去理解“平均数”需要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一定的生活经验,而正是由于受到这两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教 学 过 程 : 一、情境导入
师:黑板上有两排小棒,数量不相等,你能想个办法重新整理一下,使得两排的数量一样多吗?(学生操作)他在做什么?他是怎样移的?移完以后两排小棒数量变成了几?这个4是这两排小棒的什么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平均数这个朋友。(板书课题) 生:他在移小棒,把多的移给了少的,移完以后两排小棒数量变成了4,这个4叫做两排小棒的平均数。
二.探究新知
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看到平均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什么想提的问题?
生1:什么叫平均数? 生2: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有哪些? 生3:求平均数需要注意些什么? 生4:平均数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师:为了解决大家的问题,我们就从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研究平均数,有4位同学正在收集矿泉水瓶,看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呢?(指名回答)你能提一个和平均数有关的问题吗?谁能把这个问题更清楚准确的表达出来?(出示课件) 生: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水瓶?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在发的图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解决。(独立完成以后,前后4个人进行交流讨论)(预设:两种方法。)老师在巡视的过程当中发现同学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谁想说说他的想法?学生汇报 (1)“移多补少”的方法。(指名回答)
结合学生的口述和学生动手操作,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要把小红的一个给小兰,把小明的两个给小亮?(为了使他们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指名学生试着回答总结)
师:像这样把多的饮料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饮料瓶的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移多补法)师:得出的这个相等的数是多少?(生:13)那么13就是这4个数的?(生:平均数) 师:除了这样移,还有别的移法吗?不管如何移,只要是把多的移给少的使得移完以后的数量同样多,那么就可以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列式计算
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学生口述算理并说算式,老师板书。
师:第一步求得是什么?(生:这4个同学一共收集了多少个水瓶)第二步呢?为什么除以4呢?那也就是把总数52进行?(生:平均分)太棒了,这种思路一共分了两步,1,先?(生:求出总共的数量)2,然后?(再把总数进行平均分)有几个人就分几份,有5个人就?(除以5),如果一共有100个人呢?(生:那就用总数除以100)如果数量比较少,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如果数量比较大,那么我们用列式计算的方法会更好一些。同桌之间再大声地把这两种方法互相说一说。
师: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实际收集到的水瓶数量吗?(生:不是)也就是原来每个人收集的水瓶各不相同,于是我们用移多补少或者总数除以份数的方法使得原来不同的数变得相同了,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师:平均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老师这里有几个例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你能举几个有关平均数的例子吗?(平均气温,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分,平均速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做个小练习。读题,想好了吗?对还是错?为什么? 生:可能比200厘米高,还有可能比200厘米矮,还有可能就是200厘米。
师:说的非常好,我们来看看每个人的实际身高与平均身高200厘米有什么样的关系。平均数是我们经过处理以后的数据,那是不是处理以后就表示每个人身高真的变成200厘米呢?(生:不是),说的很好,所以说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2、内化拓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师:第二个判断,对吗?一致认为错,为什么?
生:平均成绩是17个,并不是实际成绩是17个,有可能比17个多,有可能比17个少,还有可能就是17个。
师:是这样吗?再来揭晓答案,这就是勤奋队他们每个人获得的比赛成绩。说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励志队的同学也参加了这次比赛,接下来请同学们当一次公正的小裁判,看看这两个队哪一个队成绩好呢?如果你有想法,把你的想法,过程写在课堂练习本上。(投影展示)
师:老师把同学们的两种方法展示了出来,第一种谁能看懂他这是在比什么?用总数的方法裁定哪个队成绩好,公平吗?说说理由。
生:勤奋队有5个人,励志队只有4个人,人数不一样多,所以这样比较是不合理的。 师;这样比较不合理,那么怎样比较才比较公平呢?(生:我认为应该比较平均数) 师:平均数怎么求?(生:先求出总数,再除以人数,得出平均数再比较)
师:那为什么勤奋队除以5,励志队除以4呢?(生:因为人数不一样,份数不一样)师:发言真有水平,请问,还有谁也用了比较平均数的方法来裁定谁的成绩好?请举手,这种方法确实公平,为了让大家对平均数有更好的理解,我把两个队的成绩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了出来,来仔细观察勤奋队,这一队的平均数是?(17)也就是这条红线的位置,而勤奋队每个人的实际踢毽数量都趋近于平均数17,这是我们就可以用平均数17来代表勤奋队的整体水平,谁听清了,平均数17可以代表什么?那谁来说一说励志队的平均数19能代表什么(生平均数19能代表励志队的平均水平)(边说边板书),所以比较平均数就是比较两队的平均水平,所以这种方法公平吗?(生:公平)再来观察这幅图,平均数17在谁和谁之间?19又在谁和谁之间?所以说平均数的范围在最
小数和最大数之间。如果励志队再添一人,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比较什么来裁定谁的成绩好?那再添3个人呢?(还是可以通过比较平均数的方法) 3.小总结。(互相说一说)
三.练习巩固
1.数学书上92页做一做第1题。 2.数学书94页第4题。
四.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你再看到这个课题的时候,你课前提的问题都解决了吗?那来说一说你的收获吧。 1、回顾求平均数的方法。
(1)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这个相等的数就叫做平均数。 (2)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3)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平均数的范围在最小数和最大数之间。
(4)当个数不同,用总数量比较结果时有失公平,可以用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来比较。 (5)平均数能较好的反应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板书设计: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1) 移多补少 (2) 总数÷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能较好的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平均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的
是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孩子在活动中“做数学”,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从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有关平均数的知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联系实际,用移小棒导入来引出平均数,并从书中的例子入手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在例二中,主动当一个公平的小裁判,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人数不同比较总数不公平,应该比较平均数更合理,也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在平均数的教学中,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经历了从探索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从体验中发展的全过程。并且也寻找了许许多多生活中的平均数,深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本节课的遗憾:.板书的设计应该整齐美观。课堂上未能对每个学生举出的平均数实例进行探索、拓展应用,课结束时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只是泛谈体会和收获。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