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所属栏目:高中历史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10课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辽宁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
第10课 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核心立意:
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一味妥协、回避战争甚至损人利己,不可能阻止战争,反而会助长侵略者的野心,加速战争的到来。只有依靠人民、团结世界,勇于抗争,才能抵御侵略,维护人类共同利益。 学情分析:
本课面向高一学生。高一学生没学过选修课本,历史知识积累有限,时空观念不强,因此我决定把时间拉长,追溯二战起源,前推至一战结束、法西斯统治形成等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体系。另外辅以视频、地图等材料,增强立体感,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
本课讲了德意日法西斯在英法等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姑息下,逐步从局部战争走向世界大战的过程。本课上承二三十年代法西斯统治和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下启四十年代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扩展到全球范围,处于承上启下的过渡地位,非常重要。但本课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头绪纷繁。一方面需理清逻辑:从一战分赃不均到法西斯战争策源地形成,再到法西斯发动局部战争,最终在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纵容下走向世界大战;另一方面需突出重点、描绘细节,重点探究绥靖政策高潮的《慕尼黑协定》以及苏德妥协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总结妥协避战换不来和平,要勇于抗争等经验教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战的起源,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史实。 2、理解绥靖政策及其危害,提高历史理解力和分析能力。
3、吸取各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经验教训,形成热爱和平,反对侵略,保卫祖国的情怀。 重点:
绥靖政策、慕尼黑协定。 难点:
理解绥靖政策及其危害;分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纪录片片段:英国首相张伯伦轻信希特勒许诺的《英德和平宣言》。 师:张伯伦真的避免战争、带来和平了吗?
——没有。这是1938年9月,一年后1939年9月,二战全面爆发,英国卷入战争,损失了35万人。当然苏联损失2700万,中国损失3500万,是英国的100倍。那么为什么如此惨烈的二战没能被阻止?为什么张伯伦会轻信希特勒许诺的和平?由此导入新课。 新授课:
一、二战的起源
追根溯源,回顾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材料:
你们可以夺走德国的殖民地,将它的军队裁减到只够建立一支警察部队的数量,将它的海军降到五等国家的水平。这一切终归毫无意义,如果德国认为1919年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报复的手段
——劳合·乔治:《枫丹白露备忘录》
日本的扩张为英美所忌,战后的华盛顿会议限制了日本,而美国正是其中最大的阻碍力量。1923年,日本在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已把美国列为头号假想敌。
——李锁清编著:《再现世界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师:请大家阅读两段材料,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存在什么问题?
——一战后,巴黎和会列强分赃不均,引发德、日的强烈不满。当然还有意大利,追随英法参战,却没有分到地中海沿岸的港口,分到的都是非洲的不毛之地。这就埋下了二战的隐患。
师追问:那么问题又来了,巴黎和会分赃不均,不满意的国家多了,比如中国就不满意,平白无故,山东的权益被转让给日本,后来爆发了五四运动。大家都不满意,为什么就德意日这三个国家后来发动了二战?
图片提示:二三十年代,这三个国家走上了什么道路?
——法西斯主义道路。对内专制独裁,对外侵略扩张。在意大利,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1922年上台;在德国,希特勒的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1933年上台;在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军部逐渐攫取大权,走上法西斯道路。
师追问:那么为什么德意日三国会走上法西斯主义道路?二三十年代发生了什么事件?
——1929年经济危机促使德意日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师:想象一下,本来德国人就对一战的结果不满,1929年经济危机又激化了社会矛盾,法西斯趁机上台。工人不是失业了、没饭吃吗?那就都来当兵吧!资本家不是赔钱、亏损吗?那就都去生产军火吧。咱们一起向英法报仇,恢复德国的荣光!希特勒就曾向资本家们发表演说“德国军队有10万20万还是30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德国是否拥有800万后备军!”听众们听得如痴如醉,全体起立向希特勒鼓掌欢呼。
但希特勒只是把过剩的生产力转化成了军火,总不能积压在仓库里,要想真正走出经济危机,早晚是要变成炮灰打出去的。那么战争也就不可避免了。日本、意大利也是一个道理。东西方战争策源地形成了。 材料:
德国提出自给自足政策。1936-1939年合成油产量翻了一番,合成橡胶月产量从0增至2万吨,相当于战时需要的20%。但到1939年,2/3的石油、80%的橡胶、2/3的铁矿石都
依赖进口。弹药储存只能满足1/3作战师4个月的需要。1941年,日本的石油库存只够维持一年半战争消耗。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师:经济基础、后勤保障是战争的前提。我们再看这段材料,德日法西斯真的准备好了吗?
——显然不充分,难以承受大规模战争的消耗。
师追问:那么为什么他们这么快就敢铤而走险,发动世界大战?哪来的勇气? ——一方面大家都知道德国发明了闪击战的新战术,速战速决;另一方面更因为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姑息纵容,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大战的到来。
什么是“绥靖”?“绥靖”本来是安抚、招安的意思,和平招安。但如果侵略者不接受招安,一定要打,你还非要等着和平招安,那就成什么了?姑息、纵容侵略者。
那么西方大国到底是怎么绥靖的、怎么纵容侵略的?这就触及到本课一个重点问题——“局部战争与绥靖政策”
二、局部战争与绥靖政策
法西斯国家发动世界大战之前,总要先发动局部战争试探试探,如果试探不成,可能就缩回去了。我们看看几场局部战争中,各方面的所作所为:
二、局部战争与绥靖政策(1931-1939)局部战争各国人民西方大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
东北抗联、一二九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李顿调查团:既不承认满洲国,也不同意中国收复东北。
1935-1936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顽强阻击9个月,转入游击战制裁意大利,但不包括石油。1936-1939德、意干涉西班牙内战
马德里保卫战、国际纵队“不干涉”
问题:西方大国的历次作为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首先面对法西斯侵略,广大人民怎么做的?
——抵抗。中国有东北抗联,埃塞俄比亚有游击队,西班牙更是团结了世界各地反法西斯战士,建立了一支四万人的国际纵队。
师:那么最有实力抵御法西斯的西方大国又是怎么做的呢?英法等西方大国的历次作为有什么共同特点?面对法西斯对弱小国家的侵略,他们在干什么?
——纵容、姑息侵略。
师:这种为了自保,对侵略者姑息纵容,甚至牺牲弱小国家换取与侵略者妥协的政策就是“绥靖政策”。同期美国制定《中立法案》,弱小国家正在受法西斯侵略,你中立,实际上
就是在?——帮助法西斯。说到底,中立法案实质上与绥靖政策是一致的。只要不打起来就行;或者打起来也不要紧,只要不打我就行。不惜一切代价寻求妥协。结果英法越绥靖越妥协,德意日法西斯就越猖狂。希特勒看透了英法的弱点,得寸进尺、漫天要价。
1936年3月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 1937年11月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柏林-罗马-东京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1938年3月德国吞并奥地利。
就这么一步一步的,终于绥靖政策在1938年的慕尼黑达到了顶峰!
捷克斯洛伐克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
捷克斯洛伐克
下一个,捷克斯洛伐克
二、局部战争与绥靖政策(1931-1939)
师:请大家观察这幅地图,捷克斯洛伐克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观察它与各国的边界,与各片海域之间的距离。
——捷克斯洛伐克是欧洲的心脏,到波罗的海、黑海、地中海的距离都是350英里,向东可以进攻苏联,向西,可以作为抵抗英法联军的大后方,进可攻,退可守,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捷克的核心是波西米亚,俾斯麦说,谁控制了波西米亚谁就控制了整个欧洲。
另外,捷克可不是一般的国家,他有1500万人口,有35个师40万装备精良的军队,它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工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七,我们数一数,美英法、德意日,捷克斯洛伐克。而且它是英法两大国的盟友。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发达国家如果落到希特勒手里,意味着什么?反过来,如果它反法西斯,对希特勒又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1938年5月希特勒大兵压境,要求捷克斯洛伐克立即割让西北部的苏台德区,理由是那里居住着350万德意志人,正遭受捷克人的压迫。史称“五月危机”。问题是有德意志人怎么就该割让给你?怎么就一定受压迫?捷克人民群情激愤,政府顺应民意拒绝了这个无理要求,宣布实行局部动员,短时间内武装起40万大军;同时法国宣布,如果德军越过边界,法军将按照同盟条约援助捷克,进攻德国;英国宣布,一旦法国出兵,他就要按照英法同盟支持法国。面对强大的捷军和英法联军,希特勒退缩了,五月危机破产了。
师:希特勒五月危机的破产说明了什么问题?
——只要坚持抵抗,只要团结人民的力量,再加上国际援助,法西斯的侵略是一定不会得逞的。
但英法就强硬了这么一下,就又回到绥靖政策的老路上去了,而且变本加厉。
1938年中,希特勒在纳粹党代表大会上公开发出世界大战的信号。他是说给谁听的?害怕战争的英法。英国首相张伯伦害怕了,他亲自飞到德国慕尼黑与希特勒谈判。9月30日凌晨,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慕尼黑背着捷克签订了《慕尼黑协定》,将苏台德区和南部与奥地利接壤的地区割让给德国。捷克代表被撂在隔壁等着,一直等到凌晨一点。等这边都签完了,然后把捷克代表叫进来,不接受也得接受,如果不接受,世界大战真爆发了,捷克就要承担全部责任。这是什么逻辑?这就是强盗逻辑。绥靖政策至此已经达到登封造界的地步。
张伯伦还不放心,有单独找希特勒签了一个《英德和平宣言》,这就是开课时我们看到的张伯伦手里挥舞的那张纸。结果不到半年,1939年3月德国就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
探究一:
材料一:早在1937年,英国内阁大臣哈利法克斯便对希特勒说:“凡尔赛强制条约的错误必须加以纠正。”
材料二:《慕尼黑协定》签订后,张伯伦俨然凯旋的英雄回到伦敦。他对迎接的群众说:“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体面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街来。”
材料三:法国政治家穆尼埃说,对德开战“不仅法国可能战败和遭受蹂躏,而且法国的战败也意味着一种可信赖制度的瓦解,这种制度是防止共产主义革命的主要堡垒。”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 师:刚才咱分析了,只要坚持抵抗,希特勒就会退缩。那么为什么英法非要实行绥靖政策?请大家结合材料,分组讨论一下。
——绥靖政策的原因:
1、英法对《凡尔赛和约》抱有内疚。
2、经历一战灾难,英法国内普遍存在和平主义思潮 3、敌视共产主义甚于害怕法西斯。
师追问: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英法牺牲了奥地利、牺牲了捷克,除了想保住和平,还想保住什么? 不敢和德国打仗,有什么经济根源?
——4、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5、一战和经济危机的打击使英法经济实力衰落。 材料一:由于捷克斯洛伐克的陷落,我们无疑地等于损失了35个师的兵力。斯柯达兵工厂也让给了对方。这个工厂在1938年8月到1939年9月之间的生产量,与同期内英国各兵工厂的实际产量几乎相等。
——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材料二: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议后在背后轻蔑地管英法政府那些人叫“小蛆虫”。但他对慕尼黑的结果还是感到失望,在回柏林的路上对警卫人员嚷道:“那个家伙(指张伯伦)破坏了我进入布拉格(捷克首都)的计划!”
——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 师:《慕尼黑协定》有何影响?可以从捷、英法、德、苏、欧等方面考虑。
——捷克遭受亡国之灾;英法的相对优势被削弱;德国实力大大增强,野心膨胀。 师追问:请大家观察1939年形势图,《慕尼黑协定》又对苏联有何影响?
英
法
德
苏
日
意
波
1939年形势略图
——看到英法出卖盟友捷克,苏联不再信任英法,而且面临着德意与日本两面夹击的潜在风险。于是苏联开始与德国接触,同时英法对德绥靖仍在继续,英法与苏联也在谈判。三方各怀鬼胎,1939年的欧洲呈现出三角外交的诡异局面。1939年的夏天,远东突发重大事件,打破了平衡。日本入侵苏联远东地区,诺门坎战役爆发。诺门坎位于内蒙古与外蒙古、苏联交界地区。苏军击退了日本的挑衅,但斯大林猛然警觉起来,苏联决不能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苏联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迅速在8月23日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秘密附属议定书,在这个议定书里,苏德预先瓜分了波兰。
探究二:
如何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哪些方面有利于反法西斯斗争,哪些方面不利于反法西斯斗争?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
——积极:
1、苏联避免两线作战,获得宝贵的战争准备时间 2、增加了德意日法西斯之间的矛盾。 消极:
1、德国也避免两线作战,加速了大战的到来;
2、苏联与法西斯和解、瓜分波兰,损害苏联形象,更伤害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三、全面战争爆发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解除了德国的后顾之忧。短短一周之后,1939年9月1日,德军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