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百家争鸣,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的培养
所属栏目:高中历史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9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时空观念与家国情怀的培养》辽宁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时空观念与家国情怀的培养
——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教学设计
【关键词】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家国情怀 教学立意
一、 设计思路
本课是岳麓版必修三思想文化史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领导文艺和学术的主要方针政策即 “双百”方针,同时也展现了我国科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历程。但是从古今贯通和中外关联的角度来看,以及本课在教材中的位置来看,本课是具有一定的普世意义的,值得深层次的思考,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或政权之下,精神独立思想自由都是文化人的生命,想要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国家必须首先要保障文化人的创作和学术科研自由,必须要有正确的方针政策作为保障和引领。正确的方针可以促进文化事业和国家的进步,同理脱离正确方针的指导,文化事业必定会遭受挫折,并阻碍社会进步。
由此,本课的教学内容立意主要是,通过“双百”方针的提出后正确的执行取得丰硕成果,来得出结论正确的方针促进文化事业和国家进步(正确的思想理论对实践的推动作用);从在1957年到1977年间文化事业遭受的挫折中得出结论,脱离正确的方针会使文化事业和国家的发展受到阻碍(错误的思想会阻碍实践的发展);通过文艺的春天来反思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本国文化与政治、人民和历史和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并以史为鉴指导未来。
依据本课的内容和教学过程设置,学科素养立意有以下几点;首先,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素养中的基本素养,也是分析历史问题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时空观念的培养是笔者一直强化的,本课主要方式是采用时间轴来体现。另外,在中国近代史的讲授部分,也在有意识的进行家国情怀的渗透,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强大,感受时代与个人命运的休戚相关,珍惜良好的时代环境,积极成就自我,创造辉煌。 (一)知识与能力
课标要求:知道我国“双百”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起步历程,认识“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创作领域硕果累累。
2
了解“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遵循文学艺术创作的这种规律。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在“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文学艺术创作的曲折历程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中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探讨文学艺术发展与社会政治方面的内在发展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选取不同时期的历史资料,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化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认识“双百”方针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针,它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坚持这一方针,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才能获得蓬勃发展。
认识在知识分子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下,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引导和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繁荣祖国的文化艺术事业而不断努力。 重点:“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实践;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的成就。 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导入新课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两只蝴蝶的命运
1959年,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作品,上海音乐学院的两位学生创作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随后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上演,几乎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人们被这一优美的旋律深深的打动,此时的它可以说是美丽绽放。但是,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首曲子和它的主创人员命运一波三折,原因何在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学习本课来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命运,引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双百”方针的贯彻过程,引起兴趣。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内容(教材已有材料)
3
材料一: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允许)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的发言
请根据材料分析,“双百”方针中的“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具体指什么?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具体地说,“双百”方针的内涵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学术领域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 \双百\方针不仅是文学领域的一项长期方针,也是科学学术领域长期方针。
那么,“双百”方针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呢? 2.背景
材料一 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端的时间正好是新中国成立前后,这对一个急需巩固国防和发展经济的国家来说,在科技上的发展一定会受到重大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文革”前中国科技的影响》
材料二 建国初期,在科学文化领域内由于受到前苏联在学术批评中的粗暴作风的影响,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这与党和国家面临的任务是不适应的。 材料三 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支伟大的力量。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双百”方阵提出的背景。 背景:国际因素:①国内因素:①② ③
设计意图:首先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在特定时空背景下通过大量的辅助材料来分析“双百”方针产生的背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养成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3. 文艺成就: 类别 作品名称 文学创作 电影 剧目 艺术精品 (图片展示) 4. 问题思考:文学艺术界的繁荣和学术领域的百家争鸣说明什么?
4
“双百”方针符合我国文艺和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促进文艺繁荣和学术民主、科技兴旺有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题的设置紧扣课标,引导学生思考坚持正确的方正政策会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衔接第二框题,直接设问:脱离正确的方针政策会导致和重结果。 二、“双百”方针遭受挫折
1、遭遇挫折的原因
材料一 但是1957年毛泽东便发动反右斗争,开始大规模清算曾提意见的民主人士、知识分子以及党内干部。
材料二 我们提倡百家争鸣,在各个部门可以有许多派别、许多家、可是就世界观来说,在现代基本上只有两家,就是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
——毛泽东
材料三 从1966年6月到1972年,整整7年中国影坛没有拍摄过一部故事片。当时,虽然拍出八个样板戏电影,可充其量还是让八亿人民看八个样板戏,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中国电影史》
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双百”方针何以在贯彻过程中变成了引蛇出洞的“阳谋”(“双百” 方针遭遇曲折的原因)?
2. 文化凋零的表现(图片展示) 3. 影响
4、思考:文艺界“百花凋零”和学术研究的几乎终止说明什么?
脱离“双百”方针就会阻碍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进而阻碍社会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三段背景材料的设置,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1957年到1977年间国家的政治变动与文化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学术问题政治化的危害。最后的思考题紧扣课标,引导学生思考脱离正确的方针政策会导致严重结果。
三、文艺的春天
材料一1978年6月,文汇报上一个小角落发布了一条消息:当天晚上8点钟,《梁祝》将开禁播放。这天晚上,成千上万乐迷或曾经学过小提琴的听众守候在收音机旁。
5
材料二上世纪80年代中,《梁祝》连续四年获得香港金唱片与白金唱片奖,又荣获中国首次金唱片奖与创作特别奖。三十年来,上海推出了以《梁祝》为专题的文艺比赛,后来不断有人移植到别的形式中,比如金星创作了现代舞剧《梁祝》,器乐曲方面的移植和改编还有高胡协奏曲、口琴协奏曲、二胡协奏曲、钢琴伴奏版等就在前几年,《梁祝》的发行量已逾1000万张。
1.文艺事业再现繁荣的原因: 原因:
2.文化事业再现繁荣的表现:见教材
3 通过学习“双百”方针的曲折历程, 我们能得出历史的经验教训。
4.结合材料及本课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你的态度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梁祝》的开禁播放,引出文化艺术的春天,通过对“双百”方针的过程的了解,分析其经验教训,引导学生以史为鉴,了解历史对未来的指导作用。 四.课堂小结
材料:“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一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唯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
设计意图:总结升华,通过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写给王国维的这段话,强调从事文化事业的人或者每一个人,要想在文化和学术上有所成就,都必须抛开世俗看法,保持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同时国家也应该给予人民这种思想文化自由。
五、习题与检测
拓展延伸题:社会主义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区别? 选择题:(略)
三、教学反思
一堂好课的标准从来都不是唯一的,但是在历史教学中有没有哪些必备的因素是历史教师应该遵循的呢,作为青年教师,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困惑和不断摸索思考的议题。直到完成了本课的设计和教授,让我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6
在上完这节课后,组里的老师和领导给出了较高的评价,主要是针对课堂导入环节的新颖切题性,以及学生活动和时空观念的养成和较高的立意给予了表扬。同时也提出了宝贵意见,比如在理论与实践的渗透方面以及思考问题的时间留白等处理的不够成熟。针对这些鼓励和建议,我会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坚持优势,改掉不足,争取更多的成长。对于我自身而言,完成了本节课的教授之后,也有了一些新的体悟:
首先,一节课的教学立意极为重要,起到灵魂的作用。因此,我在做教学设计之前,先确立了本课的几个立意,一个是内容立意,主要是确定本课的线索,和核心知识与能力。然后是根据内容设计恰当的素养立意,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已经成为了教育界的共鸣,恰当的、长时段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每位教师的重要任务。同时也要注意,学科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不能贪多求全,因此本课主要希望强化的素养是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同时也选取了比较恰当的方式,如时间轴的设置和习近平主席的十九大报告,潜移默化的产生着影响。
第二,有思维挑战性的问题是历史课堂的基本要素。很多人认为历史学科简单,只要背记就行了,不需要思考,因此好多聪明的孩子包括学优生是不屑于在历史学科上下功夫和花时间的,认为没有思维和技术含量。事实上,人文学科其实是需要很强的思辨性的,要想在历史上有好成绩也必须思考,必须动脑,但是长久以来老师和学生都忽视了这种思辨性的培养,自动屏蔽思考的过程,轻易下结论,造成了很多对历史课堂枯燥无味的误解。因此,本课笔者希望通过设置一些有思维含量的问题,步步引领,层层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大量不同时期的史料来辅助学生思考,同时得出结论,让学生能够思考,又有线索,让课堂变活,变得大家都有话说,同时也是培养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公民所必需的。
第三、重视学生活动,探究中领悟,合作下共赢。小组合作探究一直以来都是我校坚持的一项课堂政策,其实比政策更恰当的应该叫课堂活动方式或者手段更恰当。很多时候大家都有一个误区,就是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合作而合作,忽视了其合理性。在不断地课堂教学探索中,无论是习题课还是新授课,小组合作真的是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在长期的坚持下学生学会了合作,通过和做真正的可以解决问题,互相之间有启发,效率非常高,这是我一直引以为傲的。在本课的设计中,每抛出一个问题,都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然后找人来回答,为了提高效率,提前印发了学案,这些问题都是经过学生自己思考后,然后再讨论的。这就避免了很多人钻空子,和很多人大包大揽的局面。因此高效的恰当的合作会促进课堂的效率,会给不同层次的孩子都带来益处,在以后的课堂中,应该合理的利用。
7
第四,重视学科素养和人文情怀的培养。对于现代教育来讲,我们是要面向未来,面向国际,因此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观念下,学科素养的形成非常观念,而做为人文学科中的重头戏历史来说,责任更是艰巨,从本学科的角度来讲,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都是应该不断渗透的。同时做为人文社会科学,更应该肩负起的责任是人生幸福和公民教育的职责,让学生从历史中感悟人生,发现人生和社会规律,并以史为鉴指导未来,是我们的更高层次目标。
总之,通过本课的教学,虽然没能达到尽善尽美,还有很多提升空间,但是更大的收获是让我有了对历史课堂和历史教育的深入思考,希望在未来自己可以找到更多的关于什么是一堂好课的答案。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