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爱莲说
所属栏目:初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6《爱莲说》四川省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16爱莲说-四川省蓬溪中学校
<<爱 莲 说>>教案
周敦颐
四川省蓬溪中学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二)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三)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四)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倨追求。 三、教学方法
以读、讲为主,讨论、探究为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学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 六、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下面我们男女同学来一个‘飞花令 ’好不好?) 2
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课题:爱莲说)
(二) 解题.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那么《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
自学互助
(三) 1.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了《爱莲说》,借花述志。 2.读准注音。
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噫
3. 朗读示范。(听朗读录音,注意听准字音、停顿和语气语调。) 4. 朗读指导。(先集体后个人朗读)
展示互导 (四)、翻译课文。
1、小组合作。四人一组,采用问答式翻译课文。一问三答。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理解句子的意思。(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2、分别请同学代表发言,翻译课文。(各小组代表)(不懂的可以请其他同学帮忙解答)
3.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翻译课文。 质疑互究
3
(五)品析课文
教学第一自然段
1、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莲花的?
淤泥和青涟是莲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体态;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指莲花的香气;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写出莲的品质。
(小结)这些描写,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作者在这短短的文字中能够如此细致的描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欢莲花的外形吗?(不是,是借花喻人) 书中把莲花比喻成了什么?(君子)
2、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一段看,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那么两者一定有相似之处,先给大家举个例子,“出淤泥而不染”,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应的君子的环境又是什么样的呢?(污浊的黑暗的封建社会)既然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一样,虽然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社会中,却能够不与世俗怎么样?(同流合污)那么,下面就让我们结合作者的描写来讨论一下,这花中的君子究竟有那些高尚的品德?
出淤泥而不染 纯真自然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 不媚于世 不孤高自许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不趋炎附势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4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品行高洁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连线题(请同学们讨论后连线,将作者的描写与君子的美德进行连线) (小结)大家总结的很好,而从这板书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描写莲花是为了赞美象莲花一样的君子,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之中寄寓着作者的人生态度,一定要做一个像莲那样品德高洁的君子,这是作者的人生理想,借莲来表达自已的志愿,想一下这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托的什么物,言的什么志?(托的是莲花的形象,言的是君子之志)
3、现在我们可以真正了解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深意了。让我们将这一段大声朗读一遍,注意,要读出对莲花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来。
教学第二自然段
1、课文对莲花进行描写和歌颂,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分析:
(1)谁爱菊花?(陶渊明)谁爱牡丹?(世人 )谁爱莲?(予) 菊花不与百花争春,开在什么时候?(深秋时节) 菊花有什么特点?(不畏严寒)文中说“菊,花之隐逸者也” 陶渊明是什么人? (隐逸者 的特点 离世隐居) (2)牡丹有什么特点? (色彩艳丽,妩媚动人成为富贵者的象征。 当时的世人都喜爱它,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名利。文中说“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富贵者的特点,追名逐利)
(3)莲有什么特点?(出淤泥而不染) 作者怎样赞美莲的?(“莲,花之君子者也。’) 君子的特点(身居浊世,洁身自好。)
深秋时节气候寒冷,菊花能不畏严寒,这种精神值得我们肯定、赞扬。这恰恰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隐居山林。
从这一点上,我们将它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身处污泥之中,用自己的行动与世俗作斗争相比较,菊和莲虽然都不满现实,但前者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比菊更加可贵。 所以,我们在肯定菊花是正面形象的同时,要明确,它对莲花起的是什么作用?(衬托,从正面衬托。)
5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成为富贵者的象征。当时的世人都喜爱它,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名利。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小结)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从正反两个方面衬托莲花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格
2、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它们分别是什么句式?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用什么语气呢?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陈述句,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要读出赞美之情。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薄”的语气。 3、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三句再朗读一遍。
(六)总结
1、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而且,他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2、同学们再大声的把课文朗读一遍,体会作者的感情。
检测互评
(七)、拓展延伸
模仿例句。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些有寓意的植物,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 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品格高尚的君子。 我喜爱 ,因为它
6
(八)、布置作业: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仿写爱莲说,以《爱___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点明所托之物,所言之志。
总结提升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 纯真自然
濯清涟而不妖 不媚于世
体态: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气: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形态: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品质: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借花 ———————————————— 喻人 (托物) (言志)
菊花牡丹 正反衬托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