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沂蒙山小调
所属栏目:初中音乐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音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沂蒙山小调_重庆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人音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沂蒙山小调_重庆市礼嘉中学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沂蒙山小调》,让学生能够把握歌曲情感,并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和学唱歌曲,使学生感受山东民歌的风格特点,增强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的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沂蒙山小调》
教学难点:体会歌曲特点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欣赏《沂蒙山小调》伴奏
师:亲爱的的同学们,很高兴与你们一起共度这音乐45分钟。此时,从咱同学的眼神中让我知道了你们对这一节课的期待,请跟随老师带来的一段音乐旋律步入课堂内容,欣赏中,请同学们细细体会音乐,把握住音乐旋律给你留下的最深印象。
学生回答
师:咱们同学是否知道这首音乐旋律的曲目名呢?
一曲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把咱们共同带入了一个新的地方——沂蒙山,今天,咱们一起走进山东沂蒙,去学习、唱响《沂蒙山小调》
活动2【讲授】新课
(一)播放音乐原唱视频
首先老师给咱同学带来的是《沂蒙山小调》的原唱视频,在观赏中 ,结合视频画面和歌曲演唱中的内容,试想:歌曲是在怎么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呢?
1、《沂蒙山小调》,也称《十二月调》,它诞生于1940年10月。在抗日战争时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阮若珊为配合八路军打击反动地方武装“黄沙会” ,借助当地的花鼓调而创作,最初歌曲名《反对黄沙会》。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喜爱这首歌曲,并随着形势的发展,又不断地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改它、充实它、完善它。建国以后,经过群众的不断加工修改,保留了原作的前两段歌词,第三段改成新词,方成今日的歌颂沂蒙山区风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调》。
2、沂蒙山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以蒙山、沂水为地域标志的革命老区——沂蒙山区,这里是也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二)整体感知歌曲
师:亲爱的同学们,在了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后,咱们再次聆听,从整体上感知歌曲旋律、歌曲情绪的特点。
1、首先让学生总结歌曲旋律、情绪特点,然后教师出示幻灯片
2、请咱同学观察歌词中有哪些特点(儿化音、衬词)
3、歌曲在演唱中的特点(拖腔)
(三)深情体验,学唱歌曲
1、教师范唱
2、学生演唱歌曲
(1)学生用“La”哼唱歌曲第一段。要求:带上歌曲特点和加上自己对歌曲的理解 (教师范唱,学生再唱)
(2)学生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
演唱要求:
A:以饱满的精神,唱出歌曲字音弹性;
B:要做到咬字、吐字清晰;
C:衬词在演唱中要柔和、圆润
(3)体会歌曲
师:在民歌体裁分类中,《沂蒙山小调》应该属于什么体裁?(生回答)但在今天的歌曲学唱中,歌曲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小调的委婉、优美;也让咱们体会到了山歌的清脆、嘹亮,所以《沂蒙山小调》是具有双重性子,是典型的山东民歌。
①把这种委婉、优美、清脆和嘹亮带入咱们的歌声,请咱同学与老师一起演唱并思考:山东民歌的特点
质朴、淳厚、强悍、粗犷、诙谐,
②这首歌曲又讲述了什么内容呢?
沂蒙山区是风光秀美,沂蒙人民赞美自己的家乡美,表达了沂蒙人民对家乡真挚的热爱与自豪之情。
(四)歌曲结构分析,创编活动
师:歌曲采用了民族曲式结构:起-承-转-合,共计四个乐句的一段式,运用了民歌中传统形式鱼咬尾
1、了解鱼咬尾的概念;
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也是音乐的一种创作手法。
2、师生分组,采用鱼咬尾的方式演唱歌曲。
3、编一编:词语接龙(在游戏中体会鱼咬尾的创作方式)
三、情感延伸
《沂蒙山小调》的鱼咬尾创作形式,营造一种连绵不断的感觉,体现沂蒙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亲爱的的同学们,在这样的气氛营造下,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请咱同学把对家乡的热爱表达出来。背景音乐《谁不说俺家乡好》
活动3【活动】小结
通过学唱歌曲《沂蒙山小调》,咱们了解了山东民歌的风格情韵,掌握了“衬词”在民歌中的运用以及传统的创作手法“鱼咬尾”的特点,并且从歌曲中领悟了沂蒙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