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好汉歌
所属栏目:初中音乐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粤教花城版八年级下册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与《好汉歌》广东省 - 广州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音乐创作与民歌的渊源
——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与《好汉歌》
教学年级
八年级
教学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突出音乐特点。引导学生对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与《好汉歌》音乐风格的整体把握,把学习歌曲基础知识、对比音乐要素与审美体验有机结合;
2.强调音乐实践,注重个性发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聆听、演唱,通过艺术实践,获得更多审美体验感受,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信心。设定生动有趣、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内容,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勇于审美表达;
3.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将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增强民族意识,与时俱进,教学中纳入当代优秀音乐作品,以开阔的视野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与对比,能够了解音乐来源于传统,传统对音乐的传承、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有意愿进一步学习和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聆听、比较、模唱、讨论探究等方法,感受和对比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与《好汉歌》的异同,了解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的渊源;
3.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熟唱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与《好汉歌》,从调式、节拍、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分析对比音乐特征,了解《好汉歌》是如何继承河南民歌音调并有所创新的。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音乐感知力,但由于仍处于变声期,音准不是很好,所以有时候不敢放开地演唱,在音乐表现力上会有所欠缺,教师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演唱,提升学生自信心,创设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大胆表现自我。
从体验音乐入手,通过学唱歌曲,理解音乐要素的表现特点,不是单纯地“知识性”学习,真正做到“唱有所感”“学有所思”,把学习歌曲基础知识、对比音乐要素与审美体验有机结合,在体验后探究,探究中思考。
教材分析
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是一首河南邓县的民间小调,广泛流传于北方地区,是河南民间“地花鼓”(以一丑一且两个角色表演的歌舞形式)的代表曲目。歌曲采用“领、和”形式,以便于在群众性集会中形成热闹的氛围。
《好汉歌》是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采用了《王大娘钉缸》的民歌曲调写成、高亢,简练,富有表现。
教学重点
体验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与《好汉歌》的风格特点,从音乐形象、节奏与旋律、演唱形式等方面感受和对比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与《好汉歌》的异同,了解《好汉歌》是如何继承河南民歌音调并有所创新的。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了解传统对音乐的传承、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本,钢琴,鼓,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欣赏法,听唱法,模仿法,体验法,比较法,讨论法 创设情境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提问:“中国四大名著”分别是哪四部著作?
2.“听歌识曲”连线小游戏:聆听音乐片段,请同学们猜一猜以下几段音乐分别是根据哪部名著所拍摄的影视作品的主题曲?
3.通过听辨“四大名著”电视剧主题曲,引入新课内容——《好汉歌》。
【★设计意图:从音乐学习的特点出发,设计生动活泼的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新课教学
(一)感受、体验
1. 带着问题,再次完整聆听歌曲《好汉歌》,思考:歌曲的音乐情绪如何?演唱形式是什么?(豪迈、粗犷;一领众和)
2. 回顾知识点——歌曲的演唱形式,认识了解“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聆听歌曲,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感性的教学思维不但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对与歌曲的音乐特征有更深刻的印象,为对比欣赏《王大娘钉缸》做铺垫。】
(二)实践、演唱
1.师生分工合作,教师演唱《好汉歌》,引导学生合唱衬词部分,运用“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合作完成。
2.教师范唱,学生模仿并学唱全曲,通过分析《水浒传》中好汉形象特征,引导学生在演唱同时注意音乐情绪的把握,唱出豪迈、粗犷的音乐形象。
【★设计意图:回顾熟悉的歌曲既活跃气氛为接下来对比学习作准备,而且师生配合让学生感受了解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通过对歌曲音乐形象的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体验、表现音乐。】
(三)听赏、对比
1. 聆听学唱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与演唱风格,并学唱,着重演唱衬词和齐唱乐句;
2. 通过聆听、体验,引导学生发现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与《好汉歌》中相似的乐句;
3. 教师通过敲击小鼓、节奏模仿、旋律模唱,让学生参与聆听体验,总结归纳作曲家的创作改编手法。(加花和压缩)
(四)总结、归纳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从音乐形象、节奏与旋律、演唱形式等归纳总结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与《好汉歌》的异同之处。
◆教师总结:民歌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专业作曲家创作的源泉。
【★设计意图:从调式、节拍、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分析对比音乐特征,了解《好汉歌》是如何继承河南民歌音调并有所创新的。在对比中,引导学生了解认识音乐创作与民歌的渊源。】
三、课堂拓展
◆小组讨论,拓展思维:教师播放音乐片段,引导学生思考“你还知道哪些由民歌改编创作的流行歌曲?” ◆小小辩论赛:
辩题:当流行遇上民歌……你支持对传统音乐或民歌进行创编吗? 正方支持,反方不支持,学生分组进行辩论。
【★设计意图:辩论赛的形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在辩论中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以正确的态度学习传承优秀传统音乐,以开阔的视野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四、课堂总结
◆教师小结,渗透文化:如今流行歌曲已成为我国乐坛的主力军,大家在迷恋、追捧流行音乐的同时,很少想到它们与民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事实上中国流行歌曲的发展始终没有离开民族音乐。不论是创作素材、演唱方法还是审美取向流行都不断地从民歌的浩瀚海洋中汲取各种营养。还是老师常跟大家说的那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流行歌曲也是如此,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与流行歌曲的有效结合,不仅孕育出更多的优秀流行歌曲作品,也让民族音乐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学们在喜爱流行音乐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对中国优秀传统音乐的关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教学反思
这节音乐课的教学理念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突出音乐特点,引导学生对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与《好汉歌》音乐风格的整体把握,把学习歌曲基础知识、
对比音乐要素与审美体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聆听、演唱,通过艺术实践,获得更多审美体验感受,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信心。教学中,将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增强民族意识,与时俱进,教学中纳入当代优秀音乐作品,以开阔的视野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学唱《王大娘钉缸》,对比《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异同,根据这一要求我做了深入的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制定了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中,把《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作为本课的知识目标,把分析《王大娘钉計缸》和《好汉歌》的相同处和不同处做为本课的能力目标,也是本课的重难点部分,把了解音乐与民歌之间的渊源作为情感目标。
“教学相长”,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也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收获启发: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音乐基础,依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课堂设计,才能够创造更高效、实用的课堂;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更丰富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风格和情绪。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