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湖南省,沂蒙山小调
所属栏目:初中音乐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湖南省中学音乐初中音乐赛课教学竞赛暨观摩课《沂蒙山小调》—吴倩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2017年湖南省中学音乐初中音乐赛课教学竞赛暨观摩课《沂蒙山小调》—吴倩
《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 湘西自治州凤凰县华鑫中学 吴 倩
指导教师:敖红艳
教学年级:八年级
教学内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大地——锦绣山川
唱歌《沂蒙山小调》
教材分析: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具有浓郁北方方言特点的小调,广泛流传于山东沂蒙地区。内容以歌颂沂水、蒙山的自然风光和幸福生活为主。这首歌曲共四个乐句,每句三个小节,每句的节奏型基本相同,确立了“起—承—转—合”的完整结构。
教学设想:
本课以音乐要素为线,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演唱、创作等多种方式参与音乐体验和音乐学习,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通过聆听、演唱、创作等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实践的音乐学习习惯,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聆听《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感受山东沂蒙山地方民歌的特色。
2.学唱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掌握“鱼咬尾”、一段体、变换拍子等音乐知识。
3.能用明亮、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体验山东民歌热情豪放、率直开朗的风格特点和婉转悠扬的拖腔韵味。
教学设计亮点:
聆听、学唱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掌握“鱼咬尾”、一段体、变换拍子等音乐知识,通过文字接龙游戏的实践和创作,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创作手法——“鱼咬尾”的认识和理解。体验山东民歌热情豪放、率直开朗的风格特点和婉转悠扬的拖腔韵味。知识点层层递进,轻松突破难点。第三段以说唱的形式带领学生朗读、演唱第三段歌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民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沂蒙山小调》,感受山东民歌的风格、韵味。
教学难点:
一字多音、拖腔的演唱以及对民歌韵味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播放“音乐健身操”《青春舞曲》
教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欢迎来到吴老师的音乐课堂!咱们先热热身,跟着我一起做。
教师:(1)歌曲的名字是什么?(2)你们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民歌吗?
(学生略)
(1)《青春舞曲》;(2)新疆维吾尔族民歌。
二、 新歌教学
(一)初听歌曲
教师:你们对民歌有什么了解?
(学生略)
教师:一起读一读!
学生:民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产和生活中创作的歌曲。
教师:民歌的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民歌的体裁包括:山歌、小调、号子,作为民歌体裁之一的小调,旋律流畅细腻,富于变化。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首小调的民歌。(教师介绍《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学生视听歌曲)
(二)读节奏
教师:要求学生随音乐拍节奏。
教师:增加难度,用“Ta——Ti——Ta”读节奏,读得要有韵律感。(学生读节奏)
教师:提问:3/4、4/4拍指挥图示是什么样的? (学生尝试划3/4拍、 4/4拍的指挥图示)
教师:边打拍子、边读节奏。
(三)介绍沂蒙山
教师:我们一起唱唱旋律,同时也画画旋律线。这首歌曲的旋律线像什么?(老师根据旋律的起伏画出一幅类似大山的图形——沂蒙山)
学生:略 (教师播放视频短片)
(四)视唱歌谱
1.视唱旋律
教师:我们唱了几个乐句?
(学生略)
教师:这就是典型的一段体结构,音乐曲式中最小的结构,它可以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乐思。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第一乐句的开始,(教师弹奏)属“起”;第二乐句的承上启下,是对第一乐句的进一步呈示,(教师弹奏)属“承”;第三乐句有变化了,(教师弹奏)属“转”;第四乐句有明显的结束感,(教师弹奏)属“合”。四个乐句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符合作品的呈示——发展——结束的逻辑。再看看,第一乐句的最后一个音和第二乐句的第一个音,你们发现什么?
学生:相同
教师:这是一种音乐创作手法——“鱼咬尾”,(举例:《二泉映月》也用到此手法)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后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的结构,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民歌的传统创作手法。
2.文字接龙
教师:根据老师提示“接龙”。青春舞曲——曲不离口(指歌曲要天天唱)——口口相传(形容民歌是一代代劳动人民口头演唱至今)——传来传去(形容同学们课后你唱给我听,我唱给你听)——去唱沂蒙(教师引导)。
3.学唱歌词
老师:学唱第一、二段歌词,轻声跟唱。
教师:歌中唱了什?
(学生略)
老师:“青山绿水多好看,风吹草低见牛羊”。优美动听的歌声倾吐了人们对沂蒙山的赞美、热爱之情。
4.老师范唱
老师带有韵味的范唱,同学们听出山东特色的乐句了吗?
学生找出山东地方特色的方言并学唱。
学生:用方言唱第一、二段歌词。
教师:同学们唱得真像地地道道的山东人,给自己鼓鼓掌。
5.学唱第三段歌词
老师:有一种歌曲不是唱出来的,而是用嘴巴说出来的,它是很有节奏感的说唱音乐(Rap).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说唱。(学生用说唱方式读第三段歌词)
教师:这段歌词除了赞美沂蒙山之外,还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略)
教师:第三段歌唱了丰收的喜悦和老区人民对抗战做出的巨大贡献。
就像老师开始说唱的那样,“万担(那个)谷子堆满仓,为了送到(那个)前线上”,带着这样的情绪,我们来试试,注意老师唱的结束句。
老师:唱第三段歌词,老师接唱结束句。老师是怎样唱结束句的?
(学生略)
老师:同学们的音乐感觉真好。先慢一倍,接着延长,再换气,注意最后一个音要保持住,仿佛聆听到大山深处悠扬的回声。你们来感受下。(学生唱第三段结束句)
6.完整演唱歌曲
老师:我们配合得真默契。歌曲从赞美沂蒙山、表达丰收后的喜悦到支援抗战,多种情感融入曲中,让我们带着这份情感一起走进美丽的沂蒙山!闭上眼睛,和老师一起深呼吸,感受沂蒙山的气息吧。仔细聆听前奏,有变换哦。(学生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注意情感的处理:强弱、快慢、韵味)
三、拓展、延伸、升华
教师:你们唱得太有味道了,老师为你们鼓掌。歌声把我们带到了沂
蒙山,仿佛闻到了泥土的芬芳。《沂蒙山小调》是我国北方小调的代表、山东民歌的典范,它体现了沂蒙老区革命先辈的一种精神——沂蒙精神!(播放沂蒙山视频短片)
四、老师总结
一曲旋律悠扬、节奏明快的《沂蒙山小调》,唱红了沂蒙山、风
靡了齐鲁大地,回荡在大江南北,成为一首反映沂蒙山乡土气息的代表作,其优美旋律也早已飞出过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优秀民歌”!这是沂蒙山的骄傲,是山东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民歌的骄傲!让我们和与会老师再一次唱响《沂蒙山小调》,用你们的方式表达对沂蒙山的赞美之情吧。
教学反思:
《沂蒙山小调》这课教学,以音乐要素为线,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演唱、创作、体验等多种方式参与歌曲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整节课教学层层深入,思路清晰,衔接巧妙,亮点多多。但也有不足之处,如何调动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还须努力。请老师们多多指教。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