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所属栏目:初中生物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广东省级优课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广东省级优课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3)观察光线强弱对瞳孔大小变化的影响 (4)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日常生活中眼的卫生、形成保护眼睛的意识 (2)关爱视觉有障碍的人群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1节的内容,从人们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引出眼和视觉,重点是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关于视觉的形成,教材阐述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通过视觉神经将图像信息传给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处理之后形成视觉。为后续学习神经系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其次,知识服务于生活。目前,随着电子产品的增多及使用频率的增加,我国高中毕业生中,近视率高达90%且在治疗近视的过程中,会有一系列的并发症,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呼吁学生保护自己的眼睛。最后,教材此编写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有关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经验已有一定的认知。但关于眼睛的结构名称及功能,学生并不是特别清楚。如巩膜、脉络膜、玻璃体等这样的结构并不是很清楚。其次,关于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初一的学生没有学过透镜、光的折射、物体成像原理等知识,理解视觉的形成有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视觉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近视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
通过对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材及学情分析,教师充分利用了ppt、实验、视频、晶状体简易模型、ipad等手段,把抽象的原理直观化,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教学。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头脑中的感性材料,利用启发性语言不断引导他们思考,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究、去认识,不断加强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
情景
导入
新课
自主
复习
学生活动:设置画嘴巴的游戏。
两位同学(1位同学用眼罩遮住眼睛,1
位同学睁开眼睛)同时画嘴巴。
教师总结:
通过这个游戏,结合科学家的统
计:人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0%以上
是来自眼睛。所以,眼睛对人生活的
重要性非同一般。今天我们学习的内
容是眼睛的结构及视觉的形成。
学生活动:看书P79,1min,回忆
眼睛的结构及功能。
参与活动,并进行思考。
学生按座位一条龙回答。
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快速的将自己引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通过回答问题,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了解程度。
通过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为本
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自主学习互助
交流 教师引导:
提问:了解了眼睛的结构,那我们的眼睛是怎样看到东西的呢?
教师演示实验:老师准备了一支蜡烛,放大镜,白板。大家想一想,放大镜相当于眼睛的哪个结构?白板相当于眼睛的哪个结构?
教师演示实验!
提问: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实验并观察,说说视觉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我们眼睛看到物体的过程和这个原理是相似的。光线到达眼球
内的感光细胞需要经过哪些结构?
师生总结: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
线角膜 瞳孔 晶状体 玻璃体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
师:那是不是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就能看到图像了呢?
师:呈现事例:一位病人车祸之后就失明了,但检测他的眼睛结构完好,为什么看不见了呢?可能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回答视觉形成的过程。
学生总结。
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
运用观察透镜成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及表达问题的能力。
通过类比实验,将抽象的过程形象化。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培养学生总结能力、表达能力。
原因?
生:小组讨论,回答。 师总结:在我们的视网膜上只是形成了图像,真正能形成视觉的是我们大脑的特定区域。
进一步强化视觉形成的过程:播放关于视觉形成的录像。
通过层层设问,逐步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播放视频,进一步强化对视觉形成过程的理解。
联系生活 实例分析
教师提问:失明会给人带来很多不便,哪些原因可能导致失明?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 学生活动:找一个学生,用眼罩
蒙住眼睛,从教室的前面走到后面。 情感教育:刚才学生在走的时候,同学们争着帮助,体现了你们的爱心,那么我们遇到真正的盲人怎么做?
生:关爱盲人,不要占用盲道。 是否所有的人都没有机会重见光明呢?
生:若因角膜损坏而失明,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术重见光明。
师:播放角膜移植的视频资料。 师生总结: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学生小组讨论失明的原因。
学生活动:蒙着眼睛走路。
观看人工角膜移植的视频资料。
通过分析视觉形成的过程,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通过游戏,体会到眼睛的重要性,同时学会保护自己的眼睛,关爱盲人。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角膜移植新进展,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及科学最新进展的习惯。
学以致用 形成良好
习惯 师:我们的同学有没有爱护我们自己的眼睛?
调查:请班里近视眼的同学起立。 提问:你们知道近视眼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吗?
为什么我们的眼睛既能看清很远的东西又能看清很近的物体?
生:思考、回答。
师:通过自制简易模型晶状体,演示近视眼及看清远近物体的原因。 戴眼镜的同学摸一摸镜片的边缘与中心的不同。
生:边缘厚,中心薄。
师:这是通过凹透镜来矫正近视,戴近视眼睛的同学要注重眼镜的质量。播放关于预防近视眼的知识录像。 进一步提问:刚进电影院的时候,感到眼前一片漆黑,但过一段时间又可以看到东西,为什么呢?
生: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在光亮处
学生参与调查,阅读资料,分析自己近视的原因。
观察晶状体的变化。
学生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分析,讨论。 通过做全班同学的近视率,结合目前资料的统计,体会到中学生近视率越来越高,分析自己近视的原因,通过自我反思,进一步体会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通过观察晶状体的变化,说出近视眼的成因。观看预防近视眼的视频,能运用正确的方法矫正自己的近视。
瞳孔小;在黑暗处,瞳孔大。 师:瞳孔可以控制光线进入眼睛的量。人通过调节瞳孔的大小使自己在明处和暗处都能看清物体。
拓展延伸 1.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是倒的,但为什么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是正的?2.近视能不能预防?
学生回答。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己阐述。
学生表达,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
七、作业设计
《学习与评价》42-43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