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搭船的鸟
所属栏目:小学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小学语文三年级统编教材第五单元15课《搭船的鸟》广州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小学语文三年级统编教材第五单元15课《搭船的鸟》广州市荔湾区华侨小学
义务教育统编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5课
《搭船的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搭船的鸟》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的习作单元,单元主题是“留心观察”,以“观察”为主线,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和习作活动,引导学生体会“留心观察”和“细致观察”的好处,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为学生今后的习作能力发展奠定基础。课文以儿童的口吻,描写了“我”在去乡下途中的所得,既观察了旅途中听到的雨声,见到的船夫,也观察了翠鸟的外貌和捕鱼时的动作。课文开头交代了见到翠鸟的原因,接着重点描写翠鸟美丽的外貌吸引了“我”,也引发了“我”的疑问。见到翠鸟捕鱼的敏捷动作后,通过母亲的介绍,“我”知道了翠鸟搭船的原因。
通过读课文,感受这样一次平常的探亲之旅,因为“我”留心周围的事物并仔细观察,得以认识了一位可爱的新朋友——翠鸟,充分说明了留心观察的好处,也解决了课后的第一题习题。除此之外,课后练习题还要求学生能边读边想像,抓住翠鸟的动作来想象翠鸟捕鱼时的情景。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在前面四个单元的学习中,已经初步培养了观察的兴趣,积累了通过观察感受到美好事物的词句。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是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着重在文本和学生能力之间架设桥梁,激发学生的想象,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同伴交流,与文本对话,体会不同的观察方法,感受观察的乐趣,并为下阶段自己的观察活动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父、啦”等5个字,会写“搭、父”等13个字,认识多音字“啦”,理解相应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不同的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的。
2
3.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作者对翠鸟外貌和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4.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妙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作者对翠鸟外貌和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预习任务单、课堂学习任务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父、啦”等5个字,认识多音字“啦”,会写生字“翠”,理解相应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不同的感官进行细致观察的。
3.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作者对翠鸟外貌和动作所做的观察,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回顾美文,明确目标
(一)师生合作,回顾本学期积累的美文。
1.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我看见)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我仔细观察,发现他们的衣着不一样)有汉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还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原来这是一所)边疆小学。
2.(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我看见)道路两旁的法国梧桐树,掉下了一片片金黄金黄的叶子。(我仔细观察,发现)这一片片闪着雨珠的叶子,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
(二)明确单元目标
1.师生继续合作,从罗丹的名言引出单元的主题和要求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包含美,只要你有一双留心观察的眼睛,就会发现身边的美。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3
2.明确本单元学习的目标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五单元的学习,去向作家学习怎样发现美,怎样观察。这个单元的学习有两个学习要求,是什么呢?
A 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 B 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 3.点出这节课学习的任务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事物的。一起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合作读过程中,教师有意识的引言,除了引导学生在回顾所积累的美文,感受生活中的美之外,还引导学生关注这是作者观察发现所得,为引出单元主题做好铺垫。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先明确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有目的性地进行学习,体现本文在习作单元的作用。)
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一)检查预习
1.小组完成学习任务一:小组检查生字词和多音字的预习情况
(1)拿出学习任务单,组长检查组员是否能读准词语和多音字的读音。 学习任务单:
(2)组长汇报检查情况
2.检测词语“外祖父”和多音字“啦” 3.理解词语“沙啦”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理解“沙啦”是大雨的雨点打在船篷上发出的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检测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检查学生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在生生互动中进步。对于词语的理解,抓住学生容易混淆4
的词语,运用第二单元所学习的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让学生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来进行词语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观察到了哪些事物,从哪里知道的?
2.学生汇报作者的观察点 (听雨声、看船夫、看小鸟)
教师随着学生的汇报板书并出示相应的句子,指导学生齐读句子。 3.明晰作者的细致观察点
(1)在作者观察到的事物中,其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看小鸟) (2)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小鸟的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寻找作者观察了哪些景物,学生知晓了用耳朵听雨声,用眼睛看船夫和小鸟都是观察,让学生初步感知到观察是可以运用多种感官来进行的。)
三、深入品读,体会观察 (一)观察小鸟的外貌
1.作者是什么时候发现小鸟的?(雨停了之后)
你从哪里知道地?(第二自然段)小鸟给作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美丽) 2.小鸟美在哪里呢?请默读这一段,用“∽”画出作者观察到小鸟的美丽的词语。 3.学生汇报,并谈感受,点出小鸟颜色之美。
4.教师出文段,出示翠鸟的图片,图文对照,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段。
5
5.小结:多美的小鸟啊,作者对小鸟的颜色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与文本对话,找出描写小鸟美丽地词语,然后抓住颜色地词语,来感受小鸟颜色之美。在通过文字体会了翠鸟的外貌美之后,结合翠鸟的照片来和文本对照,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作者对于翠鸟外貌色彩的细致观察。)
(二)了解作者的心里疑问 1.创设情境,让学生代入角色:
看着这美丽的彩色的小鸟,你想问些什么呢? 2.了解作者心里的疑问
作者看着这美丽的彩色的小鸟,心里有什么想问的呢?(出示文段,个别读) 3.作者观察小鸟不仅是用眼睛看,还用心去想(板书:想小鸟)
(设计思路:创设情景,让学生进入到文本所描述的情景中,和小鸟对话,然后回归文本,关注作者的心理活动,继而在情景中拉开第二次对小鸟细致观察的序幕。这样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更让学生感受到了在观察中可以一边看一边想,用心想,也是一种观察。)
(三)观察小鸟捕鱼时的动作 1.创设情景,继续观察 师生合作说话:
作者正想着,突然间,他发现(小鸟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小鸟怎么啦?(它在捕鱼)于是,小作者连忙睁大眼睛,(仔细观察)
2.根据学习任务单进行自学
(1)对比两次观察的文段,发现两次观察有什么不一样
6
学习任务单:
学生学习,汇报
第一次观察的是鸟的(外貌、颜色),第二次观察的是鸟的(动作、捕鱼) (2)关注小鸟捕鱼时的动作,用“△”标出动作,想象当时的情景 学生自学 学习任务单:
3.小组汇报自己关注的词,分享想象到的情景,推选最精彩的发言。
4.各组推荐的优秀表达者进行班级汇报,鼓励学生进行想象,运用语言或者动作等进行描述。
5.结合图片和视频,整体感受小鸟捕鱼时的动作敏捷。
(1)结合图片,整体体会小鸟捕鱼的全过程,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
(2)观看视频,生动再现小鸟捕鱼的情景,感受小鸟捕鱼的敏捷。(3)再现文段,整体朗读,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
(设计意图:第二次观察的学习,借助学习任务单的学习来开展,能更好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首先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对比阅读,发现两次观察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细致观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切入。然后抓住关键动作,通过自学、小组交流、全班汇报的形式来想象当时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继而利用生动的图片和视频,带领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又从生活中回归文本,感受进行细致观察带来的乐趣。)
四、了解字源,学习生字 (一)了解“翠”字的字源 1.认识翠鸟
师生合作读:这时妈妈告诉我,这是一只翠鸟。哦,我明白了,原来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
就这样,在偶然之间,作者发现了翠鸟,通过观察,认识了翠鸟。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劳动人民就对翠鸟进行了细致地观察,还根据观察所得,创造了“翠”鸟的翠字。
2.讲解“翠”字的字源 翠,篆文
(羽,借代鸟
(卒,“猝”,速度极快)。表示绿羽
毛短尾巴,有快速突击能力捕鱼的鸟。
(二)进行“翠”字的书写 1.教师示范写
8
“翠”在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上面的“羽”起了变化,“横折钩”变成了:“横折”。 2.学生完成任务单第三个学习任务,进行生字的书写。 学习任务单:
3.检查答案:翠鸟(老师补充板书)
(设计意图:结合字源来进行“翠”字的学习,除了让学生知晓“翠”字的演变,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细致观察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进步,体会到观察的好处。最后的回答问题,巧妙地把书写练习和课文内容的把握结合在一起,对文本的整体学习进行了呼应。)
五、分享收获,进行总结 (一)学生分享这节课的收获
一次普通的旅行,给小作者带来了这么美好的相遇。回顾一下,小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
学生汇报:用耳听、用眼看、用心想、抓住特点 (二)教师进行总结
1.观察事物除了用眼睛看,用耳听,用心想之外,还可以抓住最吸引你的特点来仔细观察,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去体会。
六、布置作业
今天回家之后,请你向家人介绍一下这只美丽的动作敏捷的翠鸟。
(设计思路:在课堂学习结束之前,呼应开始学习时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回顾这节课的学习,谈学习所得,体会作者是用耳听、用眼看、用心想进行细致观察的,让学生感受到观察是可以运用身体的各种感官进行的。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也是为下节课体会其他的观察方法,为下阶段的自主观察以及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做好了铺垫。)
9
板书设计:
15 搭船的鸟——
鸟 听雨声 翠绿
看船夫 彩色 蓝色 美丽 看小鸟 红色
冲
想小鸟 捕鱼 飞 衔 敏捷 站 吞
教学反思:
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在前面四个单元的学习中,已经初步培养了观察的兴趣,积累了通过观察感受到美好事物的词句。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但是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着重在文本和学生能力之间架设桥梁,激发学生的想象,鼓励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体会不同的观察方法,感受观察的乐趣,并为下阶段自己的观察活动做好铺垫。
从导入的环节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师生合作朗读学过的文本感受观察的乐趣,然后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就是要体会作者怎样细致观察,继而带领学生体会作者怎样发现美,观察美。
如何在文本和学生能力之间架设桥梁呢?
首先,我认为创设情境很重要,让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中,会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拉进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更容易体会作者的心情。让学生入情入境,跟随着作者去观察。所以,我把情境的创设贯穿全文的教学,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创设情境进入文本的阅读;创设情境让学生思考:你见到这么美丽的小鸟,有什么想问的?第二次观察小鸟也是在情境中拉开序幕。
其次,联系生活实际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通过文字体会了翠鸟的外貌美之后,结合翠鸟的照片来和文本对照,感受作者对于翠鸟外貌色彩的细致观察;在关注动词想象翠鸟捕鱼情景之后,观看翠鸟捕鱼时的视频,感受作者对于翠鸟动作的细致观察;在看到翠鸟之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然后回到文本,了解作者的想法,与文本进行对话,感受到观察的时候可以一边看一边想。此外,结合生字“翠”的字源了解,也让学生感受到细致观察的妙处。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