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vip会员 | 优质课网_收录全国及各省市最新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名师课例实录,高效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展示公开示范课视频,教学大赛视频!

在线播放: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浙江省 - 杭州

联系本站客服加+微信号15139388181 或QQ:983228566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频简介: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浙江省 - 杭州

视频标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所属栏目:小学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浙江省 - 杭州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学科 小学语文 
任教年级 三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上课班级 301 课题名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总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帝国主义、风和日丽、灯红酒绿、耀武扬威”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中华之不振,感悟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学时目标 1.认识“崛、帝、范、巡、嚷”等8个生字,理解“帝国主义、风和日丽、灯
红酒绿、耀武扬威”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学习第7~8自然段,通过抓住关键词对比品读,感受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中华之不振,感悟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学时重点 学习第7~8自然段,通过抓住关键词对比品读,感受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时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中华之不振,感悟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从不同角度讲述了别人“成长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时受到启发,学会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首先伯父的话激发了少年周恩来一连串的思考,接着好奇心驱使着他闯入租界,一探究竟。从租界回来后,他又陷入沉思之中。最终所听、所见、所思促使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另外,文章巧用对比手法,体现“中华不振”。学生在对比中会逐步体会“中华不振”,与少年周恩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材教法
分析 
1.本课有一些很有特点的新词,比如崛起、吵嚷、欺凌、铿锵、模范、惩处、训斥和褴褛,它们都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词,这种构词方式使得所表示的语义更深。引导学生关注此特点,从而使词语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正音释义的层面上。 
2.本课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梳理课文脉络,整体感知后,重点学习第7~8自然段,通过摘录关键词,对比品读感悟“中华不振”的屈辱。对当时“中华不振”深入体会后,才能深刻感悟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抱负。 
3.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侧重阅读方法的指导。《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园地七“我的发现”中特别提出读书时要深入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要想办法解决问题。据此,本课第二个重点就是培养学生读思结合,带着问题阅读的读书习惯和读书能力,激发学生在
 
                           
                  
                           
                                     阅读中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进而带着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借助平板,点击网络连接、查阅电子书或观看微电影等方式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感知“租界”,解答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深切体会“中华不振”的屈辱和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课文、分析课文,自主感悟课文内容的能力。但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年代久远,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了解甚少,在阅读过程中,对帝国主义列强、对租界、对租界里发生的那件触目惊心的事都会难以理解,生发各种疑问,从而对感悟“中华不振”及周恩来“志向之伟大”产生一定困难。 
教学流程 
一、联系旧知,揭题导入 
1.上世纪有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伟人,他心系人民,鞠躬尽瘁。逝世的时候,举国上下为他哀痛,十里相送。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出示周总理图片)。 
三年级我们曾学过他的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记得是什么意思吗? 2.学习“崛起”的构词方式 
“崛起”的意思就是兴起,单个字“崛”,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查查《新华字典》或百度词典。(学生自主选择查阅方式,可以使用字典,也可以使用平板) 
(先出示“崛”字在《新华字典》和百度词典上的词条,再在“崛”字旁边出示“起”)“崛”和“起”的意思相近,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词,所表示的语义更深了。 
读课题(指名读、齐读,读出立志的坚定和气魄)。 
3.那时他只有12岁,是什么原因使他小小年纪就树立起拯救中华的远大志向呢?(出示周恩来少年时的9秒视频,创设情境) 
 
【设计意图:联系旧知导入,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拉近学生与文本人物和文本故事的距离。运用不同的方式自主查阅“崛”的字义,学习“崛起”的构词方式,一方面加深对课题的理解,另一方面为下面理解同样构词的生词做铺垫。】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一)认读生字词 1.开火车轮读正音 
吵嚷   撑腰   欺凌   铿锵有力   模范   惩处   为之一振   训斥一通  巡警   衣衫褴褛   轧死   肇事    
2.重点学习多音字“通” 
“通”是一个多音字,这里读四声“tònɡ”(出示注音),训斥一通是什么意思? 3.开火车领读词语 
4.在生字新词中找一找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构成的词。 
(1)找出与“崛起”构词方式相同的词语:吵嚷、欺凌、铿锵、模范、惩处、训斥、褴褛 
(2)提示“铿锵”和“褴褛”的特点 
 
                           
                  
                           
                                     “铿”和“锵”,“褴”和“褛”合起来用才有意义,有“铿”就有“锵”,有“褴”就有“褛”。 
齐读:铿锵、褴褛。 
(二)朗读反馈,梳理课文脉络 (ppt依次出示句子)指名朗读 
1.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他在沈阳下了车,前来接他的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教师点评指导,过渡:同学们,伯父的叮嘱激发了少年周恩来的好奇心,于是,他背着伯父闯进了租界。原来租界是这样的—— 
2.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教师点评指导,过渡:租界确实不同寻常,少年周恩来不仅在租界看到了灯红酒绿,更看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 
3.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教师点评指导,过渡: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看到这一幕,少年周恩来不由陷入深思中,终于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声音。这声音让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齐读: 
4.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整体感知立志原因 
为什么年仅12岁的周恩来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呢?(板书: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检查反馈,把握学情,以学定教。音形义结合进行新字词学习的指导,进一步夯实基础,为阅读扫清障碍。在长难句的指导朗读中帮助学生梳理课文脉络,初步感知文章内容;预习交流立志原因,自然进入课文的品读。】 
 
三、品读感悟中华不振 
(一)初步交流体现“中华不振”的语句 
课文中哪些句子具体地阐述了中华不振?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走进那段沧桑的历史。一边读一边将表现中华不振的句子用“        ”划下来。 
生反馈。(生边读所划的句子,师边在ppt中相应的句子下划红线) 
 
                           
                  
                           
                                     (二)对比品读第8自然段 
1.默读第8自然段,同桌合作,摘录关键词填写表格。 
人物 外貌 
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妇女   洋人   巡警   围观者 
 
 
 
2.小组内交流内心感受 3.表格反馈,全班交流 
(1)妇女的指望与巡警的训斥进行对比品读 
这些人物中多次提到的是妇女。对于她,你摘录了哪些关键词?(衣衫褴褛、哭诉、指望撑腰) 
妇女多么渴望巡警能够为她撑腰,为她做主,然而事实却是——巡警把她训斥了一通。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巡警不但不为妇女主持正义,反而还帮着洋人欺负自己的同胞,这样的所作所为真是令人气愤啊!(板书:气愤) 
指导感情朗读: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2)妇女的痛苦软弱与洋人的嚣张无耻形成鲜明对比 
洋人和围观的中国人又怎么对待可怜和不幸的妇女的呢?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妇女哭诉着,撞死人的洋人却得意扬扬,洋人太嚣张,我感到很痛恨。 (板书:痛恨)师激发情感:撞死的可是一条活生生的生命啊!  (3)围观的中国人内心的愤恨与无奈相碰撞 
预设:围观的中国人尽管气愤不满,紧握拳头,但敢怒不敢言,只能劝劝安慰妇女,什么办法都没有,我感到很屈辱。(板书:屈辱) 
师小结:当愤怒和痛恨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喊出来,发泄出来,可是现在敢怒不敢言,有拳不能出,眼睁睁地看着洋人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没有比这更屈辱的了。 
思维导图:                  洋人 (痛恨)                                                               
中华不振        妇女        巡警 (气愤) 
 
                          围观的中国人 (屈辱) 
 
                           
                  
                           
                                     4.师生合作读第8自然段 
5.师小结:洋人这么无视中国人的生命,践踏中国人的尊严,妇女没办法,巡警得屈服,围观的中国人只能憋在心里,所有的中国人都如此无力,如此卑微,这是整个中华的屈辱,整个中华的不振。所以课文中说(引导生齐读):“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设计意图:全文朗读初步感知中华不振,有利于学生全面把握并快速融入文章。再聚焦重点段落,以小组合作摘录关键词填写表格的方式,凸显对比,清晰呈现不同人物的形象特点,从而加深感悟“中华不振”的屈辱。】 
 
(三)边读边思,读写结合 
1.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1)为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洋人敢这么嚣张? 
(2)为什么巡警不帮助妇女,反而训斥她呢? (3)为什么中国政府不管,不惩处这个洋人呢? (4)什么是租界? (5)租界是什么样子的? 
(6)中国的土地上为什么会有租界呢? (7)当时中国为什么“不振”呢? 2.模仿写话 
(ppt出示)生齐读: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让我们也学着少年周恩来这样,将内心一连串的问题写下来。 
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学生对课文所处时代的社会现状了解甚少,阅读中难免有许多难解之处。据此,学习周恩来总理连续提问的方法,引发学生一系列思考,并写出疑惑,培养边读边思的阅读习惯。继而,以写促读,带着所产生的疑问继续阅读学习第7自然段,了解“租界”。不仅达到读写的充分结合,更深层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促进主动探究能力的发展。】  
(四)学习第7自然段,了解“租界” 
1.指名读第7自然段 2.边读边思 
通过读第7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又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1:我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中感受到租界繁华、热闹。但文中说别处可就“大不相同”了,那么租界之外的中国大地是什么样的?  
看图解疑:这就是当时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而租界之外的中国大地尘土飞扬,
 
                           
                  
                           
                                     人们住着茅草屋,吃不饱饭,面黄肌瘦,艰难地生活着。(出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图片和中国其他地方的图片,二者进行对比) 
预设2:我知道租界里大都是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为什么中国的地方,大都是外国人,而不是中国人呢? 
预设3:我从“闯进”一词感受到身为中国人的周恩来不能随意进入中国的土地。为什么中国的地方,中国人不能随意进入?  
(五)联系时代背景,感知“租界” 
我们从课文当中大致了解了租界,那么,为什么上世纪中华大地上会形成这么令人匪夷所思的租界呢?请同学们打开平板,走进网络链接,走进电子书,走进微电影,请选择你感兴趣的资料链接,进一步感受上世纪的租界。 
生查看资料。 
交流反馈:通过查阅资料,你知道了什么?解答你心中的疑惑了吗? 
 
预设1:当时的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中国贫穷落后,别的国家攻打我们中国,中国软弱,被迫划定租界。 
师总结:落后就要挨打,就要受人欺凌。 预设2:我在电子书中看到租界内有外国的军队。 
预设3:外国人在租界内设立自己的领事馆,取消了中国的司法审判权,强行夺走了中国在租界的统治权。 
师总结:租界地由外国管辖,不受中国法律的限制,有外国的军队和领事馆保护,可说是“国中之国”。所以在外国的租界,中国人敢怒不敢言。洋人轧死了人,不仅不承担责任,还能那么嚣张。 
预设4:中国人进入租界,要受到外国人的检查。所以少年周恩来不能随意进入租界,要闯进去。 
师激发情感:中国人不能随意进入自己的土地,真是莫大的屈辱啊! 预设5:许多国家都在中国划定租界。 
师点拨:请同学们看这张图,我们国家就像一张大饼,被各个国家争夺切分,他们纷纷在中国建立了许多租界,当时的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焦点。 
小结学法:联系时代背景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第7自然段的学习,学生对租界只有浅显了解,还不能完全解答阅读过程中的疑问,故结合单元目标阅读重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网络连接、电子书、微电影等丰富多元的学习方式,支持学生自主探究,更深入理解“租界”,深切体会“中华不振”的屈辱和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既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不同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回归课题,设置悬念 
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
 
                           
                  
                           
                                     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他才把自己的思考化作了毕生的梦想和追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下一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周恩来少年时代的学堂,身临其境地听听周恩来的思考和呐喊。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五、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洋人 (痛恨)               
                                                
中华不振        妇女        巡警 (气愤) 
 
                          围观的中国人 (屈辱) 
租界(时代背景) 
课后作业 
搜集和阅读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推荐《大地的儿子》一书。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浙江省 - 杭州”,所属分类为“小学语文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浙江省 - 杭州”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3228566】 -----

优质课说课大赛视频
关闭
15139388181 微信:15139388181
QQ:98322856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优质课网_手机微信
加入vip会员
如何观看本站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