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所属栏目:小学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福建省 - 龙岩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教学目标
1.读准并理解“崛起、租界、惩处、吵嚷、中华不振、衣衫褴褛、风和日丽”等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2学情分析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3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让学生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学习的信念。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读准并理解“崛起、租界、惩处、吵嚷、中华不振、衣衫褴褛、风和日丽”等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
4.1.2学时重点
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悟对比的写作方法。
4.1.3学时难点
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4.1.4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他在十八大时提出“中国梦”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百多年前,12岁的周恩来,也有一个“中国梦”,那就是(出示课题)。
2.他的中国梦清晰而坚定,(读)字字(“铿锵有力”。)
二、检查预习。
1. 过渡:通过预习,生字词能读准吗?指名读,齐读。
2.理解词语。
(1)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2)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指名帮助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借助字典以及历史背景帮助理解词语。
3.学生提出“崛起”。这个词我们可以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中华之崛起”就是中华的振兴,也就是“振兴中华” (板书“振兴中华”)整个课题的意思是: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三、初读课文,感知“中华不振”。
1.周恩来为什么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呢?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翻开课本121页,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
2.指名说。(板书:中华不振)。
3.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呢?指名回答。
四、重点品读,聚焦“中华不振”。
1.过渡:看来第七八自然段让同学们感触最深,仔细默读这两段,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你读懂了什么?
3.汇报交流。
4.感悟写法:
(1)那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把文章写具体的呢?
(2)交流汇报。
预设A: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师:我们来看这一句,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指名读,指导朗读,大家一起读。
过渡:还有哪些地方也运用了对比?
预设B: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指名读,指导朗读。(这是美好愿望与残酷现实的反差。)师:一个伸冤无门,反遭训斥,一个欺负同胞,卖国求荣,你有什么感受呢?加上我们的感受一起读。
预设C: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心理的愤怒无法表达的无奈。请你读。
预设D:租界外会是什么样的呢?租界内外天差地别,这到底是为什么?(中华不振)
5.练笔,补充空白。
(1)过渡:看,通过对比,租界和租借里的人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我觉得有那么一点点遗憾:这里写了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唯独没有写他们说的话,拿出纸和笔,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2)学生练笔。
(3)交流。
6.回归课文,齐读第七八自然段。
五、指导写字。
1.过渡:通过你们的描述,我仿佛听见了租界里的吵嚷声。让我们再来读这个字(出示生字“嚷”)。
2.观察字形。 师: 请你仔细观察。写好“嚷”字要注意什么呢?
3. 师范写。
4. 学生在纸上写一个“嚷”字,写好后读一读这个字。
六、总结,布置作业。
1.指着板书:租界里的吵嚷声似乎还在耳畔。可是吵嚷有用吗?为什么?小小年纪的周恩来决心怎样拯救中国呢?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课题)。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近周恩来,感受他远大的抱负。
2.布置作业:课后阅读《大地的儿子》或其它有关周恩来的故事。
【板书】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