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萧友梅与黄自
所属栏目:高中音乐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音版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第二十七节《萧友梅与黄自》江西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第二十七节 萧友梅与黄自
教学目标:
1、聆听《问》及《渔阳鼙鼓动起来》,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理解歌曲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了解萧友梅和黄自的生平及主要贡献。
2、在认识、了解清唱剧《长恨歌》的基础上,初步掌握有关清唱剧的基础知识。
3、对比归纳各音乐家的作品风格和贡献,初步了解在“五四”新文运动的影响下,我国专业音乐事业兴起的情况。 教学重难点:
音乐作品的的音乐情绪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五四运动前中国的音乐教育是文人雅士自娱自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专业音乐活动开始兴起,许多教师学生等接受蔡元培所提出的有关美育的主张,纷纷建立起各种新的音乐社团,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各种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培养出一批专业人才,萧友梅 黄自二人是音乐教育事业奠基人,中国音乐史
上两位先行者。
一、萧友梅《问》
1、萧友梅简介 萧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早年在日本、德国学习音乐。……
2、播放《问》第一段,歌曲的演唱形式、速度如何?——男声独唱,速度稍慢 3、歌曲分析
(1)第一个问句唱,思考:作者真不知道自己是谁吗?——告诉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2)唱、感受第二个问句 ,提醒人们什么?——莫要使光阴虚度。
(3)出示第三个问题 :这句的句幅和力度相对于前两句有什么不同?——句幅拉伸、力度加强 歌词中透出怎样的情绪?——忧愁、愁闷 师:力度加强,句幅拉伸,更加重了愁闷的情绪。 4、欣赏歌曲音频及小结
歌曲以“问”的口气向人们提出一系列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的问题,以及爱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
副歌部分,点明了问的主题,表现出对于当时军阀混战,山河残破,国家沉沦的忧虑与感慨,这也是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抒发
二、《渔阳鼙鼓动地来》
1、作者简介:黄自(1904—1938)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是我国最早谱写抗日歌曲的作曲家之一。他最重要的贡献是介绍了西洋近代音乐理论,造就了大批专业音乐人才。代表作品:清唱剧《长恨歌》;抗战歌曲《旗正飘飘》、《抗敌歌》等。
(2)音乐体裁形式——清唱剧:是一种将宗教或史诗题材的歌词谱曲,用合唱、重唱、独唱与乐队在教堂或音乐厅演出的大型声乐套曲。
清唱剧的特点是:采用歌剧的各种程式,大量运用合唱的表演形式。清唱剧与歌剧的区别在于没有布景、角色服装和舞台表演动作。
2、作品赏析: 《渔阳鼙鼓动地来》清唱剧《长恨歌》选曲 (1)作品简介:白居易《长恨歌》故事内容:公元755年,唐明皇沉迷酒色,终日与杨贵妃寻欢作乐、不理朝政,以至使杨国忠专权误国。在内地兵力空虚的时候,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借‘讨伐杨国忠’为名发动了叛乱。他们起兵渔阳,很快占领了洛阳和长安。唐明皇带着杨贵妃向四川成都逃去。途经马嵬坡,士兵愤慨,埋怨统治者腐化误国、使人民遭殃,致使老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于是大家奋起杀死杨国忠,迫使唐明皇赐死杨贵妃······ (2)创作背景:
白居易的诗虽写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但主题却是统治者“重色”必将“倾国”,具有警世的意义。
1932年,正是我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危险关头,两位作者写这部清唱剧有借古讽今的意图。
当时日寇加紧侵华,亡国之祸迫在眉睫,而蒋介石却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不满。 3. 作品赏析: 《渔阳鼙鼓动地来》
师生互动:男生演唱前面一小部分,让女生做声势动作,加以伴奏
拓展与探究
(4)聆听对比:第三乐章《渔阳鼙鼓动地来》与第八乐章《山在虚无缥缈间》进行对比,谈谈你的感受
曲名
速度 力度 音色 情绪
渔阳鼙鼓动地来
进行曲 由弱到强 深沉
激奋、愤怒、 怨恨、抑郁
山在虚无缥缈间
慢 速
以弱为主 柔美
幽静、清新、神秘、虚幻
课堂小结:
我国专业音乐创作兴起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音乐家,萧友梅和黄自只是其中的代表,请同学们课下再搜集一些这一时期的歌曲,与你们的长辈们共享音乐带给人们的美好情趣。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