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所属栏目:高中历史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初建时期。新中国成立后 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相继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各级地方 委员会先后组建并定期开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等都是这一 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表现,这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当今中国社会制度 和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真实反映。 二、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诞生
中国人民政治协
商会议的召开 新中国的首都、国旗、国歌 开国大典
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共同纲领” 1.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启发,使学生形成多角度发现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1.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为实现民主科学而奋斗的求真精神。 2.了解中国国情,感受骨肉同胞盼团圆的殷切情感,为实现祖国统一尽自己一份力量。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政协的作用和职能
民主党派参政的主要任务 爱国统一战线的现实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基本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重难点把握:
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
难点: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四、学生分析:
本课程是在高一年级开设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一些相关内容,对教材中的知
识点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建构能力。但对问题的探究尚缺乏系统认识,对问题的理解不深入不全面。 五、教学方式:
学生自主学习一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一教师引导、解决问题一延伸问题一课下探究 六、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PT课件的方式辅助教学。 七、课前探究
预习本课教材的内容,结合导学案分类和整理搜集到有关史实。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营造:播放《开国大典》片段。
2
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结构
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学生自主学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意义 教师: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引导学生理解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特点。 合作探究一: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节录,人大制度与西方权力结构示意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节录)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消灭剥削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问题设计: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有何本质区别?
该宪法确定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为什么我国不采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答: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比较:
人民代表大会制 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公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权利主体 全国人民 资产阶级 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三权分立 政党活动
中共领导下的 多党合作制
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
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从经济基础看:公有制经济
人民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最高检察院 最高法院 国务院
3
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
总之,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教师小结: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 志,为加强我国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初步奠定了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
二、“凝心聚力竞出彩”——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学生自主学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召开的背景、内容、意义及初步发展的基础知识。 教师: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引导学生理解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构成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共同纲领》的性质和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职能。 合作探究二:
材料:“十三五规划”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的建议》,国务院据此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 案)》,在广泛听取了政协委员意见后,最后由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颁布 实施。 问题设计:
“十三五规划”为什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议、政协委员提出意见、最后由全国人大审 议通过?
答: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共领导);政治协商会议进行“参政议政”“民主监 督”(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行使最高决定权。 作用:有利于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 调动各民主党派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有利于党和政府听取各种意见,作出科学的决策; 等等
(为什么一定要坚持中共的领导?——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的历史选择。) 教师小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中国人民战胜敌人、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发展,它正在日趋健全和完善,并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合作探究: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定,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让学生得出结论:伟大祖国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材料:少数民族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发达程度低„„在发展繁荣的过 程中需要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优势互补、互相依存„„我国各民族之间除了语言文字、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各有不同„„不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让学生得出结论:(言之有理就行)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 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各民族在社 会政治、经济结构以及教育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别。必须充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具体情况,既不 可以照搬汉族地区的做法,也不能机械地把对一个民族适用的方法移植给另一个民族
目的:通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学生自主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表现、意义 教师: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引导学生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法律依据。
学习延伸: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真题再现:(略)
教师小结: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新中国充分体现民主原则,实现各民族平等与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总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在新中国成立的前提下,是在长期的斗争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作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体现了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九、巩固练习(略)
十、课后探究
联系身边实际,收集人大、政协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积极作用的表现。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