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所属栏目:初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广西省级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
——以《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品鉴诗词意境
【教材解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词作。虽然他乐观旷达,但内心还是埋藏着他人无法理解的孤寂凄楚。于是他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自己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这阙词境界高妙,空灵清奇,含蓄蕴藉,生动传神,为词中名篇。作为一篇课外积累,学生结合诗下的赏析注解,能够对这首词有个大概把握,因此想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诗词的意象与意境,学会通过品析意象意境鉴赏诗歌。
【设计思路及教学背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在鉴赏诗歌时对于诗歌意境的感知总是怀有一种畏难情绪。一方面是由于年龄和自身经历的局限,更重要的是觉得无从下手。苏轼的这阙词,意境高妙深远,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品析这首词的高妙意境,一方面可以此为例,引导学生探寻品鉴意境的方法。根据学情我将教学内容逐层深入地分为三个板块:一是“感意象,探意境”,让学生对意象和意境有初步的感知;二是“抓意象,入意境,品诗词”,以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例,引导学生抓住意象描绘画面体会词人情感,以此体悟词的意境;三是“领意悟境,笔精墨妙”,让学生根据所学,自己鉴赏没有学过的诗词,将学习方法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感悟古诗。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象、意象、意境之间的关系,理解意象与意境。
2.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注释理解诗意。学会抓住意象,描绘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体悟作者情感。
3.通过意境鉴赏诗词,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抓住意象,描绘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体悟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画面与意境,并将所学鉴赏方法迁移运用,赏鉴不同诗词。
【辅助工具】 希沃白板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导入:提问学生,如何看待苏轼对王维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这一话题。并提出“意象”这一概念。 (王维的诗很有画面感,画充满诗意,因为他的诗画都很有意境)
二、感意象,探意境
1. 理解“物象”“意象”“意境”三个概念,并了解三者的关系。如:月本是天体,但因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寄托太多情思在月亮上,所以一提起月就让人想到思乡,月就成了意象。
2.通过一幅“海上生明月”图画,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
画面非常经典,学生能很自然联想到这一诗句,明月与无边的大海构成画面,给人一种雄浑壮阔之感,同时通过月,感受到了诗人的思亲之情。
3. 归纳:物象(客观事物) → 意象 → 意境: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融入情感 组成画面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图景
4.课堂游戏:(1)感意象,悟情感——找出诗句中的意象,并找准情感。(选词填空)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意象: 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意象: 情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象: 情感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意象: 情感 淡泊脱俗 思念之情 菊 大鹏 寒蝉 梅 长亭 伤感飘零 离愁别恨 凄切 高洁坚贞 凌云壮志 (有干扰项)
(2)品诗句,探意境——将诗句与对应的意境配对。(配对)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雄浑壮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清幽明净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开阔苍凉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和谐静谧
三、抓意象,入意境,品诗词
以《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为例,引领学生通过意象描绘画面,感悟意境。 1. 诵读诗词,理解诗意: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者】苏轼 【朝代】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弯月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人群开始安静了。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2.思考:上阙前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是如何营造的?
(1)引导学生找意象:上阙选择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
(2)通过意象描绘画面,通过画面感知氛围:描绘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营造了萧瑟凄冷、幽深寂静的氛围;
(3)通过意象和画面所营造的氛围,分析作者的具体情感:反映了词人内心的孤寂哀愁之情。
3.板书:总结画面描绘的方法——(形/动)意象+(形/动)意象……,描绘了……(根据意象概括)的画面。
4.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下阙——词人用到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感情?限时5分钟,小组请代表回答。 (1)学生找准意象,描绘画面;
(2)学生分析意象,老师做出补充,体悟词人情感。 意象:孤鸿——孤独的大雁——凄凉悲苦——词人自己 寒枝——高处不胜寒——朝廷高位 沙洲——寂寞荒冷——荒僻的黄州
示例:通过惊恐哀怨的孤鸿、寒枝、冷寂的沙洲等意象,描绘了孤鸿不栖寒枝,落宿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漫长寒夜的画面,营造了幽僻冷寂的氛围,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5.总结
意境鉴赏方法 景→境→情
一般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①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②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本诗或词。
鉴赏步骤:1.找意象,描绘诗中的画面(联想想象、言辞优美,不要直译) 2.概括氛围特点(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具体)
表达:本诗通过描写……景物,描绘出一幅……的图画,营造了……氛围,表达了……的感情(心境)。
四、领意悟境,笔精墨妙
1.用所学方法,“抓意象,悟意境”,品鉴王维《山居秋暝》,并写在练习本上。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 ①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②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③随意:任凭。④歇:消散,消失。⑤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请赏析这首诗营造的意境。
(步骤一)__________________(景) (步骤二)__________________(境) (步骤三)__________________(情)
2.学生答案展示、点评。
示例:此诗通过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月下青松,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水中碧莲,天真无邪的姑娘……勾勒了一幅秋雨初晴后空山恬静幽美的黄昏图景(景)
营造了清幽空灵的氛围。 (境)
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情)
五、知识补充
1.常见意象蕴含的情感
诗歌意象有规律,把握技巧好记忆; 杜鹃猿鸣话凄凉,雨打梧桐离别意;
冰雪蝉鸣喻高洁,凌寒坚韧松梅喻; 挺拔翠竹亮风节,斗雪菊花傲骨义; 落日黄昏迟暮感,流水落红伤春去; 红豆寄寓相思情,送别长亭共短亭; 羁旅驿站游子意,望月听笛乡情浓; 蓑衣斗笠指隐士,渔樵垂钓闲适情; 鸳鸯连理生死恋,孤城关山戍卒行。
注:意象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元素。抓住了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
以上意象经过历代诗人创造,已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具体诗歌还应具体分析。 2.常见描写意境特点用词
雄浑壮阔 苍茫辽远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清新明丽 孤寂冷清 恬静优美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萧瑟凄凉
六、课后练习 1.《江行》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行宿,厌听棹歌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双调·清江引》 双调·清江引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
1.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在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2.这首诗取萧瑟西风、归雁哀啼、红叶纷纷、黄花满地,秋雨打芭蕉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勾勒出一幅深秋雨景图,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愁情。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