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探索规律,数与形
所属栏目:小学数学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冀教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探索规律-数与形》湖南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数与形》教学设计详案
教学过程:
一、 竞赛导入,激发兴趣 1、计算竞赛,激发好奇:
师:最近啊罗老师发现了自己有一种神奇的本领,什么本领呢?我发现只要是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比如1+3,或者1+3+5,像这样的算式我都算得特别的快,快到什么程度呢?只要你能说出这样的算式,我就几乎能把得数脱口而出,你们信吗?(生 :不太相信) 师:不信没有关系,那我们现场来比一比,找同学来出题,然后老师和你们比赛,来看罗老师是不是如传闻说的那么快!
师:找三个同学出题,为了公平起见,我请两个同学用计算器来计算,好,你出第一个?(生出题,师板书)
师:好,你们继续算,第二个同学继续出题。计算器的同学怎么样?老师的答案对么?好,第三个同学来吧!
师:计算器的同学咋样?我算对了么?我计算的快吧,大家想不想像老师一样计算的这么快呢?你们想不想掌握这个方法?
2、揭示课题,引发兴趣:这个方法直接告诉你们就不好玩了,但是我可以给你们一点点提示,我是借助图形发现的这个方法。板书:形 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数与形
【设计意图:以特殊的计算问题为载体进行计算比赛,学生通过自身的计算经历,体验了老师计算的神速。教师点出“借助图形发现规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一举两得。】
2
二、 以形助数,体会优势
1、画图感悟,初步感知数与形的关系:
师:那我是怎么借助图形发现的呢?我是根据算式中的加数拿出若干小正方形进行拼组,比如1+3,我先拿出1个小正方形,再拿三个,我发现这些数量的小正方形正好可以排成一个大正方形,那我就把它们排成了一个更大正方形,接着我观察图形和算式之间的关系,我就发现了这个方法。你们想不想自己试试看,复杂的问题我们从简单的开始,先来两个加数的,再来三个加数的,好请你们在小组内先完成第一步(ppt出示要求),再完成第二步,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发现老师的方法,可以吗?好,小组之间开始。 (小组之间合作完成图形的拼组,师巡视) 2、对比观察,借助图形发现计算的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和算式之间的对应关系,先独立观察再小组交流,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师:来,老师调查一下,有哪些小组发现了罗老师的方法,举手看看。 哇,有这么多啊!先请这一组吧!
(一个小组上台展示)师:好,说说看。先来说第一个,1+3好吧!学生:我们组发现,第一个1+3通过观察这四个图形可以拼成一个小正的方形,而且第一个是一个小正方形,其他三个拼成了一个“L”形(像英文字母的“L”)它们的个数我们发现正好是2的平方,就是四个小正方形。
师:1在哪儿呢?3呢?那也就是说这些小正方形的个数就是1+3的
3
和对吗?每行有几个?(2个)一共有几行?(2行)所以1+3的和可以怎样算,可以算成2乘以2或者说是2的平方。这一组的表现如何?(学生鼓掌)我把他们的方法写在黑板上。师板书:1+3=22 师:哪一个小组来汇报下一组算式?学生:我们要介绍的这是一个大正方形,有3行3列的,它们的个数是3乘3或者是3的平方,1在这里(边比划,边说)3在这里,5在这里,也是一个小正方形加两个“L”字形,拼成了一个大正方形,所以1+3+5的和等于3的平方。 (学生鼓掌)
师:好,请回,非常好!我把这一组同学的拼法还原到黑板上,根据这组同学的汇报他们认为1+3+5的和等于3的平方。
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的发现
师:除了这两组同学的发现外,你们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指名同学汇报:我发现这些算式的和,等于它们加数个数的平方。(师示意带头鼓掌)你们认同他的想法吗?那能不能够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一说。比如……
指名学生汇报:比如1+3是2的平方,1+3+5就是增加一个奇数是3的平方,再往下面增加的话就是4的平方,5的平方,6的平方,依此类推。(课件出示:这是多少?学生:4的平方)
师:谁还可以举例子?生:1+3+5+7+9等于5的平方。 师:还可以来举几个例子吗?生:我认为1+3+5+7+9+11等于6的平方。
3、借助图形,实现方法的一般化:
4
师:那这些同学的猜想,他们认为加数有几个,和也就是几的平方,是否所有这样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规律,都可以这样计算?
师:有人摇头、有人点头,认为可以这样算的请说明你的理由,认为不可以这样算的也请你说明理由。可以吗?好,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说一说吧,如果拿出具体的算式来验证你们的想法那就更好了!
(学生小组讨论)
师:谁来说一说。指名学生汇报:我觉得不行,必须要连续的奇数相加才符合这个规律。
师:她提醒了一个什么重要的条件,必须要连续的奇数,还有补充吗?指名学生:我觉得不是所有的数,必须是所有的奇数才符合规律。
师:所有的奇数,而且前提是从几开始的?(从1开始的)那为什么从1开始的就可以这样算呢?指名学生:我是根据图形来说的,1+3+5就会形成一个比原来这个小正方形还要更大的正方形,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边长×边长,这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3,所以它们的和就是3×3等于9,因此这个规律是成立的。
师:如果我加到7呢?学生:加到7,边长就是4,4×4等于16,它们的和就是16,因此也是成立的。
师:(鼓掌)这里老师补充一点,这里所说的面积,应该更正为单位面积更好一点,是吧!非常好!
师:你看借助图形说理由,我就更明白了。那我们从头来看一看,(出示课件讲解)一个小正方形可以看成是1的平方,(师把一个小
5
正方形补充到黑板上,并且板书1,算式完整)想要拼成更大的正方形,再增加(课件上增加一个)够吗?不够,比前一个加数再多2个,还要拼成更大的正方形再增加3个是不够,还要再增加2个,此时是1+3+5,再往下去要增加7个才能成更大的正方形,依此类推我加到了9,就可以排成每行每列个数是5的大正方形,也就是有25个小正方形。
小结方法:那这样看来,只要是从1开始的连续几个奇数相加,就能排成每行每列个数是几的大正方形,和也就是几的平方。 4、巩固练习,灵活运用:
师:那现在老师再来出题考考你们,你们的速度是不是快乐一点呢?(ppt展示题目)看清楚哦!
(1)1+3+5+7= ( )2 学生:4的平方
(2)1+3+5+7+9+11+13= ( )2 学生:7的平方 师:再来一个。指名学生回答
(3) =92 学生:1+3+5+7+9+11+13+15+17=92师:几个加数啊?9个加数 师:接下来老师的题就有点难了,大家要仔细一点,就两道题,我们的练习纸上就有这两题,我们都动笔算一算,来,开始。 学生动笔计算,师巡视。师:做完的举手,好,汇报一下,第一个 (4)1+3+5+7+5+3+1=( ) 指名学生回答,学生:和是25.师:为什么?学生:我把它拆成了4的平方加3的平方,16加9等于25
6
师:听清楚了吗?我想你到讲台上来指一指,让所有的人都弄明白。学生上台再次讲述,师:他这样指着说明就更清楚了,是吧!(鼓掌) 师:他把这个算式进行了分组,前面4个加数的和是4的平方,后面3个加数的和是3的平方,这样一加就等于25。下面这一题,谁来? (5)1+3+5+7+9+11+13+11+9+7+5+3+1=( )
学生:我觉得等于85。师:对吗?(对)说说你的方法。生:我把这一组算式也是拆成两组来算,1+3+5+7+9+11+13分成一组,剩下的也分成一组。师:结果是。。85,非常好,大家也是非常的细心。 师:现在我们不但是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相加算得很快,就算是变化一点的你也照样算得快,现在你知道罗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来算这些题的了吧?来,我们再来一次吧!(师指着黑板上的题目再次一起和学生计算)它等于46,它等于49,现在的你们计算越来越快了,它等于100。老师的方法快吧,方法巧妙吧,那这些巧妙的方法是借助了什么发现的?(借助了图形)
师:看来有些计算问题借助图形思考更容易,(师板书数与形的联系),就像这些题目一样,我们发现了更简便更巧妙的方法。那既然计算问题能借助图形思考,图形问题是不是蕴藏着数的规律呢?(学生: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经历画图,并借助图形发现计算的规律及方法的过程,获得成功的经验,初步体会“以形助数”的好处,发现数与形之间的关系,为利用图形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 三、以数解形,丰富感知
1、师:我们一起来看。(师出示ppt)下面每一个图形中各有多少个
7
红色和蓝色的小正方形?
师:第一个,蓝色有几个?红色有几个?指名学生回答。
2、师:请你认真的思考,好好观察,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四人小组交流一下。(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看?学生:我觉得中间的蓝色每增加一个,红色的就增加两个。师:还有吗?学生:每一个图形左右两边都是固定不变的3个红色小正方形。
师:刚才第一个同学说,红色每次都增加了1个,蓝色每次都增加了2个,为什么会这样增加呢?学生:蓝色的图形要把红色的图形给包围住,多一个红色的图形,要想把它包围住就必须增加2个蓝色图形。 师:你能上台来指一指说明吗?学生:你看第一个图形里面,有一个红色的小正方形,外面包裹着8个蓝色小正方形;到了第二个图形里面,增加了一个红色小正方形,就必须要增加2个蓝色小正方形才能够包围住它,师:打断一下,它在哪个位置增加2个蓝色小正方形?学生:在这两个地方增加的。师:大家看清楚了吗?好,继续吧!学生:以此类推这样下去增加。(鼓掌)师:解释得特别清楚,好我们再来一起看一看。
3、(ppt演示状态下)师:这是第一个图形,想要增加一个红色,上下就要各增加1个蓝色,依此类推每增加个红色,就要增加2个蓝色,如果不要你看图,照这样画下去,第6个和第10个图形里面分别有多少个红色和蓝色的小正方形呢?你们能写出来吗?在练习纸上写一写吧!
8
学生分组做题,师巡视。
4、师:算出来了吗?谁来分享一下。第6个图形中有多少个红色和多少个蓝色小正方形?学生:第6个图形里面有6个红色和18个蓝色小正方形,第10个图形里面有10个红色和22个蓝色小正方形。 师:有不同意见的吗?其他学生更正:第10个图形里面有6个红色和26个蓝色小正方形。
师:你们是怎么算出来的呢?能不能解释一下计算的道理。先说说红色的数量吧!
学生:因为红色是依次加1,到了第6个的话,就是6个红色的,第10个的话,就有10个红色的小正方形;
师:听明白了么?那么蓝色的又是怎么算出来的呢?哪组的代表来说一说。
学生:蓝色小正方形的关系就是,8加2等于10,他们的关系是依次加2,师:你用的关系是依次加2,所以你加到了多少?(加到了22)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我用的是同样的方法),那你加到了多少?(我加到了26)师:呃,看来同样的方法,她算的22,他算的26,因为这是第10个哟,如果数量更大的话,这样一个一个加可能更容易出错更麻烦咯,那有没有更快的方法呢? 5、指名学生回答:上台来说明,听懂了么?掌声
师:她的方法是什么呢?她先算了第6个之后,我先看第10个里面跟它差了几个,然后我再,算相差了几个2,但是如果我用这个方法加到第100个,这样算起来也会有一点点的麻烦。
9
学生:上台演示
6、师:他是根据,红色的图形很容易求出来,蓝色图形与红色图形之间的关系来求出来的,谁能把她的想法再来说一说。
学生再次讲述,师:那第10个图形的算式是2×10+6=26,第100个图形的算式是2×100+6=206。(鼓掌)
师:课件再次演示一遍,总结蓝色个数=红色个数×2+6,即使是个数很多的情况下,只要我们找到了这个规律,我们仍然能算得又快又好! 从这里我们可以求证图形里面确实也蕴藏着数的规律。(师:板书规律)找到了它们的规律解决问题就轻松多了。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决图形问题时,感知图形中蕴藏着数的规律,并体会有时数的计算可以帮助解决图形问题。帮助学生完整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体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完整性和辩证性。】 四、数形联系,体验魅力
师:其实数与形之间还有着很多的奥秘,有的特殊的数和特殊的形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比如(课件出示:圆形图)
1、师:这是一个圆,数量是1,接着往下看数量是3,6,10,上面有图,下面有数,请你思考图和数之间又有什么规律?小组之间交流一下。 学生汇报,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
学生:我发现第几个图形就有几行,比如第一个图形就是1行,第二个图形就有2行,依此类推(鼓掌)师:还有其他发现吗? 学生:第一个图形到第二个图形是增加2个的,第二到第三个图形是增加3个的,第三到第四是增加4个的,依此类推(鼓掌)
10
师:还有吗?照这样的规律的话,你能画出第五个、第六个、第七个的图形吗?下面的数也能很快的写出来吗? 2、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
指名学生展示所画所写,并解释过程。(掌声)
3、师:老师不让你画图,你能不能想象一下,第10个图形是什么样子的?一共有多少个小圆呢?大家动笔算一算吧!
4、指名学生汇报,师:你的算式是?(1+10)×10÷2=55个 (课件展示)师:这是第10个图形的样子,每行分别有1、2、3、4、至10个小圆形,然后把它们都加起来一共有55个,刚才那位同学汇报的是这个算式的简便算法。你们发现没有55个小圆形可以排成什么图形(三角形)而且分别是从1加到10的三角形,我们回过头来看看,3能排成三角形,6能排成吗?10能吗?21个呢?我们发现这些数量的小圆形刚好都能排成三角形,在数学上我们就把1、3、6、10、15、21、28、还有刚才算出来的55等这样的数称为“三角形数”,那28后面的三角形数是几呢?(36)
【设计意图:以“三角形数”为载体,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与形之间的奥秘,丰富感性认识的同时,感受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形结合的魅力。】 五、经验回顾,拓展总结
1、师:其实数与形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因为有着这样的联系,我们以前的学习过程当中,有很多数形结合的例子,想想看,你能回忆起来吗?
11
师:从幼儿园的时候就有了。想想妈妈在家里怎么教我们1+1=2的呢?(一个手指加一个手指等于两个手指,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等于2个苹果)
2、师:还有吗?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过程?学生举例:分数的认识、小数的认识、图形的面积计算、
师:我们这个学期,六年级所学的内容有没有跟数形结合的例子? 学生汇报学习圆的面积
师:课件演示,数的计算,分数的认识、分数的乘法计算、画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图形的面积、周长等都能用数的运算来解决。看来数形结合在我们小学的学习过程有很多的时候都在运用对吗?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了数与形,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汇报,师生评价鼓掌。
4、师:其实我国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对数形的研究很深入,他对数与形之间的感受是“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他的感受和同学们有没有产生共鸣呢!咱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吧!下课!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