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简介:
视频标签:我们的生命
所属栏目:品德社会生活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我们的生命》小学品德与社会人教版-天津市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教案:《我们的生命》小学品德与社会人教版-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第四小学
教学目标评论
教材分析:
《我们的生命》一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珍爱生命》中的第2个主题。本主题由“生命仅仅属于自己吗”“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献出爱心,延续生命”三个话题和一个活动天地“探究成长”组成,旨在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从珍爱自己的生命到为他人的生命献出自己的爱心。本课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是“生命仅仅属于自己吗”这个话题。教材第6、7页的图文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询问和查找成长册(记录、照片等),感受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包含着家人的期望和心血。第8页的图文旨在让学生回忆成长中的点点滴滴。
教学目标:
⒈通过探寻生命的历程,了解成长的不易。
⒉通过调查交流,知道自己的生命承载着亲人的爱和期望,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
⒊懂得要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心怀感恩。
2学情分析评论
四年级的学生对生命的孕育和生长有一些初浅的了解,但是在还没记忆的时期,家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不是很了解的。即使有记忆后,对于家人为自己默默的付出,多数学生认为是理所应当,甚至有时候对家人的关心方式是不理解的,对于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自己的生命承载着家人无限的爱这一意识是淡薄的,这正是本课所要解决的难点。所以本课教学要让学生感悟到自己的生命凝结着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承载着许多人的爱和期望,懂得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要珍爱生命。
3重点难点评论
懂得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一个人,自己的生命承载着家人的爱与期望。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评论
⒈通过探寻生命的历程,了解成长的不易。
⒉通过调查交流,知道自己的生命承载着亲人的爱和期望,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
⒊懂得要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心怀感恩。
教学准备:课件(班级中学生的成长照片、在妈妈肚子里宝宝的图片、家长录制视频)
学生准备:附:调查表
课前学生调查表㈠
妈妈怀孕时怎么想得、怎么做的?家人在这个时期做了什么?
妈妈
爸爸
爷爷奶奶 姥姥姥爷
课前学生调查表(二)
你出生时妈妈、爸爸、家人是怎么想得、怎么做的?
妈妈
爸爸
爷爷奶奶 姥姥姥爷
4.1.2学时重点评论
懂得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一个人,自己的生命承载着家人的爱与期望。
4.1.3学时难点评论
懂得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一个人,自己的生命承载着家人的爱与期望。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激学引思,导入主题评论
出示本班一位学生刚出生时、2岁时、5岁时的照片,让学生猜猜这是谁?初步感受成长中发生的变化,并引发学生思考生命承载了什么,生命仅仅属于自己吗? 【板书课题:生命仅仅属于自己吗】
【设计意图:利用本班同学从小至今的照片,直观的让学生感受成长中发生的变化,并引发学生思考——生命仅仅属于自己吗,为整堂课的教学做下铺垫。】
活动2【导入】二、体验互动,探究主题评论
(活动一)生命的孕育
1. 出示书中小宝宝在妈妈肚中孕育的图片。
教师介绍,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呆上9个多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我们周围发生的事情,宝宝是不知道的。
2. 结合调查表汇报,选择妈妈、爸爸、家人其中一项,运用“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谁,为什么?”的句式,先小组交流,再班级交流:在自己出生前,妈妈、爸爸、家人都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课前学生调查表㈠
妈妈怀孕时怎么想得、怎么做的?家人在这个时期做了什么?
妈妈
爸爸
爷爷奶奶、姥姥姥爷
【预设: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能选择妈妈这一项回答问题比较多,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也要关注爸爸及家人同样为自己默默付出着。】 3.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感受妈妈、爸爸及其他家人在自己没有出生时就已经开始了对宝宝的关心和付出。
(活动二)生命的降临
⒈在家人的期待中宝宝出生了。请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了解,交流妈妈生产前后的情形及当时的想法感受。
【预设:课前了解如果妈妈是剖腹产的,可以摸摸妈妈永远烙在身上的刀疤。课上交流当时想到了什么或当时的心情。】 2.结合调查表引导学生交流爸爸及家人此时都在忙碌些什么。
课前学生调查表(二)
你出生时妈妈、爸爸、家人是怎么想得、怎么做的?
妈妈
爸爸
爷爷奶奶、姥姥姥
3.小结:运用“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谁,为什么?”的句式交流自己在出生时妈妈、爸爸及家人都是怎样做的?
【设计意图: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情感。前两个活动板块通过学生的调查,了解准妈妈的想法和感受及家人所做的一切,并了解自己的出生牵扯着亲人的心。让学生感受到家人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而且还寄予了很多期望,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从而懂得要爱惜自己。同时灵活运用调查表,并不是让学生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课前了解到的家人为自己的付出和奉献,再运用“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谁,为什么?”的句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感谢,这样就会进一步挖掘学生内心世界,引导达成教学重点。】
(活动三)成长过程
⒈引导学生了解见证自己出生的《出生证明》、《出生保健卡》。
⑴先让同桌交流出生证上都记录了哪些信息。
⑵教师再组织学生交流出生证上自己的姓名,说说其含义;
出生时身长,学生交流时教师带着学生比划一下,感受成长;
出生时的体重和现在的体重比较,出生证上的体重一般是以克为单位的,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换算,并算一算现在的体重是出生时的多少倍,感受成长;
结合学生带来的刚出生时穿的衣服、鞋子与现在的衣服、鞋子做对比,感受成长。
⒉组织学生结合自己带来的照片册感受自己不是一下子就长大了,这其中经历了不同的成长阶段,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中自己都在努力着,收获着。
【设计意图:通过现在身高体重与刚出生时身长体重等的比较,发现自己长高了长大了,感受成长。再结合课前整理的照片册通过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感受成长的快乐。】
⒊播放班中学生家长录制的视频,内容是关于作为家长为孩子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什么,是平时没有和孩子交流过的心里话。
4.运用“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谁,为什么?”的句式交流在成长时妈妈、爸爸及家人都是怎样为我们付出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在家人为自己做过的每一点每一滴中,都饱含着家人对自己那无私、温暖而又深沉的爱。从而激发学生感激家人的情感。在往事的回忆中、瞬间的定格中、细节的体味中,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得到升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突破教学重难点。】
(活动四)生命属于谁
共同讨论生命仅仅属于你一个人吗?还属于谁?为什么?因为你是家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所以我们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这是给予家长最好的回报。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铺垫,使学生感悟到自己的生命凝结着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承载着许多人的爱和期望,懂得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又层层递进,每个活动都给予了学生充分的空间,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有机结合。又一次突破教学重难点。】
(活动五)情感升华
孩子们,我们的生命凝结着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承载着很多人的爱和期望,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通过和大家一起学习这节课,我有很多感悟,我把想和我的孩子说的话写成了一封信,其实这封信同样代表了你的妈妈的心声。
信的内容:
亲爱的孩子: 这是妈妈给你写的第一封信,希望你能感受到,妈妈有多爱你! 孩子啊,孩子,你的生命不仅仅属于你自己! 当我知道肚子里怀了你的那一刻,我无比的高兴和激动。你的到来让我看到新的希望,因为你是爸爸妈妈生命的延续。 孩子啊,孩子,你的生命不仅仅属于你自己! 你在妈妈肚子里的9个多月中,妈妈时时刻刻关注着你的成长,因为你是妈妈身体的一部分,是妈妈生命的一部分。 孩子啊,孩子,你的生命不仅仅属于你自己! 当你出生后,安静地躺在我的臂弯里,你的每一个表情都牵动着我的心。虽然你离开了妈妈的身体,但仍是妈妈生命的一部分。从这一刻起妈妈的世界将因你而有了不同,妈妈的生活将因你而充满笑声。 孩子啊,孩子,你的生命不仅仅属于你自己! 宝贝,你知道吗?你的第一次抬头,第一个翻身,第一次爬行,第一次站立,走出的第一步路,妈妈都记在心里!你会一天天长大,会工作,会成家。但无论你是否在妈妈身边,妈妈的心都会为你而牵挂,因为你是妈妈生命的一部分! 孩子啊,孩子,请你珍爱生命! 因为你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
爱你的妈妈 2011年10月
【设计意图:信的设置再一次让学生感受父母爱的无私和真挚,同时为下一环节让学生为家人写一封信做好情感铺垫。】
活动3【导入】三、课后延伸,学以致用评论
学完本课以后,给家人写一封信,说出最想说的话。
【设计意图:新课程提倡开放的课堂,提倡“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在课前,指导学生收集见证出生的物品及照片,开展访问父母、家人的活动,在和父母、家人的交流中回顾、感受自己生命成长的过程。并通过课堂上心灵的交流和碰撞,启发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要时刻珍爱自己的生命,学会感恩。这是从课堂到生活的延伸,是从促进学生认识的提升、情感培育到行为实践的过程。】
板书设计: 生命仅仅属于我们自己吗
出生前
出生时
成长时
《我们的生命》教学反思 :
《我们的生命》这节课,从最初的准备、试讲、反思、调整到第二次试讲、反思乃至录像课的正式录制,这整个的过程,是我在教学中收获的过程。通过前期的两次试讲对比,我发现抓好细节是实现课堂实效性的重要渠道。 一、指导调查表的填写,抓好细节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在第一次试讲前,我给学生布置的调查作业中有这样一项内容—— “在我出生的那一天,家人是怎样度过的”,而且未对学生做任何填报的要求。但在试讲的时候发现,学生调查的内容较笼统,不细致。大部分的调查结果都是这样一句话——“家人在焦急中度过的”,并没有把家人对小宝宝出生的期待,为小宝宝出生所做准备的忙碌等细节体现出来。课下我询问了学生调查的过程,发现学生的调查表都是在向家长询问后自己填写的,属于转述。在第二次试讲前,给学生布置调查作业时我就做了具体的指导。如“在我出生的那一天,家人是怎样度过的”要从那天家人的心情、做法多方面去填写,并且调查表要求家长填写,而不是让孩子去转述,填写的过程中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回忆,一起感受,这样学生在课前了解的时候就感受到家人的爱。由于有了具体的指导,细节的内容出来了。课上学生汇报的时候运用“我们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谁,为什么?”的句式交流,内容更加充实,真实,也让学生真正明白“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的真谛。 二、适当调整课本中的问题,抓好细节 第一次试讲前,我按照课本中提示的问题——“为了我们健康成长,家人曾为我们做过什么?”让学生进行调查、回忆。在第一次试讲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是笼统的介绍家人关心他们的健康,关心他们的学习或关心他们的成长,但是没有具体说明是怎样做的,汇报的结果不如人意,没有意想中的感动,更提不到学生的被感动。课后我研究了一下课本中的问题设置,发现课本中的问题就显笼统。于是我改变了一下调查的问题,在“为了我们健康成长,家人曾为我们做过什么?”原问题的基础上增添要具体写一件事的要求。第二次试讲的效果有明显改善。学生在介绍这一件事的时候感情是真挚的,用情地朗读着,感受着家人的那份爱,知道了家人为自己的成长都付出了那么多,有些家长的默默付出自己没有感到,也许有时还不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 三、课堂注意发挥每位学生的主体作用,抓好细节 我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中,人人都是参与者,而不是看客。如探寻自己的成长历程时,我让每一个学生结合自己带来的照片册进行观察、交流、思考。学生交流的时候是投入的,从照片中发现着自己成长的变化,同时体味着成长的快乐。学生在细节体验中感受成长的快乐,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学生始终在积极地参与着,活动着,感动着。 四、适时追问,抓好细节 在课堂交流时,我注意捕捉教育契机,将细节作为课堂生成点及时抓住,通过追问,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实施。如播放本班学生家长录制的视频后,我询问这位学生看过视频后,对自己的家长又有了怎样的了解,并加以追问此时的心情。这追问,是对学生心灵的追问,正是通过这一次次的追问,真正的去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自己的生命承载着亲人的爱和期望,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当然,一节课中的得与失都是教师成长的财富。在这节课中由于对时间的把控不准,造成让学生汇报家人为自己做过的一件事这个环节只叫到了三个学生,其实学生调查的感人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应该再多叫几个学生说一说,因为正是这一件一件感人的事情让学生感受到家人的爱。这同样是我今后要注意的教学细节。总而言之,在今后的品德课程教学中我会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在平凡与简单中实现教学实效性。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我们的生命”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我们的生命》小学品德与社会人教版-天津市”,所属分类为“品德社会生活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我们的生命》小学品德与社会人教版-天津市”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32285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