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佛理禅趣,坛经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语文人教课标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佛理禅趣5《坛经》两则- 江西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佛理禅趣5《坛经》两则- 江西省九江实验中学
《坛经》两则
【教材分析】
本文出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佛理禅趣》。佛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课通过内容精短、语言浅近的文本引导学生走近佛学,了解一定的佛教文化内涵,完善学生的思想结构,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安排在高二下学期,教授班级为普通班层次。学生的文言基础较为薄弱, 文本理解探知能力略有不足。但本文篇幅不长,且文本注释详尽,故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诵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以此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老师课上进行点评补充。在课上,老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质疑探究,调动学生主动性;同时设计梯度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精读思考,大胆质疑,提升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拓展学生的学思体悟,结合生活,引导学生乐观向善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诵读文本,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了解佛理禅意。 2、能力目标:提升文言阅读水平和分析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禅与生活,引导学生乐观向善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佛理禅意,体悟禅与生活。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PPT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看图打一网络热词? 明确:佛系。 提问:何谓佛? 材料: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足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释迦牟尼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
——《坛经·付嘱品》 明确:狭义:释迦牟尼;
广义:世间一切觉者。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深深影响了我们的传统思想及文化,并在发展中逐渐演化出八大宗派,这其中以禅宗和净土宗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我们今天所学的《坛经》就是禅宗经典,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来明佛理,知禅意。
二、研读《慧能受法》 A、检查预习:
1、学生诵读,师点评
2、学生疏通文意,师点拨
3、学生归纳文言知识,师补充 文言知识积累: a、词类活用:
其夜受法 名作状,在夜晚 b、特殊句式:
唤慧能(于)堂内 (五祖)便传顿法及衣 若(汝)住(于)此间 c、关键词汇:
信禀:信物;住:停留;即:即刻,立即。
B、精读思考:
思考1、慧能受法,接受了哪些传承?有何意义? 明确:传法衣,得信禀——定身份
传顿法,悉法要——明传承
提问:顿法心要是什么?(用原文找关键词) 明确:以心传心,一闻便悟,当令自悟。
点拨:也就意味修心、直接、自觉自悟的禅宗特色。
思考2、五祖的言辞中表达了几层意思? 明确:第一层:定传人,明传承;
第二层:示忧患,催速离。
C、质疑探究
质疑一、慧能为何能够得法? (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材料一:
神秀诗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诗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提问:诵读诗偈,找出这两首诗的的“诗眼”,并加以分析。
明确:诗眼——勤、无 点拨:
“勤”是一种踏实勉力的态度。勤勉地做什么?拂拭尘埃。何为尘埃?尘埃代指世间的名利与诱惑,内心的烦恼与执着。勤拂拭的过程是通过勤苦修行不断修心的过程。所以神秀大师强调修行关键在于修心。 “无”是一种见地。慧能大师强调“无”,无身,无心,无物,自然“尘埃”也是幻象。那么何为真实呢?那就是如如不动,恒常自在,人人具足的真如佛性。所以,慧能大师认为修行的关键是当下发现妙明真心、真如佛性,强调修行关键在于明心。
提问:结合此诗想想神秀大师和慧能大师二者的修为高下。 材料:
悟道诗 某尼(宋)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点拨:
这是一位比丘尼师父所写的悟道诗。这首诗的前两句写苦寻春天的艰辛和怅然,后两句写得遇春天的惊喜和释然,而寻春、逢春的过程其实就象征这位比丘尼师父寻道、悟道的过程。
神秀大师还在修心寻道的过程中,还未见本心;而慧能大师已在明心悟道的当下,二人的修为水平高下立见,所以弘忍大师也就确定了自己的传承人。 板书:
神秀大师:勤——修心——寻道中 慧能大师:无——明心——悟道时
质疑二、五祖为何催促慧能速离?(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材料二: 人物 年龄 身份 资历 才学
影响力 神秀 56岁 教授师 出家20余年 少习经史, 博学多闻 甚有威望 慧能
24岁
行者
住寺8个多月
目不识丁
无人知晓
明确:原因之一:慧能资质非凡,却资历浅,难服众
原因之二:自古传法不易,得法多艰
探究三:谈谈对五祖弘忍大师的认识。(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材料三:
慧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慧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一十五载… … ——选自《坛经 行由品》 明确:有远见卓识的佛门泰斗,怀良苦用心的慧眼明师。
四、研读《南能北秀》
A、检查预习:
1、学生齐读,师点评
2、学生疏通文意,师点拨
3、学生归纳文言知识,师补充 文言知识积累: a、词类活用:
住持修行 名作动,担任住持 b、特殊句式:
何以渐顿? 宾语前置句 c、关键词汇: 见:见性 d、一词多义: 法即.
一宗 虽然 见疾即.顿 就 汝即.
须速去 即刻
B、精读思考:
思考1、分析两个流派的区别及成因。(品读课文,填写下表。)
流派
创始人 弘法地 教法
特点
对象
南宗
慧能 韶州 曹溪山
(南) 顿悟
单刀直入(快) 见疾
利根 北宗
神秀 当阳 玉泉寺
(北) 渐修
循序渐进(慢) 见迟 钝根
提问:禅宗产生分化的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在课文中找依据) 明确:成因:人有南北,地域之别; 人有利钝,根器不同。(根本因由)
思考2、两个流派是否根本对立?(在原文找依据) 明确:法即一宗:法脉同源,师承相同
法即一种:法理相同,见性成佛 法无顿渐:教法同因,对机说法
提问:结合禅诗分析禅宗南北两派的关联。
赠药山高僧惟俨
李翱
练得身形如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点拨:
这是一首问道诗,是一位高官向一位高僧请教“何为道”。高僧不言,指了指天上的浮云,又指了指面前的瓶中水。高官顿悟,“道”在天为云,在瓶为水,因形就势,质同形异,无所不在,无高下之别,遂辞官归隐而去。藉此,我们可以理解南能北秀的本质关联。 明确:质同形异、随缘就势
五、拓展延伸:走近《坛经》 点拨:
《坛经》记录的是禅宗六祖慧能得法及传法的事迹,以及启悟弟子的言论,由慧能的弟子法海辑录。
《坛经》是中国佛教史上唯一一部由中国人创作并被尊称为“经”的佛教经典。
提问:通过学习,你对《坛经》有何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谈体悟。 点拨:
《坛经》言语浅近,却思想深邃,奥义无穷,并且启迪智慧,也教会我们该如何发现幸福。
要求:诵读并解析《无相颂》 材料五:
无相颂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点拨:
《无相颂》出自《坛经》,告诉我们禅理从来不离生活,而生活其实也是一场修行。
六、总结:
禅是一种永恒的幸福。
——净慧长老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完成了文本疏通和文意解读,锻炼了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并引导学生探寻佛理奥义,提升了学生质疑和探究的水平,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禅与生活,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遗憾就是学生面对录像课略显紧张,课堂活跃度不及平日。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