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秋歌
所属栏目:高中语文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秋歌》安徽省 - 合肥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秋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搜集古今中外有关秋天的诗歌、自己创作与秋天有关的诗歌感知秋天所具有的独特而浓厚的诗意。
2.通过反复诵读以及与济慈《秋颂》多角度比较鉴赏,感受和体悟《秋歌》作为象征主义代表作品的鲜明特点。
3.了解象征主义对中国20世纪初文学创作的影响,能理解戴望舒《秋天的梦》、郁达夫《故都的秋》中以忧郁为美的创作倾向。
二、教学重点
1.能在反复诵读和与《秋颂》的比较鉴赏中体悟《秋歌》的忧郁美、朦胧美、音乐美。 2.理解《秋天的梦》、《故都的秋》等作品中以忧郁为美的象征主义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对《秋歌》音乐美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秋天的诗歌,创作一首与秋天同有关的诗歌。 2.印发学案,学生熟读三首诗歌,完成比较鉴赏表格的填写。 五、教学方法
情境诵读、师生对话、比较鉴赏、交流研讨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预设 一)情境导入
初步感知秋天的独特诗意
学生接力吟诵有关秋天的诗文名句,教师展示《故都的秋》中的句子导入。
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 郁达夫《故都的秋》 二)赏析交流
感受和体悟《秋歌》的象征主义特点 1.比较鉴赏《秋颂》和《秋歌》,理解和体会《秋歌》的忧郁美、朦胧美。. (1)自读《秋歌》葛雷译本和《秋颂》,互助交流字词难点,教师流动指导。 (2)比较鉴赏两首诗歌,交流鉴赏心得。
问题1:两首诗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分析。 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鉴赏表格回答,教师评价、归纳。 《秋颂》:喜悦、赞美 《秋歌》:忧郁、悲伤
学生代表诵读两首诗,感受两首诗完全不同的秋天风貌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问题2:两位诗人分别选取了秋天的哪些景物来描写?它们整体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鉴赏表格回答,教师评价、归纳。 《秋颂》:(1)选取了 “秋色”、 “秋收”、 “秋声”作为描述对象。(2)按照时间顺序,具体描述了五彩缤纷的清晨、热闹繁忙的午后、祥和恬静的傍晚这三幅画面。三个互不相同的画面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2
《秋歌》:(1)选取了“秋声”、“钟声”、“秋风”作为描述对象。(2) 它们之间没有内部联系,诗人用极简约的文字,截取了三个画面、三个段落,组成了微妙的“内心风景”,着力渲染一种萧瑟凄凉的气氛。
问题3:两位诗人所写之景和所抒之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结合课前完成的鉴赏表格回答并结合具体诗句赏析。 教师归纳:
《秋颂》:(1)乐景衬乐情,诗人触景生情,着力于多角度描摹和呈现秋天作为客体的诗画般
的美。
(2)饱含诗人对秋天的美景的明朗而热烈的喜爱与赞颂之情。
《秋歌》:(1)哀景衬哀情,诗人移情于景,秋天不是作为客体存在,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投
影。
(2)景与情之间有极强的象征意味,而这些象征又都是抽象而多义的,形成了一种朦胧感。
2. 比较诵读《秋歌》原诗与不同的译本,理解和感受《秋歌》的音乐美。 (1)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秋歌》的音乐性。
原诗由3小节组成,每节有6行,4音节和3音节交替出现而成,充满节奏感;韵脚为aabccb式的特点,回环押韵,充满韵律感;分行是长句割开,似断还连,像音乐的旋律,韵脚充满“孤独”、“忧郁”的暗示性。
(2)播放法语诵读,感受《秋歌》的音乐美。 在听读中,感受法语原诗的音乐性。
(3)诵读三个译本,体会《秋歌》的音乐美。
配乐自由诵读三个译本,学生谈哪个译本更能体现原诗的音乐美。 三)课堂拓展
了解象征主义及象征主义的影响 1.了解魏尔伦及他的创作主张。 和济慈相比,魏尔伦笔下的秋天为何如此萧瑟,心情为何如此忧郁呢?这和他们生活的时代、环境、个人经历有关,但更与他们不同的创作主张有关。
教师补充济慈和魏尔伦的不同的创作主张。 济慈主张“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事物外貌,表现景物的色彩感和立体感,重视写作技巧,语言追求华美。
魏尔伦主张任何美都会“有不幸在其中”,而“忧郁”则是“美的最灿烂出色的伴侣”。宣扬诗的世界必须以暗示为特征,充满恍惚迷离的美。强调感觉,排斥理性,突出诗的神秘性,把诗引向人的心灵世界。“音乐先于一切”是魏尔伦在《诗艺》中放在首位的诗歌创作原则。
教师归纳:魏尔伦的人生经历、个性特征和创作主张决定了诗人诗歌充满忧郁感、朦胧感、音乐性,他眼里的风景就是他的“内心风景”,他不是在写诗,他是在吟唱自己的内心。这些不仅是他的创作理念,也是他对美的终极追求。他的《秋歌》就极致地体现了这样的美感。魏尔伦诗歌的审美追求,同时又是19世纪末法国象征主义的创作追求。
2.了解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作为一种创作美学,象征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史上三种基本创作美学。象征主义文学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象征主义者在题材上侧重描写个人幻影和内心感受,极少涉及广阔的社会题材;在艺术方法上否定空泛的修辞和生硬的说教,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来创作。此外,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多重视音乐性和韵律感。此外,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多重视音乐性和韵律感。
3
教师小结:可以看出,魏尔伦诗歌的特点正是象征主义的特点,这一创作美学影响深远,我们其实对他并不陌生。
3.理解象征主义对戴望舒、郁达夫的影响。 (1)诵读《秋天的梦》,赏析其中的象征主义特点。 问题:阅读《秋天的梦》,谈谈诗歌风格接近于魏尔伦还是济慈?为什么? 学生分析,教师联系《雨巷》,补充归纳。 (2)回顾《故都的秋》,了解郁达夫以“忧郁”为美的象征主义审美特点。 问题:作者为什么对清、净、悲凉的秋情有独钟? 学生分析,教师总结:
叔本华说过“哪怕最健康不过的人也会产生忧郁的气质和悲伤的情绪”,所以,忧郁作为一种心理,一种情绪在人类的心理上会引发共鸣,优秀的艺术家又把这样的心理和情绪变成一种美的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更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而秋天,在四季中也是最具备忧郁气质的季节,正像郁达夫所说的,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
四)分享作结
学生分享有关秋天的原创诗歌,教师以诗歌的形式作总结。 秋天,它奏响了魏尔伦忧郁的心弦; 秋天,它斑斓了济慈五彩的画卷; 秋天,它装饰了戴望舒玲珑的梦田; 秋天,它抚慰了郁达夫故都的思念。
秋天,它在天地之间, 更在诗人的心上笔端。 我们都是秋天的孩子, 吟着诗意的歌,
有时忧郁,有时欢畅。 五)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魏尔伦的《若我思念之时》、《火炉的纪念》、《泪洒我心中》,进一步走进魏尔伦。2.试着把《故都的秋》改为一首具有象征主义特点的诗歌,感受散文语言和诗歌语言的不同。
附:《秋歌》学案
4
《秋歌》学案
一、搜集
1、搜集与“秋”相关的诗歌名篇,感受秋天的诗意。 2、搜集诗人魏尔伦的相关资料,了解魏尔伦的人生经历。 二、诵读
有感情地诵读以下的三首诗歌秋歌 魏尔伦 秋声 像悠长 呜咽的提琴, 单调、 忧郁, 划破了我的心。 当钟声敲响, 一切窒息, 一片苍茫, 回首 往事, 眼泪汪汪。 我走了, 迎着厌人的西风。 风吹我 到这里,那里, 像一片枯叶 在飘零。 秋颂 济慈 雾气洋溢,果实圆熟的秋, 你和成熟的太阳成为友伴; 你们密谋用累累的珠球, 缀满茅檐下的葡萄藤蔓; 使屋前的老树背负着苹果, 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 使葫芦胀大,鼓起了榛子壳, 好塞进甜核;又为了蜜蜂 一次一次开放过迟的花朵, 使它们以为日子将永远暖和, 因为夏季早填满它黏巢。 谁不经常看见你伴着谷仓? 在田野里也可以把你找到, 你有时随意坐在打麦场上, 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 有时候,为罂粟花香所沉迷, 你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 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 或者,像拾穗人越过小溪, 你昂首背着谷袋,投下倒影, 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坐几点钟, 你耐心地瞧着徐徐滴下的酒浆。 啊,春日的歌哪里去了?但不要 想这些吧,你也有你的音乐—— 当波状的云把将逝的一天映照,
以胭红抹上残梗散碎的田野,
这时啊,河柳下的一群小飞虫
就同奏哀音,它们忽而飞高,
忽而下落,随着微风的起灭;
而群羊在山圈里高声默默咩叫;
篱下的蟋蟀在歌唱,在园中 红胸的知更鸟就群起呼哨; 丛飞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
秋天的梦 戴望舒
迢tiáo遥yáo
的牧女的羊铃,
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 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 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
哦,现在,我有一些寒冷, 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三、比较鉴赏
5
2、按要求填写表格,对这四篇诗文作比较鉴赏。 诗题 描写了哪些秋天的景物
景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景与情之间的关系
《秋歌》 (魏尔伦)
《秋颂》 (济慈)
《秋天的梦》 (戴望舒)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四、创作
请尽情发挥你的才华,创作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作。期待你给的惊喜。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