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微格微课
所属栏目:模拟课、微型课及试讲
视频课题: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微格微课片段教学案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结果分析》福建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微格微课片段教学案例《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结果分析》福建师范大学曾薇
|
姓名 | 曾薇 | 学校 | 福建师范大学 | ||||||||||||||||||||||||||
指导教师 | 联系电话 | ||||||||||||||||||||||||||||
片断题目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 实验结果分析 |
重点展示 技能类型 |
提问技能 | ||||||||||||||||||||||||||
学习目标 |
知识目标: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结果分析,概述DNA是遗传物质。 能力目标: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结果分析,领悟科学的分析推理方法,获得科学探究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综述遗传物质的发现过程,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严谨、求实、创新和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
||||||||||||||||||||||||||||
教学过程 | |||||||||||||||||||||||||||||
时间 | 教师行为 | 预设学生行为 |
教学技能 要素 |
||||||||||||||||||||||||||
导入 (0.5 分钟) 新知识教学 (7分钟) 课堂小结(0.5分钟) |
1944年艾弗里在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中提出:DNA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然而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艾弗里的实验中提取的DNA纯度最高时仍有少量的蛋白质,因此有人认为是这少量的蛋白质在起作用,不愿接受DNA是转化因子的结论。 因此,将DNA和蛋白质完全分离,分别地观察它们的作用就显得十分必要关键。 一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一、)实验材料和技术手段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进行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首先,他们选择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展示T2噬菌体结构图)T2噬菌体物质组成简单,仅由DNA和蛋白质构成,这样避免了其他物质的干扰。同时,(展示噬菌体侵染细菌图)它在侵染细菌时,将DNA注入细菌细胞内,留蛋白质外壳在细菌细胞外,从而将DNA和蛋白质分离开,避免了艾弗里的实验缺陷,从而解决了刚才所说的关键问题。 (二、)实验过程及结果 科学家采用细胞培养的实验方法,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对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中,其蛋白质和DNA分别起什么作用进行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该实验过程、步骤及现象在课本p44页,请大家阅读课本,并且思考讨论PPT上的5个问题: 【问题1】 该实验分别用什么元素标记DNA和蛋白质?为什么? 【问题2】作为遗传物质应具有的特点有哪些? 【问题3】两组实验离心物的放射性检测结果 如何? 【问题4】两组检测结果分别说明了什么? 【问题5】分析该实验结果可得出什么结论? (三、)分析结果 得出结论 1. 分析结果 【师生交流】 从DNA和蛋白质的元素组成可以发现,P只存在于T2噬菌体的DNA中,而S仅存在于T2噬菌体的蛋白质中。其次,P和S分别具有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因此,用32P和35S分别标记DNA中的P和蛋白质中的S,才具有标识性。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1的过程中并完成表格]: 噬菌体DNA中的P被32P标记,用蓝色表示。 噬菌体蛋白质中的S被35S标记,用粉色表示。 【师生交流并回答问题2】 作为遗传物质应具备的特点:①分子结构相对稳定 ②能自我复制,保持上下代的连续性 ③能指导非遗传物质的合成 ④能产生可遗传变异等 【教师归纳小结】 :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的方法可以检测被标记的物质是否具有连续性,进而确定该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遗传物质。 【师生交流回答问题3并完成表格】 标记DNA实验组: 上清液:没有检测到放射性,用“-”号表示。 沉淀物:检测到放射性,用“+”号表示。 【小结归纳】 沉淀物为子代噬菌体,子代噬菌体的DNA也具有放射性,说明DNA在繁殖的过程中呈现了连续性。 标记蛋白质实验组: 上清液:检测到放射性,用“+”号表示。 沉淀物:没有检测到放射性,用“-”号表示。 【小结归纳】 沉淀物是为子代噬菌体,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没有放射性,说明蛋白质在繁殖的过程中不呈现连续性。 2. 得出结论 【问题5】:分析这两组实验结果可得出什么实验结论?
从1928年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到1944年艾弗里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再到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前后历经24年,人们才确信,DNA是遗传物质。 一个结论的得出往往需要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断探索。正是由于他们不迷信、不盲从,敢于质疑,以及严谨的实验设计让他们抓住了发现真理的机会。 |
通过教师讲解,领悟实验材料选择和技术手段的应用,是 科学发现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内容 学生从DNA和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的角度思考讨论【问题1】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回顾遗传物质的特点, 回答问题2,明确放射性标记物质的连续性可用以确定遗传物质,为分 析结果得出结论做铺垫。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遗 传物质具有代际连续性知识,分析 实验结果, 完成表格内容。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遗 传物质的特点分析实验结果,得出 结论,并完 成表格内容。 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严谨、求实、创新 和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
设计问题: 以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果,得出结论的推理过程为内在逻辑线索,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引发学生思考,从中进行科学推理能力训练,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方法和必备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提示与变换: 启发回忆回答问题1、2所需的“DNA和蛋白质的元素组成、遗传物质的特点”等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回答问题。 课堂发问: 以实验结果是否呈现代际的连续性、是否呈现指导其他物质的合成等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确 认: 示范综合两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结果,归纳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 综述科学发现过程中,技术的运用及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使学生认同科学精神、科学技术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的动力作用。 |
||||||||||||||||||||||||||
板书 设计 |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结果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现象及结论
|
||||||||||||||||||||||||||||
设计思路 |
本片段内容是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二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中“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之一。该内容主要介绍赫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分析过程和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从中进行科学推理能力训练,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发现必备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高一的学生已经对细菌、病毒的结构以及它们的繁殖方式有所了解,对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等科学方法也初步掌握,对遗传物质的特点也有较深的了解,这些对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还具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但是他们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得出相应结论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些问题会让学生学习本内容中感到困难。 因此,该内容我主要采用谈话法、阅读法和问题导学模式等有机结合的方法,通过问题引导,设疑解难,步步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以及自身的教学风格,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策略: 1.设计问题 以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结果,得出结论的推理过程为内在逻辑线索,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引发学生思考,从中进行科学推理能力训练,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方法和必备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提示与变换 启发回忆回答问题1、2所需的“DNA和蛋白质的元素组成、遗传物质的特点”等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障碍,回答问题。 3.课堂提问 针对实验结果是否呈现代际的连续性、是否呈现指导其他物质的合成等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4.总结提升 示范综合两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实验结果,归纳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 综述科学发现过程中,技术的运用及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使学生认同科学精神、科学技术在科学发现过程中的动力作用。 |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