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破隔离的坚冰
所属栏目:高中历史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八第三节打破隔离的坚冰-福建省 - 三明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专题八 第三节、打破隔离的坚冰
【课标要求】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发展趋势,认识世界融合的必然性。 【教学目标】 1、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世界文艺产生的时代背景;掌握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世界文艺发展的成就及影响;从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的时代背景理解分析文艺作品的影响价值。
2、通过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世界文艺的时代内涵,培养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并充分利用相关材料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欣赏文艺作品,认识其艺术价值,提高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各个民族、地区、国家间的文化只有在相互的交流与融合中才能获得生机和真正的发展。 【重难点】
重点: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获得发展的历史背景;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主要成就。 难点:1、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学艺术发展的特点;
2、世界的交流与融合对文化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多媒体应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课堂导入
播放节目《朗读者》中《老人与海》的视频
1、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2、结束提出问题:这些作品距离今天已近百年,为何依旧历久弥新,醇厚耐读?
3、请同学们思考本节课的主题?
观看视频,思考问题,引出本课主题:融合发展
1、通过视频,导入教学同时引出本课主题:融合发展。 2、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便更好进入历史课堂学习。
环节二 新课: 品融合之美
再次利用导入视频:《老人与海》及其中相关文字、图片信息
过渡:同学们注意到视频中朗读的内容出自那一本著作?他的作者是?根据材料思考这两个问题:1、《老人与海》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2、它的创作风格是?3、哪些信息体现融合?
1、同学介绍海明威。
2、依据材料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
1、培养学生依据现有史料分析问题,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
2、利用材料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认识其具有的艺术及现实价值,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的品质。
1、表格: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世界文学成就 2、泰戈尔《吉檀迦利》中的节选 3、泰戈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这一时期除了海明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实还有许多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文学家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请大家看上面的表格。首届诺贝尔文学奖于1901年颁发,诺贝尔认为该奖应该颁发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那么同学们知道他们追求的理想是什么吗?
过渡:从这个表格大家看: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是?为什么说“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同学回答并介绍泰戈尔泰戈尔: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被印度人民称为诗圣、印度的良心和印度的灵魂。他的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通过表格呈现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世界文艺成就并过度到泰戈尔的相关内容学习。 2、通过对材料的运用和理解,提高同学们的史料分析和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历史核心素养的两大能力要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
材料故事
教师讲述故事,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个主人是谁吗?他的这副画作是什么?
听教师讲述,思考问题并回答
1、学生对历史故事比较感兴趣,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断放松的作用。
2、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的学习 播放《格尔尼卡》解析视频
1、提出问题,请同学带着
问题观看视频:(1)、《格尔尼卡》表达了毕加索怎样的思想感情?(2)、《格尔尼卡》体现了立体派怎样的艺术特色? 2、播放视频。
3、分析完前两问,追问:《格尔尼卡》长年在欧美巡回展览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1、揭露法西斯的暴行,同情人民,反对战争,拥护和平。2、艺术特色(略)
3、说明受到世界的认可:世界人民反对战争,拥护和平。也说明立体派的创作手法为各个地区、民族的人民接受认可。 1、培养学生反对战争,拥护和平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身价值观。 2、通过第三问,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思想相通,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
小组合作探究(3分钟) 表格:19世纪末-20世
纪中期世界文艺成就 综上所述,历史是文学艺术的镜子,失去历史的依托,文化也就失去了魅力和光彩,说明文学艺术具1、小组合作探究
2、选取代表回答问题
1、通过探究,进一步认识这阶段世界文学艺术发展走向融合交流发展的趋
有鲜明的时代性。现在请同学们依据这个表格思考:这一时期,世界文学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在此基础上这一时期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是?
势。
2、培养学生历史理解的能力。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环节三 探融合之因(小组合作探究)
1、引用法国著名艺术评论家丹纳的名言
2、引入时间轴及历史大事记
3、提供相关材料
1、提问:请同学们结合重大事件和学案上的两个材料思考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世界文学艺术打破隔离、逐渐融合的原因。 2、学法指导
围绕给定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1、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进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环节四 议融合之感
1、引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主席的演讲。 2、播放视频《文明的力量》结束
学完这一课,同学们应该对时代经典有了更多的认识。对类似于《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文化情感类节目为什么在今天备受世人的追捧有了更多的理解。 本课我们学习了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的文学艺术,展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特色与内涵!而生活于新时代的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有何启示呢?各个民族、地区、国家间的文化只有在相互的交流与融合中才能获得生机和真正的发展。用习主席的话来说就是: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畅谈本课的学习使同学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有何启示呢?
1、引导学生理解各个民族、地区、国家间的文化只有在相互的交流与融合中才能获得生机和真正的发展。 2、通过引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主席的演讲。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反思】1、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利用了两条主线:诺贝尔奖和这阶段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互相交流,融合发展完成教学。
3、本节课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对一些文艺成就了解较多,因此,同学们具有较高的学习兴趣。
3、本课的不足之处:教师普通话不够标准,带有一些习惯性语言。对于学生的回答,点评的方式较简单。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