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标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所属栏目: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贵州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贵州省优课
第二节 地 球 表 面 形 态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风、流水、冰川、海浪等外力因素,识别地质构造和常见的地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当地典型地貌的实地考察学习和探究,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探究自然的兴趣和热情;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能力;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2.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难点 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具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作业及材料。 学生:搜集当地地貌资料以及岩层的弯曲变化情况。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视频)
师 :同学们知道“一带一路”吗?古代的丝绸之路吗?
“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古代丝绸之路是指始于中国西汉时期的长安(现西安),连接亚非欧,西至古罗马帝国(今意大利附近)的陆上通道,因其运送丝绸而得名,它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今天,我们重走丝绸之路 去程-返程:
1)上海出发→罗马(陆上丝绸之路) 2)罗马出发→上海(海上丝绸之路) 沿途可观赏到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这也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板书)
分享完我的“重走丝绸之路”计划路线,请同学们拿出发到的考察资料(学案),思考分析: 1.你从上述丝绸之路考察留下的图文材料中发现了哪几种地貌形态?
2.你能根据“我”的简易描述和自己本身的了解推测这些地貌形成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尝试回答学案中的问题。
风、水等等这些自然因素与对地貌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练习,外力作用是怎样影响地表形态的呢? 一、外力作用(板书)
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内力作用,知道内力作用的力量来源于地球内部;而外力作用的能量则来源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 。比如
(板书)
流水、风、冰川、生物等
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1第一、二小节,思考并讨论上列问题。 出示问题:①.外力作用具体有哪些主要表现形式?
②.各种外力作用的关系如何?
(第②题难度较大,教师要注意引导,并参与到讨论中)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板书)
生:(阅读教材,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外力作用有多种表现形式,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等(板书)。
师:(激励性评价后,精讲)外力作用有多种表现形式,其关系也很复杂。首先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受到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等风化作用,会逐渐变为砾石、砂子和泥土。这些被风化、侵蚀的产物被风、流水等外力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随着河流流速降低、风力减小或冰川融化等,这些物质又在地表较凹处沉积下来。在侵蚀—沉积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侵蚀—堆积地形。
由此可见,外力作用有多种表现形式,那么它们对地表形态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呢?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
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板书) 师:展示图片
风化作用:普遍存在于地球表面,地表岩石被风吹日晒雨淋,逐渐变成较小的碎屑物质残留在原地。风化产物形成风化壳,是形成土壤的基础。典型例子:花岗岩的球状风. 侵蚀作用:
流水侵蚀: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准备了2个实验,现场给同学们演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实验请同学们自己下去学着动手做,记得做完后和大家分享实验成果。
实验一,流水作用实验:在一个斜坡上,堆放5~10厘米厚的大小、轻重不均的砂土颗粒,在坡面上方浇水,观察水流在坡面和平面上的流动情况。
实验二,风力作用实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注意观察风力大小不同时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观察沉积物的分布规律。 下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师: 引导学生观察流水作用实验。
实验探究
1.请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实验现象。
2.哪种现象属于侵蚀作用?形成了什么景观?如果在自然界中,会形成什么景观? 3.哪种现象属于堆积作用?形成了什么景观?如果在自然界中,会形成什么景观? 4.请同学们从实验中总结侵蚀作用与堆积作用的区别
生:思考,分小组实验,并作出结论。
(结论)流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坡面上形成沟谷;而当水流到达平缓地带、流速变慢时,所带泥沙又会沉积下来。
图片展示:自然界中的侵蚀地貌形态。
流水侵蚀——侵蚀与溶蚀
峡谷的形成(马岭河大峡谷),喀斯特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龙宫,万峰林,八卦田) 风力侵蚀——雅丹地貌 风蚀蘑菇(分析成因)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多种表现形式,除了流水风力以外,我们常见的还有冰川、海浪等。它
们对地表形态又有什么影响呢?
先请同学们阅读P41(冰川的力量)
冰川的力量真是巨大,它的刨蚀作用,会在地表形成独特的地貌。 冰蚀地貌——U形谷、冰斗、角峰、峡湾等。 海浪侵蚀——海蚀崖、海蚀柱等海蚀地貌
堆积作用:刚才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流水堆积的过程和地貌。
流水堆积——三角洲(黄河三角洲,位于河口地区),冲积扇(山区到平原的出山口),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地区)
风力堆积——新月形沙丘(学生活动——判断风向)、沙丘链 海浪堆积——沙滩
冰川堆积地貌——冰碛平原和冰碛丘陵
师:由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内力作用使得地表变得高低起伏,而外力作用则使地表趋于平缓,地球表面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下面我们一起回顾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小组总结 完成下列用表格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风化壳
普遍
侵 蚀 作
用 风力侵蚀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雅丹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 流水 侵蚀 侵
蚀
峡谷、沟谷、瀑布等 湿润、半湿润地区 溶
蚀
石钟乳、石笋,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冰川
侵蚀 冰斗、角峰、U形谷,峡湾 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 侵蚀 形成海蚀崖、海蚀柱 基岩海岸地区 沉积 作 用
风力沉积 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流水积沉 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出山口、入海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冰川沉积 冰碛地貌 高山和高纬地区 海浪积沉
沙滩地貌
滨海地带
活动:
回想旅游路线中,各种地表形态是怎样形成的?
破碎的狮身人面像: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风蚀蘑菇: 新月形沙丘: 角峰: 马尔代夫的沙滩:
长江三角洲: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地表是不断变化的,海陆的变迁使沧海桑田和海枯石烂已不再是传说中的神话;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破坏也提醒我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时,不要只顾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要从全局出发,考虑长远利益,树立起科学的人地观。
课后探究 实验探究:
风力作用实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注意观察风力大小不同时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观察沉积物的分布规律。
探究课题:地貌形态的研究
探究内容:调查本地的典型地貌形态,并进一步搜集资料,了解这种典型地貌类型在近几十年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探究过程、方法:可以访问老人,请他们讲一讲近几十年来当地地表形态的变化情况。除文字外,更要注重图片、相片资料的搜集,尤其是野外考察时,要注意自己拍照,以获取第一手资料。整理搜集的资料,分析引起地表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要特别注意人类活动引起了哪些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从而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
探究结果:整理成文。
板 书 设 计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 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教学反思: 本课亮点:
1.突出了重点;在讲述外力作用与地貌时,强调了外力作用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重点放在了流水和风力作用对象、作用结果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达到了学生的学习目标。
2.从案例入手,通过对比了解了各种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讲解学生生活中的地理,学生有兴趣、易懂,效果不错。
不足之处:
对本节课的提问做的不够,关键在我没把握好,应该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实实在在的习题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改进措施:
应该在每节课的提问的问题上多下功夫,变“死问题”为“活问题”。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2
学习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的外力因素。
1.记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形成的特殊地貌类型。
2.理解典型地貌的形成过程,能够用正确的理论(外力作用)解释部分地貌的形成过程。
3.认识一些典型地貌的特征。
学习任务:
(一)思考问题(根据我的“重走丝绸之路”计划路线回答)
1.你从上述丝绸之路考察留下的图文材料中发现了哪几种地貌形态?
2.你能根据“我”的简易描述和自己本身的了解推测这些地貌形成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呢?
外力作用 | 形成的地貌形态 | 分布地区 | ||
风化作用 | 普遍 | |||
侵 蚀 作 用 |
风力侵蚀 |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 | 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滨海地区 | |
流水 侵蚀 |
侵蚀 | 、 沟谷、 瀑布等 | 湿润、半湿润地区 | |
溶蚀 | 石钟乳、石笋,峰林等 | 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 ||
冰川 侵蚀 |
冰斗 、 、U形谷 、 | 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 ||
海浪 侵蚀 |
形成海蚀崖、海蚀柱 | 基岩海岸地区 | ||
沉积 作 用 |
风力沉积 | 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 |
流水积沉 | 、 、 | 出山口、入海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 ||
冰川沉积 | 冰碛(qì)地貌 | 高山和高纬地区 | ||
海浪积沉 | 滨海地带 |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