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vip会员 | 优质课网_收录全国及各省市最新优质课视频,说课视频,名师课例实录,高效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展示公开示范课视频,教学大赛视频!

在线播放: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辽宁省优课

联系本站客服加+微信号15139388181 或QQ:983228566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视频简介: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辽宁省优课

视频标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所属栏目: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

视频课题: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辽宁省优课

本视频配套资料的教学设计、课件 /课堂实录及教案下载可联本站系客服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辽宁省优课

新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指导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转移的过程,而应是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下,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中,完成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引导,而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建构生成新知识,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握。
      本节课的教学采用《多媒体辅助“五段式”地理导学法》,进行教学。即创设情景,导入新知阶段;目标展示,明确新知阶段;合作探究、理解新知阶段;练习反馈,运用新知阶段;总结归纳,综合新知阶段。充分体现以“师为主导,生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结合实例,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2)过程与方法
①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与表达。
②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 —— 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②.培养学生树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观点。
③.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重点难点
 重点:①运用内外力相关知识分析典型地貌的成因②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难点:①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②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活动一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阶段〗
教师活动: 播放《世界的形成》视频。设问:哪些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地变化着?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回答]:火山、地震、泥石流、地壳的运动、风、流水等
[教师]: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我们把它们合称为地质作用。
补充解释名词:地质作用是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设计意图: 运用视频材料,生动、形象和直观,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活动2【讲授】〖目标展示明确新知阶 〗 
教师活动: 展示教学目标(见图)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
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框架.增强学习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理解新知 〗 
一.内力作用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P69-70思考下面六个问题:
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内力作用的基本表现形式有哪三种?
3、请举例说明内力作用速度是否匀?。
4、塑造地表形态的最主要方式是什么?为什么?
5、地壳运动的有哪两种基本运动形式?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与回答问题的技巧,从而帮助他们调整、控制后续的学习行为。本过程主要培养了学生看书、看图、分析问题、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教师活动: [展示“喜马拉雅山和东非大裂谷”图片],请同学模拟二者的形成。
学生活动: 同学开动脑筋,利用身边可以利用的工具模拟演示地壳运动,并解释过程。(如书本、桌布、海绵等)
设计意图: 同学通过模拟地壳运动的两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也使同学深刻理解二者的关系以及对地表形态所造成的影响。同时也培养了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最后以表格的形式进一步加强对难点的深刻理解
教师活动:(展示表格,加强对难点知识的理解。)
【师生共同完成书本P70探究活动】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大理石柱的地壳运动痕迹,说明了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使知识变的鲜活、有趣。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整理信息,得出相关的地理结论。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提出鼓励性和指导性的评价。
教师活动:前面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它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高原与盆地等,就好像是提供了一个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这座雕塑还需要用外力这把刻刀精心雕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外力作用。
二.外力作用-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0第三段回答:
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便于基础知识的掌握.
教师活动: 将风化的岩石标本轻轻碾碎。提问:成语说坚若磐石,是什么原因使坚硬的岩石如此松软了呢?展示图片:花岗岩的风化情况图、岩石被树木切穿图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图片,合作探究引起岩石风化的原因。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活动:
【演示实验:“飞沙走石”(在一个大托盘内盛一些颗粒大小不均的沙子,用风筒吹沙子,观察风对沙子的作用)。
启发提问:
1.风吹沙走的过程叫什么?
2.沙粒为什么会停下来?
3. 观察沙粒往往堆积在什么地方?形成的地貌类型?
4.观察沙子堆积的位置与其颗粒大小顺序?
5. 原地残留的沙砾形成的地貌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看实验后讨论、交流对问题的看法。
设计意图: 认知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自己“发现”的知识才会被积极同化,深刻理解,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观察)到理性(概括)。此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活动:小结:这就是外力作用的另外三个表现形式: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启发提问:外力作用的四种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给出关系模式图,学生尝试填出,并描述。
学生活动: 学生填图、描述。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教师活动:展示风、流水、海浪、冰川种外力形成的典型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图片。指导学生分组抢答这些地貌主要是在什么外力作用下形成的?推测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地区?
学生活动: 学生观查图,思考,分不同小组抢答。
设计意图: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使知识变的鲜活、有趣。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整理信息,得出相关的地理结论。采取分组讨论竞赛的学习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师生共同完成探究活动】
1.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约两万米,可是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4.43米?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左右的泥沙输往下游,其中大部分注入渤海,有人计算过用两千多年时间即可填满渤海,可是长期以来渤海的形状基本未变?
设计意图: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使知识变的鲜活、有趣。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整理信息,得出相关的地理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风化为侵蚀提供了条件,风化侵蚀的产物又为搬运沉积提供了条件,其中侵蚀和堆积作用是是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主要作用形式。所以外力作用这几种表现形式是紧密相连;正是在它们长期缓慢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表形态。每一种地貌类型都是在内外力长期的、共同的作用下形成的,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只不过是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其中某一种力起主导作用。
(承转)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教师活动: 阅读教材P72第二段和图,思考
1.岩石有哪三种类型?
2.三大类岩石各自形成原因?
3.各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
学生活动: 观察图,思考问题,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师生共同完成探究活动】晶晶与亮亮的故事“变身旅行记”故事情景问题化引导分析
学生活动: 听故事,结合教材图文,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材料生动、形象的再现了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创设情境,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活动题的设计既加深他们的理解,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给同学们创造交流与展示的机会。
活动4【活动】〖总结归纳,综合新知〗 
课堂小结: 通过向学生提问来小结本节课的内容,它不仅仅是本节教学知识的回放,还可将本节课知识贯穿联系起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
(1)过去所学的哪些知识对你在本节课的学习有所帮助?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认为最有用的学习方法是什么?
(3)你是如何与本组同学进行合作的?
活动5【练习】〖练习反馈,运用新知〗
教师活动:展示开心辞典问题。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择不同难度的习题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即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状况,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同时也增强了趣味性、调整性,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活动6【作业】课后训练
1关于地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平运动造成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B.垂直运动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
C.在地壳的发展过程中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D.大西洋是地壳的水平运动造成的
2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外力作用的是(  )
A.欧洲与美洲之间的距离不断增大,大西洋逐渐加宽
B.夏威夷群岛逐渐形成
C.广西桂林石灰岩溶洞的形成
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             B.崇明岛的形成
C.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           D.安第斯山脉的形成
4.决定华北平原土层深厚的主要原因是                                                          (  )
A.河流携带的泥沙多               B.冰川侵蚀作用
C.成土过程时间过长               D.风力的沉积作用时间长
读我国渤海某海岸地表物质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该地区的地貌有    (  )
①新月形沙丘    ②海蚀崖     ③三角洲平原      ④风蚀蘑菇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塑造该地区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有      (  )
①风力作用       ②波浪侵蚀作用   ③流水沉积作用   ④冰川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有关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血迹石”是约三亿多年前,海水中一些具有钙质硬壳骨骼的海生生物的遗体,在沉积期间,与海水中的氧化铁和氧化锰成分发生作用,形成的一种奇特岩石。“千人石”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中生代侏罗纪喷发的岩浆凝结而成。据此回答8~9题。
8.与“血迹石”和“千人石”成因类型相同的是(  )
A.花岗岩和石灰岩                                B.大理岩和砂岩
C.石灰岩和玄武岩                                D.砂岩和片麻岩
9.关于“血迹石”和“千人石”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  )
A.“血迹石”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B.“血迹石”的形成经历了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和地壳运动等过程
C.“千人石”中一定会有化石
D.“千人石”的形成经历了变质作用和冷凝作用
2010年8月,“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图甲为广东丹霞山地貌景观,图乙为地质循环示意图。图示山体主要是红色砂砾岩,看去似赤城层层、云霞片片,古人取其“色如涯丹、灿若明霞”之意,称之为丹霞山。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甲所示岩石类型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于图乙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11.有关图甲岩石类型叙述正确的是
a可能发现化石   b受高温高压变性两成    c可能埋藏有煤炭     d由火山活动形成
A.ac        B.ad        C.bc        D.bd
分析材料一、二,回答12~13题。
材料一 气候是影响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1950年,著名地理学家Peltier根据全球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划分出大、中、小三种不同的某种外力侵蚀强度区域(见材料二)。
材料二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侵蚀强度划分图。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大、中、小三种侵蚀强度区域,其中对A区域不作该外力作用强度的划分。
12.据材料分析,直接受该外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有(  )
A.挪威的峡湾                                     B.黄土高原的沟壑
C.石灰岩溶洞内的石笋                       D.沙漠的风蚀城堡
13.据图分析,下列区域中该外力侵蚀强度最大的是(  )
A.亚马孙平原                                     B.浙闽丘陵
C.西伯利亚山地                    D.撒哈拉大沙漠
14.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以下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的三亚进行的,你认为最有可能是学生甲所绘制的是______图。
(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属于学生乙绘制的图是________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学生丙说道:“我这次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多摄氏度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艰苦。”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主要是由什么地质作用形成的?
【参考答案】
1、D 2、C 3、D 4、A 5、B 6、C 7、A 8、C 9、A 10、C
11、A 12、B 13、B
14、(1)B
(2)C 冰川侵蚀作用
(3)A和E。A是风蚀蘑菇,主要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E是沙丘,主要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视频来源:优质课网 www.youzhik.com -----更多视频请在本页面顶部搜索栏输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其中的单个词或词组,搜索以字数为3-6之间的关键词为宜,切记!注意不要输入“科目或年级等文字”。本视频标题为“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辽宁省优课”,所属分类为“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如果喜欢或者认为本视频“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_辽宁省优课”很给力,您可以一键点击视频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钮,以分享给更多的人观看。优质课网 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您的支持,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有问题请【点此联系客服QQ:983228566】 -----

优质课说课大赛视频
关闭
15139388181 微信:15139388181
QQ:983228566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优质课网_手机微信
加入vip会员
如何观看本站视频